习近平史志情怀

2018-04-03 15:41陈巧芳
三明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史志修志志书

陈巧芳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史志,包括史和志二者。史,一般指的是记载各类历史的史书。志,一般指的是方志,即地方志,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志书,既包括记述全国性的总志,也包含记述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志属于史的范畴,志书中往往会记载一个地方、区域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也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史和志又是一脉相通,史书中常常会有专门的篇章,是采用志的表述方法来表述历史,即述而不作,将观点寓于叙述中,在方志中也有采用史的记述方式,对于沿革和大事记,往往采用编年体的方法。史与志相交融,习近平总书记对史志拥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怀,这从他的讲话、从他对文物的保护、从他对史志的调研等都可见。本文拟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活动中揭示其热爱史志之情怀。

一、习近平史志情怀的形成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在宁德地方工作时就曾谈到:“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1](P47)通过看志来了解地方的情况,了解历史,是习近平掌握地情、民情的方式之一。

习近平爱好读书,尤好“史书”,正如其言“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2](P8)。1969年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七年的知青岁月里,艰苦的农村环境始终没有打消他渴望读书的念头。下乡时,习近平携带的行李中有一半是书。在工作劳动之余,他总是利用点滴时间阅读,时常和身边的人分享学习心得,还把好书与他人分享。也许正是“史志”人物的激励,习近平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愿望。走上工作岗位的习近平愈发表现出对史志的钟爱之情。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选择调往正定县工作。正定县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众所周知的三国将领赵子龙的故乡,曹雪芹先祖曹彬的故里。在唐代,古城正定与保定、渔阳(今北京)共称为“北方三雄镇”,也是人们常说的“燕赵之地”。习近平注意到这一点,于是将文物保护与经济开发相结合,电视剧《红楼梦》中荣国府的取景地建造在此地。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也十分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史志工作。1988年,为保护宁德畲族文物建了闽东畲族博物馆。1989年,习近平在宁德地区召开了全区地方志工作会议,对地方志工作作出了重要的指示。1991年3月10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主持市政府召开的文物工作办公会,习近平在会上指出:“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3](P70)此后,习近平领导市政府文物单位解决了林觉民故居的保护和修缮问题,拟定了福州名人故居和遗址的保护办法,为福州市的文化遗产建立了制度性的保障,这也正印证了习近平在《福州古厝》序中所言:“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到省地方志编委会调研,视察福建省地方志信息中心,详细询问建设情况,关切地方志工作发展。

在浙江省工作期间,习近平仍心系史志工作。2003年5月,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省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党史工作,调研中强调党史研究的重要性,提倡省委要加强对党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协助党史部门解决困难。2005年,为切实推进浙江省文化大省的建设,习近平视察中国丝绸博物馆、温州博物馆、秋瑾故居、鲁迅故里等地,肯定当地博物馆的办馆特色,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注重史志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是习近平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工作的又一个创新点。在2010年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对史志工作作出了指示。2015年对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进行规划,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要“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在“十三五”规划中,地方志的工作已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修史修志”。2017年颁布的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都强调要加强地方志的编纂工作。

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历史古物,热衷于史志情怀,使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遗址、遗迹、古城的保护工作,下基层调研党史、规划修志工作都给予高度重视。

二、习近平史志情怀的内涵

(一)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读史、用史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不能死读书”[4](P10)是习近平史志情怀的一大展现。一般事物的演变轨迹就是形成、发展、衰亡,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都有规律可循,历史更是如此。习近平多次强调研究、借鉴历史的重要性:“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5],同时他还深刻地融入其治国理政中。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来指导学习,注重方法论的创新,学与思结合,真正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要实事求是,全面地、辩证地对待事件和人物。如社会上存在着某些个体,抓住我党领导人出现偏差的部分,就极力抹杀其功绩,坚持否定一切。同时,一些人出于对毛泽东的崇拜,就一味不承认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对此,习近平谈到:“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6]对于事实的评价,我们要一分为二、辩证地对待,既要肯定其功绩,也要注意到其过失之处。而且,还要将历史现象置于所处的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观察、分析,切勿泛泛而谈。

正是基于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使习近平读史用史之情怀迈向更深层次。也正是基于对历史的研究、借鉴,我国得以在历史规律中获得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才有今日之繁荣。

(二)坚持从历史中寻找初心,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习近平指出:“事实就是事实,公理就是公理。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言行都是徒劳的。黑的就是黑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黑的。一切颠倒黑白的做法,最后都只能是自欺欺人。”[7]近年来,再次泛滥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其所谓的“重新评价”为名,凭借主观意志否定党领导的革命,恶搞人民英雄,丑化领袖。特别是否认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否认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用虚假的言论来掩盖历史真相,随意扭曲历史。针对此,习近平同志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带领全体党员干部重上井冈山、西柏坡、上杭等地,温故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历史,坚持史实,追寻共产党人的初心。同时,坚持从严治党,杜绝党内一切虚假言论和不真事实。我们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必须明确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那些隔断历史、搞历史碎片化甚至否认基本历史事实的都必须严格批判。

面对现实中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西方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强调历史“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8]。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没有间断过。在这过程中,这些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都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力量,获得历史的智慧。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深刻剖析、剔除,要将历史规律和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更好的创新。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正是基于中国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在这条历史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矢志前行。

“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8]纵观习近平的讲话,他的论述常常是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等角度展开的。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对于我国当前所处历史方位做出了明确的判断,是其坚持从历史中寻找初心,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伟大见证。

(三)号召党员干部学史、懂史、用史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只有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寻找到我们前进的方向。中国历史是无数的中华儿女共同创造和谱写的创业史和发展史。习近平号召全体党员干部要懂史、用史。他劝勉“领导干部……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一些历史知识……从中获取智慧、认识规律、把握方向”[9],这也正是历史所赋予的智慧。领导干部作为我党事业发展进步的基石,是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只有正确掌握党和国家的发展史,弄清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历史经验,才能做得更好。

历史是不容忽视的,能扮演教科书般的角色。实际工作中,很多年轻的领导干部常常缺乏长远的眼光,缺乏洞悉隐藏在事物表象下的本质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学史、懂史,才有利于把握历史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推动青年干部不断成长、成才。习近平多次强调了“历史是最好的老师”[10],谈到“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8],对历史进行摸索、探寻,汇成今日的智慧。习近平在讲话中常常引用历史典故,运用历史的智慧向众人展示他的治国理念,这与他一往情深的史志情怀分不开。

历史“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10],每个国家与地区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我们只有掌握其中的内涵,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习近平号召党员干部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阅读世界历史;不仅要看到本国的发展,也要借鉴他国的优点。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化的发展时期,借助于前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甚至引领新的时代。诸如习近平大力倡议的“一带一路”,即借用古丝绸之路的符号,以此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各国经济共同发展,实现互惠互利。

(四)重视修史、修志

习近平重视史志的编修工作,在宁德地区工作时就曾说道:“修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其意义,说通俗一点,就是使我们做一个明白人。”[1](P47)2014年,在参观首都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展览时,习近平也提到要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促进人的发展,推进国家的进步。

针对修志工作,1989年,习近平在宁德地区召开的地方志工作会议上就发表了他的真知灼见,此后在不同场合中也表达出他的看法。第一,坚持实事求的指导方针。他认为要对志书的资料进行考订,力求其真实可靠,而且要收集残缺、散失的资料,使之完备,不能有缺项、割裂和孤立之嫌,导致志书失去整体性,同时还要志书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特点。志书中涵盖的内容多,载入其中的内容须认真考究,对于资料记载丰富的,要进行多方核实,校正;对于原缺失的部分,则要深入钻研,多方查阅,尽可能多收集资料,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9](P4)的修史修志原则。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二轮修志,是建立在古人和一轮修志的基础上,而在第一轮新方志编修的过程中,存在着以政治为导向,不免偏向于强调意识形态。必须明确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导修志工作”[1](P47),在认识历史和记述历史要坚持唯物史观,做到“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11](P1),以保证修志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第二,要求政府部门多方协作。这项工作是“系统工程”,其中的“工作量浩大”,这就要“靠上下同步,左右协助,靠部门完成分志,靠地、县方志办来完成总纂工作”[1](P47)。这为我们指明了修志的工作方法:工作繁琐,需要各方出力,共同完成。现实中存在着某些领导干部在片面地说工作忙,将修史修志工作放置着,不列入工作行程里,导致编修工作的偏差大;也存在着一些部门之间不通力合作,相互之间封锁信息、相互扯皮,导致编修的质量低、效率低等现象。

第三,要重视民间参与的力量。在民间留传着当地的很多瑰宝,文物、遗产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在编纂志书时要加强研究和利用,尽力做到将“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2],让文物、遗产等发声,还原旧时的情形、面貌,充实志书内容。

修史修志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为当代谋发展,更为后代谋利,志书的质量必须有保障。无论是修史还是修志,二者的方法是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5]而史志编修工作更是不可忽视。在史志工作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用唯物辩证法来考证。修史修志的工作量非常大,需要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互通信息、互相帮助以确保工作的完成;也要注重和保证质量,不能盲目地、片面地一味求成;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丰富史志工作。如同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既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坚持和发展党史工作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也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史学研究的有益经验和方法,还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党史研究的手段、方法、载体”[13](P1),综合各方资源、优势推动史志编修工作。

三、习近平史志情怀的当代意义

从地方到中央任职,习近平不断地推动、强化史志工作,他的一系列讲话、活动,让我们看到其史志情怀的丰富内涵,对当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发挥史志的资政功能,激励领导干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习近平史志情怀的形成与内涵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常引经据典,从历史出发寻求初心。无论是史书还是志书都具有“以古为鉴,鉴古知今”的功能,促使人们从混沌转为清楚明白,而且志书是一方地情之总览,较为准确地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1](P47),可以为我们党、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提供一个依据,为当地的发展做借鉴,为国家的战略决策指明方向。

第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史志工作为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平台,运用新的工作机制以及现代化的各种技术,将这些浓厚的历史积淀转换为经济建设的资源。例如在旅游开发中,既可以做到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也可拉动当地经济、旅游事业的发展。福州的三坊七巷曾在习近平的指导下得到恰当的保护,如今已成为福州的一张名片——“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到三坊七巷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也带动该地区的经济效益。将历史基因同当下经济相结合,走富有地方特色路线,推动地方经济繁荣,为我国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第三,为我国的文化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习近平史志情怀唤起人们对历史、文物、遗迹的重视和保护,开启人们对历史的热忱。史书、志书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利器。完善、系统化的史书、志书,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根,更是延续中华文化的血脉。史志有着教化的功能,至今仍保有其独特的生命力、感召力,是每一代青年都应学习的,对我们当代青年更有着启示的作用。习近平在其躬行实践中,在全党全国起着带头作用,感召着他人与其看齐,做到学史、懂史、用史。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二轮修志工作,其史志情怀无疑给予修志工作一定的指导。党中央对修史修志工作的重视,有力推动地方史志工作的开展,繁荣地方史志文化,也将史书、志书推向民间,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猜你喜欢
史志修志志书
经我校教师为主体的修志团队六年努力“上海共青团志”项目成果顺利出版
红嘴蓝鹊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省委史志研究室领导参加黑河市史志工作座谈会并调研指导基层史志工作
Superlubricity enabled dry transfer of non-encapsulated graphene∗
来宾市成为广西第五个完成第二轮修志评稿任务的地级市
谈编译出版《西藏七大艺术集成志书》藏文版的必要性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2013年河北区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良好开局
“概述”是一本志书的概述还是一地总貌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