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康复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应用及价值研究

2018-04-03 14:38张振涛肇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大庆166500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3期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性

张振涛肇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大庆 166500

在国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为最常见一种传染疾病,相关报道显示,大概有1.2亿人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携带者,每年将近有数百人死于该疾病,且发病率与病死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国民身心健康水平构成极大威胁[1]。全身乏力、头晕头胀以及食欲下降是该病症典型临床症状。当下,临床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尚未有特效药物,临床治疗以抗病毒、保肝、免疫调节、抗纤维化为主。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长期接受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医疗费用以及症状没有显著改善等原因,产生焦躁、恐慌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影响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会导致病情日趋严重化[2]。故此,改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当下该病症临床治疗的重点。该文对心理康复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进行探究,分析2016年1月—2017年8月间在该单位确诊并接受治疗的70例2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单位收治的7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2005年中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且自愿参与该次研究,排除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异常以及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 43~67(56.4±7.4)岁;病程 7~16(11.2±4.3)个月。观察组中男 27 例,女 13 例;年龄 44~69(57.6±7.9)岁;病程 8~15(11.9±4.4)个月。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结合患者各项指标检查结果给予抗病毒、保肝及免疫调节等药物治疗,并在患者治疗期间严格监测其呼吸、脉搏、血压等指标。

1.2.2 观察组 实施常规治疗+心理康复治疗。具体是结合患者病变性质、严重性以及体能素质,编制心理康复治疗方案,按照最小量的化疗手术与最佳生理性措施的原则,协助患者获得最优治疗效果。心理康复治疗以如下几方面为主:①认知干预:采用语言、文字等方式,将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传播给患者,以发病原因、临床表征、传播方式、治疗手段以及预后效果等为主,借此方式去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也可采用本病症治疗成功的案例,协助患者树立征服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参与临床各项诊疗工作。②建设优良的家庭与社会支持系统:绝大多数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治疗中面临着来自事业、家庭、社会以及经济等多方压力,而压力的产生是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此,医护人员应重视并加强建设良好的家庭与社会支持系统,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理解与关爱,尽可能满足其主观需求;同时鼓励患者所在单位同事积极与患者保持联系,适时探望,多给患者鼓励,以协助患者在心理上得到更多支持,更加主动的配合治疗。③行为干预:交互忽闪着自我情绪调整以及身心放松方法,结合患者喜爱,鼓励患者倾听舒缓乐曲、阅读喜欢的图书、做自己喜欢的事,并明确身心放松在减轻病痛方面体现的价值。④个性化心理干预: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学历水平,有针对性的采用一对一交流方式,认真倾听患者的讲述,结合相关信息穿侧患者的心理需求;结合患者进行的相关医疗检查项目,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帮助患者对各项指标前后注意事项有所了解,及时患者提出的疑问,尽量解除患者内心的疑虑。

1.3 观察指标

1.3.1 心理状态改善情况评价标准 ①Zung焦虑自评表(SAS):轻度:50~60 分,中度:61~70 分,重度:>70分;②抑郁自评量表(SDS):轻度:53~62 分,中度:63~72分,重度:>72分。

1.3.2 疾病相关指标 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7080型,日立 HITACHI公司) 检测 ALT、TBiL、Alb;HBV-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

1.3.3 疗效评价 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各项指标检查结果,采用显效、有效、无效3个级别评价临床治疗效果。①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肝脾体积恢复正常或有回缩趋势,没有压痛与叩痛感,肝功能常态化,各项指标稳定维持时间≥6个月;②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显著好转,肝脾大体积稳定无波动,压痛与叩痛感轻微,肝功能恢复正常或与治疗前相比,异常值下降幅度>50.0%,各项指标稳定维持时间>3个月;③无效:不符合上述评价标准。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心理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SDS、SAS评分分别为(57.32±8.77)分、(51.57±9.54)分,心理康复治疗后评分分别为(44.49±5.68)分、(41.02±6.79)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 SDS、SAS评分分别为 (57.50±8.39) 分、(52.31±9.04)分,常规治疗后上述指标评分分别为(53.25±7.30)分、(48.66±8.44)分。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病例治疗前SDS、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疾病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 ALT、TBiL、Alb、HBV-DNA 水平检测结果分别为 (71.8±30.2)U/L、(60.0±28.7)μmol/L、(31.4±6.9)g/L、(5.3±1.5)vs 观察组 (73.1±30.8)U/L、(61.5±20.4)μmol/L、(30.8±5.5)g/L、(5.3±1.4), 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治疗后,对照组ALT、TBiL、Alb、HBV-DNA 水 平 检 测 结 果 分 别 为(41.1 ±13.6)U/L、 (39.8±11.9)μmol/L、 (34.4 ±8.0)g/L、(4.1±2.9)vs观察组(28.6±18.2)U/L、(25.8±11.7)μmol/L、(39.7±5.5)g/L、(2.8±1.6),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7.5%(其中显效19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显著低于对照组53.3%(其中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14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为危害人类身心健康水平的常见传染病,当下关于该病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本病症具有传染性强、病程漫长、易反复发作以及愈合效果差等特征,以致患者心理上承受一定痛苦,外加社会群体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相关知识缺乏全面认知,经常会对患者产生偏见,此时患者心理负担增加,负面情绪日益严重化[3]。

伴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预防、发生、发展、治疗以及康复中体现的价值越来越明显[4]。故此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心理康复治疗是极为必要的。心理康复治疗措施的实施,需以医患良好关系为基点,同时坚持接受性、支持性、保证性与保密性四大原则。接受性原则实质是对所有处于治疗状态下的患者同等对待,真诚接待、耐心倾听、精心疏导。支持性原则指医师采用适当沟通方式,促使患者在精神上获得支持与鼓励,进而树立征服疾病的信心,逐渐解除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保证性原则是指在全面解析患者临床症状、发病机制、明确正确治疗计划基础上,有依据的、实事求是向患者做出相关解释与保证。保密性原则是指医师对患者基本资料、治疗过程严格保密。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负面心理状态、疾病相关指标改善效果以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5]。由此可见,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接受心理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心理状态,优化临床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乙型肝炎病毒性
《世界肝炎日》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世界肝炎日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未来10年该怎么做?
战胜肝炎,沿需努力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如何防治子猪病毒性腹泻
初夏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