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黎丽
仙游妇幼保健院,福建仙游 351200
妊娠期高血压 (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属于一组妇产科常见综合症疾病,多发生于妊娠20周左右,产妇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等异常,部分存在水肿、昏迷、抽搐等症状表现,严重影响分娩结局,严重者甚至引起死亡。临床治疗妊娠期高血压主要由药物干预为主,随着近年来临床研究深入,药物的联用方案被认为更利于提升临床疗效[1]。鉴于此,该文选择2015年4月—2017年9月间该院收治的64例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硫酸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效果,为临床治疗用药选择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64例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该组患者入院均行相关检查确诊,符合我国《妇产科学(第七版)》[2]中相关诊断标准,且患者红细胞压积≥0.35,表现为程度不一的血液浓缩;②研究内容获得相关伦理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自愿配合完成研究内容;③均为单胎妊娠。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②伴有脏器肿瘤性疾病者;③伴有严重精神类疾病者;④对该次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
依据双盲随机原则展开分组,对照组32例年龄22~36 岁,平均年龄(27.35±2.42)岁,孕周 28~35 周,平均(32.13±1.31)周;经产妇 3 例,初产妇 29 例;分析组32 例年龄 22~35 岁,平均年龄(25.77±2.62)岁,孕周28~35 周,平均(31.94±1.43)周;经产妇 5 例,初产妇27例;两组产妇基线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执行单用硫酸镁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51021263)20 mL(25.0%)置入葡萄糖注射液内100 mL内稀释后予以静脉滴注,并于30 min内滴完。随后执行维持滴注方案治疗,硫酸镁剂量改为60 mL+500 mL葡糖糖注射液治疗,于6~8 h内滴完,1次/d,直至患者病情稳定。分析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50246)5 000 IU行皮下注射,1次/d,连续治疗 3 d。
采用血压测量仪对两组产妇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予以检测,高血压标准为≥140/90 mmHg;并通过实验室检查产妇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时间(TT)水平;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2 h出血量。
研究产生的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 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①治疗前:分析组治疗前SBP为(177.31±13.12)mmHg、DBP 为(125.03±4.77)mmHg、MAP 为(120.54±5.21)mmHg;对照组分别为(177.29±14.03)、(124.97±4.82)、(120.33±5.03)mmHg;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1.11、0.97;P>0.05);②治疗后:分析组SBP 为(136.36±3.79)mmHg、DBP 为(90.32±3.29)mmHg、MAP 为(93.35±3.15)mmHg;对照组分别为(146.43±10.21)、(115.15±3.77)、(113.35±3.52)mmH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9、7.05、6.88;P<0.05)。
①治疗前:分析组血浆 D-二聚体为(2.45±0.56)mg/L、PLT(226.95±6.79)×109/L、TT(12.31±0.79)s;对照组分别为(2.46±0.77)mg/L、(223.97±8.52)×109/L、(12.45±0.52)s; 两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3、1.35、0.09;P>0.05);②治疗后分析组血浆 D-二聚体为(1.83±0.60)mg/L、PLT(216.81±4.20)×109/L;对照组分别为(2.23±0.63)mg/L、(223.39±7.94)×109/L;两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6.03;P>0.05);分析组 TT(15.03±0.98)s、出血量为(351.23±118.79)mL,对照组为(14.62±1.13)s、(353.35±123.2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1.43;P>0.05)。
妊娠期高血压属于妊娠期特有、典型的综合症疾病,也是导致孕产妇、胎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为产妇全身小血管痉挛导致脏器血流受阻,随着微循环供血出现不足,进一步引起肝脏、心血管等部位损伤,导致重症子痫心脏病或胎盘早剥等负性事件的发生。
SBP、DBP、MAP、血浆 D-二聚体水平过高属于妊娠期高血压的典型体征。其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均属于血压的主要评价指标,在临床相对常见,主要用于表达心脏收缩时,从心室射入的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与血液暂时停止射入动脉,而已流入动脉的血液靠血管壁的弹力和张力作用,继续流动,对血管壁表现的压力反应。血浆D-二聚体则是用于判断、鉴别患者凝血机制的作用。由此将其作为该次研究疗效评估标准,由结果可见,低分子肝素钠与硫酸镁联用组各水平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硫酸镁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药物的联用有助于降低患者血压与D-二聚体水平。另从PLT、TT、治疗后出血量可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用方案不会增加产妇出血量,同时也不会引起机体功能的紊乱,安全性有保障[3]。分析原因在于,硫酸镁注射液属于妊娠期高血压常见治疗手段,该品可通过对产妇中枢神经活动与运动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释放的抑制效应,进一步阻断神经肌肉连接处传导作用,降低、接触肌肉收缩,此外该品可实现对血管平滑肌的舒张作用,促进痉挛外周血管有效扩张[4]。低分子肝素钠属于一组抗Xa活性机制的药物,通过临床药效学研究认为该药可抑制产妇体内、体外血栓、动静脉血栓的形成,且发挥作用期间不会影响其血小板聚集于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正常结合。通过两种药物的联用,实现两种药物机制的结合,达到“1+1>2”的疗效收益,其效果已然从该次研究中得到证实。另外在郑少冰等人[5]的报道中指出,低分子肝素钠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实现抗栓作用时,不会增加出血反应,且对胎儿也无明显损伤。这与该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纵观该次研究仍凸显一定不足之处,包括研究样本量较少、研究指标有限,因此无法实现对此二者药物安全性展开分析,虽然现阶段有研究指出,此联用方案并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但该次研究尚无法给予此证据,故针对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硫酸镁应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中可获得满意疗效收益,有助于降低患者血压及D-二聚体等指标水平,且可有效控制产后出血量,在改善优化患者自身血压生理指标控制稳定性和有效性条件下,优化患者实际获取的综合性康复治疗结果,具有较为充分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