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学陟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麻醉科,山东潍坊261206
下肢骨折临床多见,临床常采取手术治疗,该文主要以老年患者群体为研究对象。因老年患者术中呼吸系统[1]及循环系统代偿机制会受到破坏,进而引发失代偿情况,因此术中麻醉方式的选取极为重要。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中给予小剂量的轻比重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可使其上浮于脑脊液中[2],具有麻醉精准的特点,可于术中对患者代偿机制进行有效保护,使其免受破坏。现探究该院在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采取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结合硬膜外麻醉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报道如下。
该研究80例样本均于该院接受下肢骨折手术,将其分为例数均等的两组,常规组有女性17例,男性23例;年龄在63~79岁,平均(67.35±2.85)岁。干预组有16例女性,24例男性;年龄为62~78岁,平均(67.22±2.34)岁。两组病患性别、年龄等临床基础性资料存在良好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研究比较要求。
常规组: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具体实施过程:术前对患者心率及血压进行监测,给予吸氧,待开放其静脉后补液。麻醉时帮助患者选取侧卧体位,穿刺部位选取L2~3或者L3~4间隙,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3~5 cm,依照手术需要注入1%盐酸罗哌卡因12~15 mL。
干预组:实施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具体实施过程:术前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基础水平,同时实施吸氧措施,在静脉开放之后予以补液。麻醉时协助患者保持侧卧体位,选取L2~3或者L3~4间隙进行穿刺,完成穿刺后,注入0.3%盐酸罗哌卡因1~1.2 mL,退出腰穿针后,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3~5 cm,并对其麻醉平面适当调整,依照具体麻醉情况,对麻醉药物适当追加;如果患者心率<50次/min,可给予阿托品0.3~0.5 mg静脉注射;血压降低超过30%,则可给予麻黄碱6~15 mg静脉注射。
观察指标:对两组不良反应观察记录,主要包括低血压与心动过缓。
评价指标[3]:评价麻醉的效果:优:无疼痛感与不适感;良:无明显疼痛,术中轻微不适;差:疼痛明显且术中不适感强烈。
对该组研究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及汇总,并将整理好的数据纳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中展开处理,数据对比计数资料通过[n(%)]表示,进行χ2检验;(±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组不良反应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两组麻醉优良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麻醉优良率对比
手术治疗下肢骨折能够起到解剖复位的目的,同时还能够加速患者术后骨折恢复的进程。对老年患者来说,手术治疗时可实施椎管内麻醉[4],其可避免肺部感染、低氧血症等并发症,但在控制药物剂量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极易引起麻醉平面过广以及阻滞不全等情况,进而影响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性。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临床中应用广泛,需注意的是,麻醉药在椎管内弥散,具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腰麻的优点主要表现在药物应用剂量少、效果确切以及起效时间短等方面,但同样会影响到患者的循环及呼吸系统;硬膜外麻醉尽管具有分次给药的特点,不会对循环系统带来较大影响,但麻醉诱导时间久,镇痛慢,增加患者痛苦。综合上述内容,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综合了硬膜外麻醉及腰麻的优点,统筹考虑了麻醉药物类型、穿刺部位以及剂量等;药物剂量少、肌松效果佳、对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影响小,不良反应少,患者舒适度高。该研究发现干预组麻醉效果97.5%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2.5%与常规组(55.0%、57.5%)相比优势明显,提示干预组采取的麻醉方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综上,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术中应用可行性高,有效安全,可保证手术麻醉的确切效果,是此类手术的理想选择。
[参考文献]
[1] 赵卫兵,杨小春.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3,45(21):2533-2534.
[2] 曾庆锋.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2016,36(1):71-72.
[3] 卢莲.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23(26):314.
[4] 李晖.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3):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