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洁
青海油田职工总医院内二科,甘肃敦煌736202
在临床治疗中,心力衰竭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率致死率均较高,可导致患者心脏舒张与收缩能力发生障碍[1],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为研究分析心脏康复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肺功能的临床影响,选取该院2015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20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120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60例,均知情同意。对照组中,年龄范围为44~73岁,平均年龄为(60.32±3.88)岁,23例患者为女性,男性患者为37例,病程范围为2~7年,平均病程为(4.12±1.14)年。实验组中,年龄范围为43~72岁,平均年龄为(60.22±3.80)岁,24例患者为女性,男性患者为36例,病程范围为2~6年,平均病程为(4.43±1.21)年,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给予相应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引导形成健康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进行低盐饮食。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脏康复治疗。密切关注患者的相关生命体征,引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进行用药指导,关注患者用药反应,维持电解质平衡。运动需选择太极及跑步等有氧运动,做好健康教育工作[2],仔细为患者讲解运动注意点与康复运动的原因,注意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运动动作,运动强度需注意循序渐进,从小到大,根据患者病情恢复调整运动强度。进行运动过程中,需注意监测运动体征,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需及时进行处理。做好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家属监督患者坚持心脏康复运动,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与运动时间[3]。
比较分析两组最大代谢当量、最大摄氧量、生活质量与最大氧脉搏等临床指标。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t检验,用(±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最大代谢当量为(9.87±2.21)与(7.78±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最大摄氧量为(13.22±3.30)mL/beam显著低于实验组为(16.87±3.54)mL/bea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肺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肺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最大代谢当量最大摄氧量(mL/beam)最大氧脉搏(mL/beam)对照组(n=60)实验组(n=60)P值7.78±1.43 9.87±2.21<0.05 13.22±3.30 16.87±3.54<0.05 8.41±1.21 10.87±1.89<0.05
治疗前,实验组生存质量评分为(47.89±10.21)分,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为(48.22±10.56)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对应的治疗后,实验组生存质量评分为(87.20±6.4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评分为(80.32±7.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60)实验组(n=60)P值48.22±10.56 47.89±10.21>0.05 80.32±7.33 87.20±6.44<0.05
心力衰竭即左心功能异常,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增加心脏负荷,造成肺循环压力升高,出现急性肺瘀血及心源性休克、器官灌注不足等一系列临床症状[4],最常见为左心衰竭。
心力衰竭常见于老年人,造成心功能障碍,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老年人由于自身机体器官功能退化,机体调节能力较弱及免疫能力退化,心力衰竭可威胁生命健康[5]。重症心力衰竭致残率较高,对患者身心均造成较大伤害,为高血压和心肌病死亡的重要原因。心力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肺水肿及咳嗽等,可造成心肺感染。在临床治疗中,心力衰竭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给予利尿剂、强心剂,缓解患者心脏负荷,提高收缩能力,但心功能改善效果并不理想,死亡率高。给予患者心脏康复治疗,鼓励患者进行慢走等有氧运动[6],进行适度运动锻炼,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心肺气体交换,改善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收缩力,可显著提高预后效果,恢复心脏功能,提高患者促进康复速度。在该次研究中,实验组生存质量评分为(87.20±6.44),显著高于对照组评分为(80.32±7.33)分,实验组最大代谢当量、最大摄氧量与最大氧脉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得,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心脏康复治疗临床效果理想,可显著提高预后效果,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心脏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肺功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振英,高华,曹倩,等.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5):6937-6940.
[2] 张振英,孙兴国,席家宁,等.心肺运动试验制定运动强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运动康复治疗效果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35):4302-4309.
[3] 李叶梅,李共梅,郭均涛,等.心脏康复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储备功能、生活质量及NT-proBNP水平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1):1462-1465.
[4] 曹癸兰,梁静,徐芳.运动锻炼对武汉市某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14,27(11):32-43.
[5] 叶海英,黄少伦,张飞雄,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心脏康复与单纯使用药物治疗的效果对比[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7):53,55.
[6] 彭文君,方胜先,郭盛,等.N末端脑钠肽前体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治疗效果[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2):893-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