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
——以《小学心理活动设计》的实践探索为例

2018-04-03 11:57:59曹雪梅郭柯馨谷伟张波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心课堂教学课堂

曹雪梅,郭柯馨,谷伟,张波

(石家庄学院教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5)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总体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 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 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部署,强调将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随后,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些都昭示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

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全面关心关怀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时代命题和历史使命,也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事实上,自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而实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然而,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责任感,对课堂的投入严重不足。这些都说明大学课堂教学亟待改革。我们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以《小学心理活动设计》为突破口,提炼出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小组的学习中,完成一系列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任务,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效果展示,教师作为评价者、引导者、修正者、研讨者的角色面对学生的成果汇报。这种课堂教学极大发挥了学生与学生团队的学习智慧与创造力,把课堂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汇报场,让学生变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当前大学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随着各种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或项目的实施,我国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成就,但总体上仍然未能摆脱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听课调研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觉得上课没意思,自己不能说、不能动,只能听、只能坐着,因此就自己玩手机、聊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总之身体在课堂,心在别人的世界里,整个课堂教学缺乏师生思想的有效碰撞。有调查表明,有83.7%的学生认为,“师讲生听(讲授法)”是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2]另有调查发现,58%的学生表示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讲授”来获取知识。[3]这些都说明,讲授式教学模式不是一个课堂、一个学校的个别现象,而是大学课堂教学中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

在讲授式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只顾自己讲,总以为自己讲了学生就接受了,教师一个人在自己思维的世界里遨游,也不和学生沟通交流。甚至有的教师把学生当成了知识接受的“容器”,没有看到学生或者学生团队蕴含的巨大的学习能力与创造潜力,极大浪费了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变成一个人思想的陈述,缺乏激情,缺乏批判,缺乏冲突与碰撞,学生自然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吸引学生,更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对知识、对科学、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入思考,反而使学生厌恶学习、逃离课堂,进而使他们躲进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

讲授式课堂教学很难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首先,在讲授式的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我不讲学生就不懂”,因此,学生的学习是缺乏自觉和主动的学习。“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4]这种传授、灌输为特征的教学导致了学生对课堂、对教师的依赖,使其学习的独立性较差。其次,在讲授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孤立的。众所周知,学习不仅是认识过程,也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成功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需要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然而,讲授式的课堂教学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参与需要和交往需求,导致课堂上学生“独学无友”“孤陋寡闻”,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很难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创造的火花。最后,在讲授式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片面的知识性学习。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的是表层的知识和技能,无意甚或有意地忽视事实和概念背后的方法、思想和价值等,导致学生只学到了那些很肤浅的、零散的、“部分的正确”甚至是狭隘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是无助于学生的发展的。总之,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提高大学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难以承担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发展的战略任务。

基于上述对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状况的分析,拟结合《小学心理活动设计》课程建设实践,对“以学生为中心”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及运用效果进行研究,以期为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二、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的意蕴及基础

(一)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的意蕴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和教育实践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论述,《学记》中提出了“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的经典论述。在西方,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的对话式教学法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典型表现。到了近代,受到工业时代的技术理性和标准化的影响,出于对效率的追求,学校教学逐渐偏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开始了人才培养的工业化批量生产方式。二战以来,随着对人的本质、尊严、价值、潜能等的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首先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其后,以皮亚杰(Piaget)和维果斯基(Vygotsky)的理论研究为基石,建构主义思想迅速崛起,加之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引发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系列变革。1998年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并预言“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必将对21世纪的整个世界高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5]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它有3个主要特征:一是着力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反而需要更高素质的教师;三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是取消讲授法,凡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潜能的,都是好方法。总之,“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大学教学范式变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的简单转变。[2]

(二)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由外界强加的,而是由内在形成的,所有的知识都是主观的,是人们基于个体与情境的互动产生的。每个个体都是主动的学习者,而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情境以使学习者通过进行社会互动从而主动参与学习。[6]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了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课堂的多维性特征和学习的深层理解,教师的中心任务不是讲座式教学和只给学生提供答案,而是提供充足经验以激励学生学习,并组织教学环境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总之,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知识不是固定的,知识需要在关系的对话中进行建构,知识需要在语言的表达中进行固化。因此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需要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与理解。学生需要从教师、其他学生的理解中,建立自己对知识的把握。学生不能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自己的学、书本的文字建立对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说,才能知道学生的学习达到了什么样的层次,才能看到学生的错误理解,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以后的教学内容与进度。

建构主义对学习本质的解释成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

2.“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1918年所作题为《师范生应有之观念》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了“教育为给儿童需要之事业”的论断,他认为“教育者,乃为教养学生而设,全以学生为中心,故开办学校、聘请教师,无一非为学生也。若无学生,焉有学校?既无学校,焉有教师”?因此,学校和教师应“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忧为忧;学生之休戚即我之休戚,学生之苦恼即我之苦恼是也”。[7]他对当时学校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刻批判,“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他讽刺道:“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他认为,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它和学分离了。在他看来,“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承担起指导的责任,又要学生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而不是拿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而对学生的才能、兴趣、爱好则“一概不顾”。[7]陶行知先生的这些论述和经验也是我们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的直接思想源泉。

3.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新技术、全球化和信息革命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经济,既增加了就业机会,也加剧了就业的不稳定性和失业的风险,毋庸置疑,不断变化的世界正以不同形式对高校人才培养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了解社会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与需求是实现更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础。

知识经济的日益兴起、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等对社会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人们的职场、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如全球化和新技术的进步对于复杂的沟通谈判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需求稳步上升,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要求有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以及组织管理能力。[8]“创造力和创新技能、批判性思维、真实世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和通讯技术、交流与合作能力、伦理和社会责任感”是21世纪就职者应当具有的新能力。[9]《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要求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倡导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要求“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

笔者在《小学心理活动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开始尝试让学生通过做些什么来调动积极性。做的内容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合理分组,建立合作学习与团队学习的基础

教学从学生分组开始,本课程一个学期的学习任务都在组内完成。平时成绩与期中成绩都依靠学生的任务与完成情况进行评定。由于考虑到学习任务和合作学习的时空要素等条件,我们主要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分组,以便于小组成员在课外时间进行合作学习。然后,我们又设计了分组的系列活动,包括给小组起名,选小组长,设计小组logo、口号,编组歌、组舞,每个小组现场绘画艺术等能力展示等,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合作力,激发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课程学习充满期待与好奇。同时,通过分组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其他成员之间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逐渐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相互支持与积极依赖的氛围和文化,这样就为建立一个紧密的“学习共同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设置情境,为学生小组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和真实性任务

在“学习共同体”中,必须让学习者身处与知识对象有关的具体情境中,包括对象本身的具体细节以及对象所存在的文化实践境脉。[10]

在本课程教学中,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两类任务。一类是理论教学任务。选择教材中的两章内容,设计成系列的主题式或专题式问题,平均分给每个组,要求设计ppt,课堂讲解15分钟,老师与学生针对内容进行研讨。大学课堂不是教师要从头讲到底,“老师不应该一个人想,一个人讲,也应该听他的学生讲一讲。苏格拉底及后来的阿凯西斯劳斯就先让学生讲,然后他们再说。”[11]尤其是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师范生,这使得学生讲课更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在备课、讲课中,学生真正体会到分析教材(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也学会了怎么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即“怎么教”的问题,这样就逐步掌握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这是一种更深入的学习。[12]另一类是实践任务,包括每组设计一个学校心理活动方案,并进行课堂带领,全体学生体验、分享、总结技术流程的全套演练;在理论学习和活动设计的基础上,每组完成一堂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带领。

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是智慧的共享过程,每一个成员都能够而且必须能够对集体知识和共同体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活动设计,在小组合作期间,我们一直鼓励学生参与对话,并倾听不同声音,引导学生学会协商各自的观点和立场,同时为每个学生提供必要的、有效的“支架式”支持,不断拓展学生对重要概念或理论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同等重要的参与者,小组成员既可对自己的学习进一步反思,重新评价,又可努力为自己的见解进行辩护。在这种真实性体验中,师生共享共长。

(三)转变学科教材理解方式,实施深度教学

在《小学心理活动设计》课程的教学中,由笔者主讲的理论内容主要有6节课,是课程学习中最核心的理论部分。讲课内容贯穿在前期学生一个心理活动的体验与带领的实践任务过程之中。为进一步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而又避免陷入粗浅、零散、庞杂而缺乏深度和整合的境地,在反思以往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笔者重新梳理了学科教材的深层结构或基本结构。我们认为,教材是教学的一种素材和资源,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机械地依靠教材,必须有意识地站在学科课程的视角去研究、分析教材,选择那些最基本的、最有价值的内容,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品质。[13]因此,应围绕学科思想与方法来组织教学内容,将深层的知识结构作为教学的核心,对教学内容进行量的压缩和质的精选,不仅要梳理学科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挖掘学科教材所蕴涵的多重内涵、完整意义和丰富价值,不仅深透理解学科教材的具体知识点,更要从学科结构的高度对学科教材内容加以整体的把握,实现大学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关联性、反思性、整合性等基本特质。

四、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反思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步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反映强烈,上课积极性高,课堂活跃。很多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堂的角色与任务非常丰富,通过完成一系列任务,成就感强,对自己的能力与知识有了更清晰认识,学习劲头更足。同时,在活动中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也建构了自己,获得了心灵的健康成长。

在本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特别是表达、合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分组教学与学习改变了教学组织形式,让每个人都能看到同伴,都能与其他人进行交流,自己也能给大家展示更多自己的才华。学生的交际范围明显扩大,变得更加相知与友好。学生看到了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的榜样,以后在自己的教学生活中,也开始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当然,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坚守“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强烈的责任感,勇敢改变自身的教学习惯,努力探索和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一是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下与课上都花时间投入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与课下学习的主角。二是教师要创设对话空间,学生需要和自己的知识与体验对话,需要和其他同学的思想对话,需要和教师的思想对话。课堂是一个思想与灵魂对话的空间。三是小组合作学习是未来职业发展必须的技能。在学校就开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完成任务,学会分工,学习面对冲突与矛盾,学习解决问题,学习沟通。四是教师真正承担起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的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EB/OL].(2016-04-08)[2017-08-21].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bh_2016n/xwfb_160407/16 0407_sfcl/201604/t20160406_236891.html.

[2]李永安.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3,(5):33-35.

[3]彭美云.大学本科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共性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62-166.

[4]曹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5]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高等教育研究[J].2012,(8):1-6.

[6][美]戴尔·申克.学习理论[M].何一希,钱冬梅,古海波,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7]胡晓峰.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8]王一丹.适应变化中的世界:教育的灵活性、技能开发与就业能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9]周满生,陆喻.聚焦21世纪人才基本技能的培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110-117.

[10]时长江,刘彦朝.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研究,2013,(6):150-155.

[11]蒙田.蒙田随笔全集:上卷[M].潘丽珍,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12]余文森,连榕,洪明.基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3,(4):103-111.

[13]李松林.实行深度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2,(22):36-38.

猜你喜欢
中心课堂教学课堂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42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博客天下(2015年17期)2015-09-15 14:55:10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