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回顾性分析

2018-04-03 09:09王广霞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产科患肢抗凝

王广霞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临沂 276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作为产科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危害性是极大的,也得到了广大产科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目前已知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慢性期可出现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产科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甚至致残,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患者死亡。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早期诊断、及时适当治疗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这也是决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后的关键。该文回顾性地分析了该院产科于2014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5例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生的原因、早期诊断及治疗情况,以期为产科医务人员提供参考。现将分析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产科收治剖宫产手术876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5例,发生率为1.71%,年龄最小者21岁,年龄最大者42岁,合并高血脂8例,合并高血压5例,合并糖尿病3例,应用止血药物2例。

1.2 诊断标准

(1)剖宫产手术后有较长时间卧床不活动;(2)起病急,患肢肿胀疼痛明显,活动后症状加重,可伴有发热和脉率快;(3)查体:血栓部位压疼,浅静脉充盈或怒张,皮温降低,腓肠肌牵拉阳性,下肢水肿,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体征;(4)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诊断,其影像可显示病变的深静脉管腔内有实质性回声,部分或全部占据血管腔。(5)静脉造影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15例患者均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后14例确诊,1例行静脉造影检查后确诊。

1.3 临床表现

15例患者均在手术后第2~7天时突然出现一侧下肢或双下肢疼痛、肿胀,活动后症状加重,查体见患肢浅静脉充盈或怒张,深压疼,下肢水肿,腓肠肌牵拉阳性,其中6例出现发热体温在37.8~38.4℃,脉率增快;3例患者出现患肢皮肤发绀,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1.4 治疗

1.4.1 一般处理 给予患者低盐低脂,高热量高纤维素清淡饮食,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加强护理。急性期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4~5 d,严重的可延长到2周;患肢抬高30°,离床约20~30 cm。还强化护理措施,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加强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肢的皮温、颜色和水肿的变化情况,协助患者定时翻身以及四肢的主动或被动的锻炼,避免小腿垫枕。保持大便通畅,防止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的发生。起床活动时可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

1.4.2 溶栓治疗 对发病72 h之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可采用溶栓疗法,选用尿激酶8万U,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2次/d,10 d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需每日监测纤维蛋白原定量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尿激酶的用量。该组病例中有3例在术后48 h内被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了溶栓治疗。

1.4.3 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选择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皮下注射 2次/d,7~10 d为1个疗程,联合使用华法林15 mg,1次/d,每 2 d减量 5 mg, 以 2.5 mg,1次/d维持,当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达到2.0~3.0时停用低分子肝素,单独使用华法林3~6个月。

1.4.4 祛聚疗法 祛聚疗法为辅助治疗,以扩充血容量,降低血液粘度,减少血小板聚集为主。选择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7 d为1个疗程。阿司匹林50 mg,3次/d,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

1.4.5 手术疗法 对发病在48 h之内的髂股静脉血栓,可行股静脉切开取栓术,术后继续给予抗凝、祛聚治疗。另对于经药物治疗病情持续加重,或已出现青肿征象者,不论发病时间长短,都需要行手术治疗,以求能够挽救患肢。

1.4.6 对症处理 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差异,选择相应的处置方法。

2 结果

该组15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相应的临床治疗7~15 d后,下肢肿胀疼痛的症状均明显减轻。其中3例因发现较早,给予了溶栓治疗,溶栓后继续给予抗凝、祛聚治疗;2例因病情较重行静脉切开取栓术,术后继续给予抗凝、祛聚治疗,15例患者平均疗程2个月,均痊愈出院。未发生肺栓塞、出血等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3.1 产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较多,但其发病的三大关键因素分别是血液流速缓慢、高凝状态和血管壁损伤。产科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与血液流速缓慢、高凝状态和血管壁损伤这三大关键因素密切相关。(1)血液流速缓慢:麻醉过程中,由于麻醉药物的肌松作用使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肌肉“泵”血的功能丧失,血流速度会减慢;特别是比目鱼肌内静脉窦中血液几乎是停滞状态,这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小腿深静脉的原因。另外手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活动减少,下肢静脉血回流速度相应会降低,特别是妊娠期的女性由于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盆腔血管扩张,导致下肢静脉回流缓慢。(2)高凝状态:一方面是手术前的肠道准备、术前术后的禁饮食、手术中或多或少的会失液失血等因素导致患者术后呈脱水状态,血容量减少,血粒度增加;另一方面妊娠期的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高,促进肝脏产生多种凝血因子,并且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这两方面的原因使产科术后患者的血液都处于高凝状态。(3)血管壁的损伤:任何手术都会导致血管损伤,产科手术也不例外,手术过程出现的现血管损伤,会引起继发性凝血功能增强,并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性疾病。

3.2 产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

该病诊断主要依靠下肢血管彩超,确诊需要下肢静脉血管造影。产科手术后的患者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发生,一旦患者出现下肢肿胀和疼痛的症状,应立即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必要时给予血管造影检查。该病预后好与坏与早期诊断关系密切。

3.3 产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栓塞部位、病情轻重来决定。但只要是确诊或高度怀疑本病的都应该立即开始治疗,这是关系到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如果发病在72 h之内,多数主张给予溶栓治疗,发病72 h之外的则主张给予抗凝治疗,但要注意,不论发病时间的长短,只要是病情较重,出现了下肢青肿征象的都主张给予手术切开取栓治疗,以求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肢。总体来看,本病还是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抗凝、祛聚和溶栓,这其中又以抗凝为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溶栓疗法因其有严重出血的并发症,在产科手术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要选择性的使用溶栓疗法。

3.4 产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发生,如不能早期诊断,及时恰当的治疗,会导致预后不良,重者会致残,严重的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本病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预防的主要措施包括: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包括血栓史、凝血功能、血脂、血糖、血压等;手术前要适当增加下肢活动,并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运动;手术中要尽可能地减轻组织损伤、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并要注意避免下肢受压等;手术后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运动,勤翻身,以避免卧床时单侧长时间压迫,可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性抗凝治疗;休息时抬高床尾20~30°,以利于下肢血液回流,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术后要补液充足,慎用止血药物。恢复期病人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下肢肌肉的活动,促进静脉回流,以免再次发生血栓。

综上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产科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病之一,一旦发生,常提示预后不良,所以应高度重视本病的预防工作,一旦发生后,要早期诊断,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猜你喜欢
产科患肢抗凝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助产士主导镇痛分娩管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产科医师答问录
产科医师答问录
产科医师答问录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Mutually Bene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