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禹锋 苏苗苗
(绥化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一)失望、沮丧,甚至退缩的就业心理。部分听障大学生不但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评价和定位,对就业环境也缺乏正确的评价,以致于就业期望过高。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期望和现实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而使听障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比较大的落差,进而出现失望、沮丧的就业心理,甚至出现退缩的就业心理。在有关听障大学生理想职业以及收入等的调查研究中,教师、公务员、运动员等多种职业都是听障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很多听障大学生对于收入的期望也过高,有点不切实际。另外,在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也较多,在就业时不但考虑自己的发展前景、福利待遇、工作条件与环境、家庭居住地等因素,甚至朋友或者同学是否能够便于联系也是其所考虑的因素。由此可见,虽然听障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了诸如工作条件和环境、福利待遇等因素,体现出了其就业的务实化,但部分学生在择业时对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因素的考虑过多,对自身发展前景的考虑过少则从另外一方面体现出了其择业的功利化,听障大学生择业的务实化和功利化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造成其期望和现实的差距的形成。
(二)就业依赖心理。许多听障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就业依赖心理,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听障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都想得到国家和学校的帮助,希望得到家长的帮助。大部分听障大学生都存在着残疾人就应该由国家安排工作的想法,或是一味认为学校、家长就应该帮忙找工作,这体现出了听障大学生存在的就业依赖心理,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听障大学生在面对现实社会就业市场时表现出的茫然和惶惑以及其择业的随意性。
(三)就业自信心不强。许多听障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可能存在着“健听人对听障生有歧视”的心理,或者是单纯地认为“自身素质就是不如健听生”,这是听障大学生对于周围社会环境过于关注的心理表现,也是其对于自身素质缺乏自信的思想表现,这两种心理和思想都是其面对未来就业不自信的心理表现,同时也表现出其在与健听人相处时的担忧,也会影响其对就业形势以及困难性判断的准确性。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社会中,大部分听障大学生广泛存在着“不愿意和健听生从事一样的工作”的心理,一方面是对现实社会竞争的一种逃避,同时也是因为他们害怕受到健听人的歧视,缺乏自信。面对当前社会和时代快速发展下的严峻的就业现实,很多听障大学生普遍认为“未来工作状况很可能不理想”,这既是未来就业的迷茫和忧虑,也是其自信心缺乏的表现。
(一)听障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生理及心理缺陷因素。由于听力受损与人交流和沟通困难,同时也造成其学习过程中知识面狭窄,进而分析和判断能力也较弱。另外,由于听障大学生感觉器官功能的缺陷,导致他们不能对一些外界信息、实时动态及时地掌握和了解,这也是一些听障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就业竞争意识不强的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听力障碍,对信息的掌握也不全面,容易滋生自卑、敏感的个性特点,以致于对于问题的考虑过于复杂和偏激。
(二)家庭环境因素。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出现听力障碍之后,父母不能积极面对,或者是对孩子存有负罪感,对其百依百顺,以致于其容易产生强烈的依赖、无主见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另外听障大学生在小时候由于听力受损,往往会受到与正常人不一样的待遇,再加上缺少父母及时的疏导,不利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在进入大学之后主动探索精神欠缺,在其心灵中往往埋藏着自卑、不自信的种子。
(三)学校环境因素。由于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听障学生的实际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于听障学生的教育没有和普通教育区别开来,在增加听障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也压抑了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听障学生的心理负担,例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四)社会环境因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往往因为对听障人士缺乏一定的了解而存在偏见,这些因素使听障大学生表现出的不敢走进健听人世界的倾向也愈发明显,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是渴望与健听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但由于怕受到歧视或者不公平的待遇而使自己生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进而限制了听障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一)调整教育模式。目前导致听障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的不充分与不平衡,在教育过程中无法有实效性地完成对听障大学生的德育培养、心理疏导以及就业指导。[1]首先,可以专门成立了“听障大学生就业工作指导中心”,根据听障生的身心特点做就业指导,让他们及时了解就业动态。其次,邀请就业先进典型的听障学生开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使其能够深入掌握求职技巧、树立就业信心、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然后,加强对听障大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用人单位对听障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与市场对接。
(二)优化高校就业支持系统。首先,设置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软硬件设施的配备不足,面向听障大学生适用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欠完善,会手语、懂特教的教师和辅助人员较少,能对听障大学生的就业给予辅助支持的老师不多。[2]其次,相关高等院校适合听障大学生的专业设置过少,专业口径狭窄。学生进校以后,适合聋生的专业不多,多以绘画创作、服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和计算机操作为主,与健听学生的专业设置相比特色不够鲜明。需要对听障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来进一步进行专业优化整合。
(三)完善就业服务保障体系。首先,就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社会上针对听障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少,听障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闭塞,在保护听障大学生就业权利方面缺乏刚性的、可操作性强的法规,这些都阻碍了听障生劳动就业权利的实现。[3]其次,就业扶持力度不够。一是完善立法、加强执法、保障听障学生就业。要进一步明确某些类型及某种规模的企业应该接受听障学生的就业比例。二是加大对那些没有按比例接纳听障学生就业、未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事业单位的处罚力度。加强对听障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及职业规划课程的建设。
另外,高校针对听障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还可以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教学,从听障大学生的就业出发,提高其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其获得全面的发展。让听障大学生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专业的技能来使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更加的自信,同时也使听障大学生逐渐的摆脱一直以来的依赖心理,使其在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的同时实现更好的发展。
[1]王昕.融合教育视野下听障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9):202-203.
[2]胡秋君.听障学生心理分析及其教育对策[J].教师,2014(28):13-13.
[3]王玲.基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的听障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初探[J].绥化学院学报,2014,(1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