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艺术院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与价值追求

2018-04-03 03:31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角色定位协同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创作与实践处 江苏 南京 210013)

综合艺术院校,其专业学科设置特点、面向行业特点及地域特点,决定了它在协同创新实施过程中的有效参与度对整个大协同创新工程的效能提升都有重要影响。其对自身在协同创新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追求也就不是只关涉到个别艺术院校能否走科学发展之路的问题,而是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创新、艺术院校辐射区域的协同创新,乃至国家协同创新体系的效能发挥都休戚相关的问题。

1.协同创新与新时期高校发展

教育部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出台标志着协同创新不仅是值得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是进化为院校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必行之的关键路径。

1.1 协同创新的缘起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提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

其后,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并联合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高等艺术院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该计划以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目标,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各自投入优势资源和能力,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实行资源共享、问题联合攻关以及资源禀赋的合理配置。

1.2 协同创新的实施对新时期高校发展的意义

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来看,协同创新贯穿于以上职能,又能促使各职能互为提升。“2011计划”的实施可以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突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瓶颈;培养出的创新型人才又能增强科学研究软实力,而知识增值与技术成果又反哺人才培养;人才、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果为服务社会提供坚实基础;院校创新能力与创新氛围的全面养成又能带动文化的传承创新,进而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协同创新是新时期高校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路径。

2.明晰综合艺术院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与价值追求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体系庞大,无论综合性大学与专业院校,或理工类院校与文史类院校,还是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型高校,都应充分分析自身学科及专业设置情况、地缘优势等特点,从特点出发探讨角色定位及价值追求,在具体语境下明晰这两点,既可以帮助摆正宏观上协同创新的战略方向,又可以避免微观上协同创新实施策略的误解与弯路。具体到综合艺术院校,其专业学科设置特点、面向行业特点及地域特点,决定了它在协同创新的实施中大有可为。

2.1 角色定位与价值追求的内涵与意义

协同创新的基本要求是让协作各主体产生合力,然而不同身份背景的主体有不同的价值诉求。要产生合力,首要问题就是各主体要明确自身在协同链上拥有的相对优势,保证其在相应环节发挥独特作用,使自身能力边界最大扩展,即要进行科学的角色定位。

而价值追求是组织文化的重要外化反映,特别在协同行动的多主体组织中,它起到强有力的导向、凝聚、激励作用,形成对成员的“软”约束。协同创新参与主体是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的多个组织,参与人员来自各独立组织,在原组织信念、协作角色及利益分配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价值追求亦多元化,有时甚至表现为完全冲突的取向。在这类情况下,协同组织中能否有正面、积极的价值追求对多元主体起到正向黏合的作用,就成为消解矛盾与冲突的关键,它不仅能提升协同紧密度,也将有效纠正协同创新具体行为和成果追求中的价值取向偏差。

2.2 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高校兼具知识、技术、科研人才、学科交叉优势,在知识创新执行中居主体地位,是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重要培养基地;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优质人才,而协同创新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拔尖人才,因此高校承担着为协同创新实施提供人才支撑的重任,是协同创新能否顺利实施及长远发展的关键。基于此认识,本文以高校为主体视阈出发,辨析综合艺术院校在协同创新中应如何进行角色定位,秉持怎样的价值追求。

2.3 综合艺术院校协同创新的特征及意义

2.3.1学科及专业设置为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

高校协同创新从协同层面上看,不仅有外部协同,即院校与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各多元主体间的人力、技术、知识等创新资源的协同、整合;更需要内部协同,即院校各专业、各院系、各部门之间教学、科研、管理等资源的跨专业、跨部门协同。内部协同是实现外部协同的先决条件,只有内部协同先实现,才能为外部协同提供驱动力。具体到综合艺术院校来讲,与专科艺术院校相比,前者学科更齐全、专业设置更全面,更容易发挥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优势,具备“集团协同”的先天优势。

2.3.2面向协同创新内容类型是目前经济发展的关键课题

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2011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综合艺术院校因其学科专业设置及地缘优势,面向类型侧重于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等三个类型。在当下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指导下,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课题攻关更应该成为艺术院校的自觉担当。

2.3.3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为外部协同提供广阔空间

考察目前国内主要的综合艺术院校,皆为地方主办,各院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和企业联系密切,对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产业环境了解充分。而在各院校的办学历史中,一般都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建立过合作关系,具备良好的信任基础,这也是其开展外部协同的极有利条件。

3.综合艺术院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与价值追求

结合协同创新对大学职能发挥的需求,立足综合艺术院校特征与优势,笔者认为其角色定位应立足两点,价值追求应基于三方面。

3.1 角色定位

3.1.1文化的创新传承者

文化的教学及传递是高校重要功能之一。艺术作为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在文化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艺术院校理应在文化传承创新中担负关键角色。对文化传承而言,既往实践证明刻板的“泥古”容易,而创新性的传承却尚未成风,重权威、重规范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创新冲动。部分传统文化因未得到创新性传承,无法融入现代生活,面临失传。综合艺术院校因地缘优势,在区域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宗教文化的传承创新上尤其具有便利条件。艺术院校可以结合地理资源、人文风貌等区域特点,论证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协同创新项目,加强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传承传播,通过特色人文科学协同研究和各类社会科学的创造性协同活动,在文化的传承传播方式上不断创新,推动文化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1.2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助推者

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协同创新组织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目的应“重点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问题”。当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列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将“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纳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整体部署,文化产业发展、及产业转型与升级已上升到重大课题的高度。因应形势,艺术院校必须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相关课题攻关中来。与政府、文化研究机构建立协同创新平台,面向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共性问题,提供咨询与指导;与文化创意企业、专业院团进行合作,建立协作团队,紧扣文化市场需求,共同创作能广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化产品;与所在区域的政府部门、文化机构合作,面向区域文化发展的重大需求或主题,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

3.2 价值追求

3.2.1以培养拔尖的创新型专业艺术人才为根本

人才培养是高校基本职能之一,同时,人才作为协同过程与结果的根本支撑,协同创新不仅需要高校既有的人才资源参与其中,更需要高校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并输送到各个参与主体中去。作为艺术院校,因其培养的人才所面向的产业特性,对个人具备创新能力的要求更是突出、迫切。因此,综合艺术院校在协同创新中的价值追求首先应以培养拔尖创新型专业艺术人才为根本。目前,对于以教师为主要力量参与到协同创新中的必要性已有充分认视,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完善人事机制等方面的探讨也可见于诸多文献中,但对于学生作为创新储备力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能否充分参与其中,关系到协同创新人才梯队是否排布合理的问题。因此,协同团队的建立首先要注意多层次化,可以以教师为主,博士、硕士为重要力量,从本科生中选拔优秀者进入;将学生的参与绩效与研究生推免等结合起来,通过提供上升通道激活创新活力。另外,人才培养更要考虑到艺术类专业的实践性特点。艺术教育的成效是通过学习者将所学知识和理论付诸艺术行为展示而显现的,即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产生成果。因此,院校必须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最大限度地突破各层壁垒,在院校与院校之间、院校与科研院所之间,通过建立教学联盟、共建培养基地、远程教学等方式共同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尤其要依托企业的优势资源,向企业征集需求,将其融入到课程训练、毕业设计与创作等环节,充分重视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与落地。

3.2.2不以显性利益为目标,以谋求长期发展为正途

“利益”不仅是协同创新成果带来的直接、显性的经济价值及社会认可等,在与其他参与主体协同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良性、共赢的合作关系,在体制机制上的有益探索与完善,创新、合作氛围对组织成员的积极影响等“隐性利益”更是持续、长远的。因此在协同创新中,对效益的评判,无论是微观的协同创新项目的具体实施,还是宏观的协同创新的战略制定,都不能被快速的经济回报、显见的单项效益、有形的成果形式所障目,而要以长远、综合、共赢的效益为追求。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学评价机制,评价指标的制定要以提升实施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和良性竞争的文化氛围为导向,以公正合理为原则,改变传统的以论文、奖项为依据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系统、鼓励竞争、动态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

3.2.3立足先进文化,实现高端引领

综合艺术院校为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范畴主要集中在文化创意产业,其最终成果表现为文化产品,它不仅反映协同创新主体对人文精神内涵与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视程度和落实成果,更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价值取向,对国民素质的提升,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2014年,于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历史时期客观情况,再次强调了文艺创作为谁服务以及文艺创作的源泉问题,并且分析了文艺在当下引领时代风气的重要性。这次座谈是党和国家从文化建设层面,对艺术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具体到本文所论及的“先进文化”的定义与取向亦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艺术院校的协同创新中,首先要把满足广大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根本方向,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在协同行为、具体创作中,从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找灵感、找素材,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弘扬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精神。践行以上创作观,艺术院校不仅将在协同创新体系中推动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更将通过具体在社会范围起到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重要作用。

4.结语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在协同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综合艺术院校对整个协同创新体系效能的发挥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只有对其在协同创新中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追求有了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才能真正实现高校统一、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大目标,实现高校自身的内涵式发展。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角色定位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