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37)
皖北地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其经济支撑,是安徽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自然、历史等多种原因,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安徽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阜阳/亳州两地的“人均生产总值(GDP)”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分别为14752元/17102元和8213元/8967元,均低于全省的对应的34427元和9916元。前些年,一些农村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影响到皖北农村的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不仅阻滞了村庄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改善农村环境、坚持绿色发展,对皖北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本课题小组在2013年7月调研4个村庄的基础上,又于2017年7月抽样调研了另外4个村庄,对涉及到的皖北地区5县8个村庄的环境变化情况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村庄经济好比县域经济的细胞,是村域范围内人们生产生活与自然禀赋有机结合的综合体现,其主要指标包括单位村庄的人均收入水平及村集体的年总收入水平。我国农村状况的千差万别,导致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受农业生产资料的制约作用非常明显,那么,在这些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产条件和农业生产资料中,人口、耕地面积、河流等自然条件以及环境等因素,对传统的村庄经济发展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自然条件的缺陷制约了皖北农村传统农业的发展。皖北农村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对自然资源及环境的依赖度更高,因而,环境的变化对其村庄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环境较脆弱,缺少较好的保护和治理体系,环保体制有待进一步建设与提高。皖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低、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有数据显示:2010年,皖北地区单位GDP能耗、SO2排放量、COD排放量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约高20%、26%、100%,单位工业增加值耗水量比全省平均水平约高4%。[1]经过多年的整治与建设,虽然各项指标均已优化,但整体水平仍不高。二是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皖北地区由于地势平缓,降雨量集中于夏秋季节,极易发生洪涝灾害。淮河的夏季防汛特别是王家坝的汛情几乎人尽皆知。安徽省本是资源和农业大省,人口密度高、人均耕地少、水资源匮乏(人均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0%),而皖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及全国的四分之一、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属于缺水地区。三是水污染和农村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影响民生质量与水平。在课题小组抽样调查的8个村庄中,均存在水源污染问题。垃圾堆积及乱排污染物导致水质差、造成村民用水短缺,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当地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2)皖北农村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多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皖北农村多沿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凭借传统的生产经验,没有突破原有生产发展模式,加之缺乏农业科技的指导、缺乏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突破,农业发展难以激发新的活力。比如说,在农业生产中,多数村民只会根据经验和习惯进行施肥、打农药,并通过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来提高产量,而过量农药化肥就会残留在农作物体内、有的流失又会造成水体污染。虽然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推广温室大棚和地膜技术,但这些措施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残膜会阻碍农作物生长,并对土壤产生破坏作用。至于“互联网+”现代农业、物联网和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等等,对皖北农村来说不啻天方夜谭。
(3)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带来环境问题。从抽样调查情况来看,尽管近几年来皖北农村的环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并不同程度地落实环境保护政策,但乡村环境诸多问题仍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的乡镇企业在增加就业、促进村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污染,特别是产生了大量的粉尘和有害污水废物。因为这类乡镇工业企业多为高能耗、高污染的转移企业,由于规模小,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建设污染处理设施,只能任由污染扩大;有的则对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不当,随意堆放,对土地、地下水和地表水都会造成二次污染。二是乡村养殖场造成了大量污染。在广大农村,发展养殖业是村民走向富裕的主要途径,但农村畜牧养殖多以散户为主,污染源多且难以控制,必然带来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有的养殖场选址不当也会导致部分畜禽排泄物污染严重,特别是靠近居民住宅区、生活区的养殖场。大量养殖污染物如粪便排入同一水体,导致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并迅速恶化。三是皖北农村多遵循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遵循传统是一种传承,但传统中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需要摒弃。比如说,传统的焚烧秸秆柴火、散养家禽家畜等,就较少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生活垃圾随意堆放、任其腐烂;改水改厕工作不彻底、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严重破坏了农村水质和生态环境。而且,皖北地区是小麦、玉米和大豆的重要种植地区,前些年每到收割季节都会焚烧大量秸秆,所产生的烟雾会对空气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4)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影响到村民发展观念的转变。由于历史等原因,皖北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和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村民们难以转变思想观念而是固守老传统。从2013年7月的调研统计来看,3个抽样村庄的120份调查样本中,人口构成多以40-70岁为主,4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44.4%,青少年及青壮年人相对偏少,人口已老龄化趋势明显。调研统计结果还表明,3个抽样村庄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多为小学或以下以及初中程度为主。其中,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者占比高达76.7%,而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只有3.3%。这部分村民文化素质不高,他们既不能准确理解党和国家关于绿色发展的政策精神、培养环保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与现代信息资源的获取、利用,也不利于他们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家致富。此外,本地的农业科技人才极度缺乏,主要依靠政府送科技下乡,因而不利于推动传统农业的创新发展,不利于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虽然客观上存在着矛盾,但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生态环境的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耕地、水等资源,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必然会极大地促进村庄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资源条件,从而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充分重视农村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坚持绿色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转变发展观念,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绿色价值取向、坚持推进绿色惠民、坚持推进绿色生产、坚持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最终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才能走出一条经济增长与碧水蓝天相伴的康庄大道。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就是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绿色产业包括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绿色服务业等,致力于提供少污染甚至无污染、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清洁产品和服务。发展绿色产业,要求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材料和能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加强废弃物处理,促进从产品设计、生产开发到产品包装、产品分销的整个产业链绿色化,以实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2]皖北农村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宜一些特色农作物的生长,宜于发展生态农业。比如说,颍泉区的闻集镇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草莓生产。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草莓市场需求正在迅速膨胀,草莓价格连年攀升,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草莓已成为闻集镇的支柱产业之一,草莓生产已成为农村广大种植户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当前,发展生态农业对草莓生产、销售尤为重要。在草莓培植的10至11月份,易出现第2次病虫害发生高峰期。虽然此时虫口的数量较大,但各种天敌种群和数量都很大,对害虫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所以这阶段应加强对天敌的保护和利用,尽可能减少农药的施用,注意检查褐腐疫霉病和桔实雷瘿蚊的发生。但在实际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不少种植户乱施农药、乱撒化肥,导致果实的农药化肥残留物一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更有甚者,农户为促进草莓提前上市,往往在尚未完全成熟的果实上喷洒一些催红素,这就直接导致果实的口味下降,影响本地区草莓的销售。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变化的双重挑战,皖北农村的村庄经济需要在原有结构上进行适当调整与创新。首先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风险,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发展循环经济,让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在尊重传统生产方式基础上,积极探索种植、养殖、加工业和产品深加工的综合配套发展,努力促进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皖北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区,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值)的重要途径。如:阜南县会龙镇的会龙牌辣椒,赵集镇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和温室大棚育种;闻集的草莓、阜南的柳编、颍上的粉丝、临泉的芥菜、界首的苔干,等等,不仅在皖北周边享有盛誉,而且在省内外甚至国外都开拓了市场。因此,依靠农业科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是一条富有发展前景的致富路子。特别是阜南县的柳编工艺,享誉国内外: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等六部委批准为农业(林业)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县,柳编产业作为重点示范产业;2009年被国家工艺品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柳编之乡”称号。柳编不仅是拉动地方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也成为阜南县出口创汇的主导产业。
(3)重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积极推动“互联网+农业”模式。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因素是农业的科技进步。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科学技术源远流长。要在充分吸取漫长历史发展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的同时,还要重视发挥现代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支撑和促进作用。农业科技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科学育种,以保持土壤的肥力、增强农作物的抗灾防病能力,也包括确立科技意识、坚持科学管理,它要求在农业生产中引进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改变传统生产发展模式、推广普及农业科技理念、发展生态农业等等。当然,政府及主管部门应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农业产区防灾抗灾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技术的改革与创新,多途径推广先进技术,落实科技惠农政策;农技人员和大学生“村官”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农业科技宣传推广活动,通过开展农业科技讲座、培训会、印发科技知识资料等形式送科技下乡。只有充分重视、积极发挥农业科技在农村和农业工作中的作用,才能为皖北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各级政府应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提供了条件保障。“互联网+农业”是一种生产方式、产业模式与经营手段的创新,通过智能化、便利化、物联化等手段,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产业链环节均能产生重大影响,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新动力。以“互联网+农业”为驱动,有助于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特别是“互联网+现代农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生态农业新模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强化环保宣传与执法监督,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其认识到牺牲生态环境而获取暂时的经济效益是不可取的,只有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利益、在农业生产中统筹实现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才是可持续发展。从当地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的工作层面来看,要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规定,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的监管与惩治力度,特别要加强执法、加大对对皖北农村季节性焚烧秸秆的惩治与打击力度,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合理化处理。近些年来,市、县(区)、乡(镇)各级政府出台政策措施,加大监管与惩处力度,焚烧秸秆现象已基本杜绝。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3]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切实贯彻十九大精神,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改善自然环境的同时美化人文环境,实现村庄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当前,党和国家大力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实施对农村社会的精准脱贫。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4年2月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强调了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皖北地区的贫困人口在安徽仍居多数,安徽省贫困人口超过10万人的3个县中有两个地处阜阳市。各级党委政府虽已采取多方措施落实国家的战略部署并已取得脱贫工作的明显成效,但更要立足长远,把扶贫和扶技、扶智、扶志结合起来,逐渐提升村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推动发展生态农业,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实现村庄经济与美丽乡村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