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视角下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8-06-27 07:53:42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时学分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安徽 合肥 231131)

0.引言

大力实施并健全学分制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在教育改革及发展计划纲要中,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的全新要求,对教学部署的具体任务,学分制是一项完善的系统工程。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直接影响着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及教学成效,这不仅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强规范化教学管理的具体表现。学分制是在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全新教学体制,能够充分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在当前全球经济化、人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推行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当前高职院校重点研究的课题。

1.高职专业群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能够让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培养标准更加规范,是实现目标及规范化的核心环节,是实践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整体的质量。高职院校在全面实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体系下,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1]作为指导,下达了基于学分制视角下,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意见,校内各专业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个性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1.1 重新确定培养方向

以顺应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和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为要求、以校企深入合作为基准、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心、以人为本、德育教育为先、以职业技能提升为主线,体现职业综合素养以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到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始终。根据市场对专业群人才专业技能与素养的要求正确规划培养方向,确立人才培养标准,充分重视工学结合模式、校企合作育人,强化人才的道德品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从而全面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及专业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能力,进一步提升专业群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体现出自身主动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坚持为社会各行业的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的办学方向,充分体现培养全面发展专业人才的教学思想,以服务为方针、以就业为指引,向产教结合的方向靠拢。此外,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应积极体现出现代化与国际化的特征,用重点专业引领普通专业,借鉴师范院校的教学体系实践成果,有目的性的设计专业及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1.2 明确人才培养原则

1.2.1职业导向原则

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应积极与市场行业中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市场行业调研为根本,全方位正确的掌握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根据岗位对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重新规划教学实践活动及理论课程体系,以便更好的适应岗位。同时应将专业相关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纳入到培养方案中,拓展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让他们能够更快的适应岗位环境,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1.2.2工学结合原则

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应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力度,以工学结合为契机,深入挖掘工学交叉、目标驱动、项目指导、上岗实习等有助于加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实践、自由及行业,重点把握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以及上岗实习三个环节,倡导教育、学习、实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各专业课程应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与院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1.2.3资格证书原则

应依据专业技术及专业岗位群的认知资格,参考各专业对应岗位、职业资格要求,结合各专业特点,构建以职业节能为根本任务的课程体系。以班级为基础单位,鼓励各专业采取以班级为讲课单位,将其与多种形式的课程教学方法相结合,方便校企合作以及行业人员来校亲临指导,要全面落实专业资格证书及学历证书等多项证书体制,并将其纳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1.2.4素质教育原则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不同特点,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方案应与学生的学习模式相适应,不仅要规范人才培养体系,又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要将素质教育课程逐一渗透到各专业教学当中。

1.2.5善于变通原则

高职院校的教学指导小组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其具体方案。在构建方案过程中,指导小组应将一致性与变通性相结合,严格按照国家统一标准,依据院校各专业所具有的特色,发挥其优势与专长,构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2.学分制视角下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践

2.1 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架构

2.1.1学分与课时

在高职院校的三年学制中,课时约为2700-2800学时,通常从原则上说,每周的学时在上学期共有28-30学时,但以后应将其限制在25-27学时之间。校内外实践学时应不能低于教学活动整体的一半,周学时以及总体学习的运算要将拓展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包含在内。

2.1.2学分设计

本文将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总学分初步定为200.详情见表1.

选修课程拓展课程 ≤1 2 0 ≤7 3--4门素质课程 1 2 0 7 6门总体 2 7 0 0--2 8 0 0 2 7--3 4门实践课程(课上+综合)教学时间/总时间 ≥5 0%

2.1.3课程具体设置

首先是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专业领域学习课程、具体项目研究课程等,都仅仅围绕专业学习。在其基础上,课堂教学活动的应达到每门课程总学时的一半。其次是实践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开设集中性的岗位实习训练课程或是加大实践环节培养力度,实践课程应达到10-17周。再次是选修课程,其中的拓展课程的增设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认知所学专业,了解行业领域所涉及的岗位,掌握最新的理论及技术,以便更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同时也充分拓展了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拓展课程的学时应限定在120之内、学分在7分以内。而素质课程将开展1-7学期,主要包括人文类、自然类、社会类、艺术类以及管理类等方面的主题讲座,每项课程分别是20课时,学分控制在7分以内。最后是对课程设计的具体要求,对于基础类的课程应按照专业的类别制定统一要求标准,适当缩减基础理论课程的学时,减少课程的种类,提升课程的综合性能。依据相关企业具体的项目的任务、工作流程以及工作环境合理安排课程,形成以工作项目流程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2.2 构建学分制的管理体系

在具体实施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并加大实施力度,实现制度的精细化,真正贯彻落实培养方案中的原则及具体要求。为了确保学分制视角下的教学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发展情势、实际情况、各专业特色以及各系教学团队现状,制定健全的《学生实践评判管理方法》、《课程评价管理方法》、《学生指导教师工作要求》、《课程负责小组工作制度》、《学分重修管理条例》、《选修课程管理规定》以及《学生学分奖励机制标准及管理条例》等文件,不仅要大力推动制度的建设,更要优化规章制度条例,加强院校宣传及学习的各项工作。

3.结语

基于学分制视角,改革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项繁琐的工程,院校领导及各部门应首先明确改革的基本方向及人才培养原则,积极转变教育观念,顺应社会发展形势,全面提升院校各专业的建设水平,优化专业内部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充分将学分制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与学生的学习任务挂钩,构建完善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学目标,进一步推动院校教学改革。

表1 课程学分与学时分布表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时学分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云南化工(2021年9期)2021-12-21 07:44:20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少先队活动(2020年6期)2020-07-27 01:34:58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6
学分美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9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