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婧阳
(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成语是汉语中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目前,留学生习得成语还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讲解这一途径获得的,但成语的习得效果并不明显。在成语使用中,误用错用和回避使用都是经常出现的现象。究其原因,成语有其独特的认知文化背景,这种言语形式只有在一定的心理建构体中,即在认知语境的参与下才能进入交际层面。在交际中,成语首先需要被汉语使用者进行认知内化,在大脑中形成认知语境,这是成语在使用层面进行自如运用的前提和基础。在留学生习得成语的过程中,成语的认知语境是如何形成并进行内化的,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探讨和研究。
认知是“人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它是心理过程的一部分,是与情感、动机、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对应的大脑理智的认识事物或获取知识的行为和能力”[1]。人的思想活动和语言行为必定是在某种语境下展开的,该语境经过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而形成某种文化、情感与心理认同,这种带有民族特征的语境在人的头脑中逐渐结构化,并具有相对稳定的人类共同心理特征。认知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交际时的言语环境,而这种言语环境如若使交际双方实现良好的交际目的和交际效果则一定是已经被认知的,这就是认知语境及其形成过程。熊学亮指出,在认知语境的影响下,原来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就变成了推理的逻辑部分,原来的具体语境因素就变成了大脑中的种种关系,比如,一提到某一具体场合,便会自然想到在该场合可能使用的语言表达;一提到某种语言表达,便会自然想到与这种表达有关系的具体场合[2]。因此,认知语境对语言的使用有着重要的作用机制。然而,人的大脑中的认知语境是如何获得的呢?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用者往往依赖人的直接经验把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化了,把对语言使用的有关知识以“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两种认知结构储存在大脑中,形成认知语境[3]。人们的语言输出是在认知语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常常需要通过现实语境来激活头脑中已经存在的认知语境,从而进行语言的输出和运用。留学生在成语习得中,依据头脑中所存在的认知经验对成语进行识别、解码、编码和输出,其习得效度与认知语境形成及内化的效度相关。
认知语境是在传统语境的概念上发展而来,它不但包含传统语境中所研究的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文化传统语境,而且也包含语言使用者大脑中不断被抽象化和结构化的客观物质世界及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认知能力。因此,运用语言的前提不仅是懂得这种语言符号系统的使用规则,还包括是否能够理解。成语在使用中除了有语言符号所表达的字面形式,还常常会附加感情、修辞等色彩。除此之外,蕴含“言外之意”的成语也占有很大比例,这其中很多则具有隐喻等认知思维方式。人们在习得成语时往往由于缺乏现实语境和体验式的情境而无法将所学的成语进行认知内化,从而阻碍了成语认知语境的组建与形成。何自然认为,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的归纳和汇总才能建构出完整无缺的认知语境[4]。熊学亮也一再指出,认知语境的分析和解码应由其所涉及的情境知识、语言上下文和背景知识这一单向性的语言环境推导模式来界定、分类。目前,在留学生的成语学习态度、教材编写和成语教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始终是制约成语习得中认知语境形成与内化的不利因素。
大多数成语的“字面意义”并不等同于在现实中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外国留学生在使用上常常出错,又不知道正确的使用规则,长此以往则认为成语难学、难用,最后导致在日常表达中对成语的运用频率极低。根据偏误分析,其错误类型主要集中在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其中语义的出错几率最大[5]。例如,中国人常用“一帆风顺”来进行祝福,而留学生却不知道中国人是在借助“帆”与“风”的助力关系来对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进行比喻。大部分成语都会存在这种“隐喻”现象,留学生却对这些“隐喻”现象知之甚少,如果不通过某些训练,在他们的“心理词典”当中几乎不能出现合适的“词语”对这种“隐喻”现象进行解释。这对语言习得者来说是一种“挫折体验”,这种“挫折体验”的积累会逐渐减小留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一种不利因素。“畏难”心理的形成是由两种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心理和认知思维方面的差异造成的。这种差异是天然的,因此减少差异,降低“畏难”心理的唯一途径是增加成语文化背景了解、理解及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训练,为建构新的认知语境做准备。
在目前通行的等级大纲和一些汉语教材中,成语选录从语源到数量上都不尽相同,差异较大。由于教材中文本的选取不是围绕成语来设定的,成语的呈现方式显示出较强的随意性。在语源的选取上每本教材的选录原则和标准并不统一,一些成语出现的先后顺序从认知难度上讲也不符合认知规律。有些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不普遍,并且语境单一而特殊,我们认为这些成语进入等级大纲是有待斟酌的。比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永垂不朽、万古长青等。另外,教材中成语的复现率很低。在一本教材中,绝大多数成语出现的次数仅为一次,复现两次包括两次以上的成语占成语收录总数的比例很低,这种编写方式不利于成语进入长时记忆,并进行认知语境的内化,让原本就难以掌握的成语变得更加令人望而生畏。因此,在教材编写中,成语的选取需要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认真考察使用频率,遵循认知规律,注重运用效果,确立统一标准。
汉语教材中对成语的释义多限于直接释义,很少解释成语构成成分的意义及成语来源等知识,缺乏“理据性”。比如,在中级综合教材《发展汉语》(上)的一篇课文中收录了“晕头转向”“心灰意冷”“五花八门”三个成语。其释义分别为“confused and disoriented”“be dispirited;lose heart”“multifarious;various”,这些释义是正确的,但是释义的方式对学生记忆成语的效度较低。上述这类成语中的语素义和实际义从字面意义上并不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应该考虑在成语释义中加上可能会影响实际义记忆和运用的语素义解释。在课堂的成语讲授中,教师要注重成语的来源和理据性阐释,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的认知语境,提高留学生习得成语的效率。新的信息是否可以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在于其加工的深度,与其在短时记忆中所储存的时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在此,我们认为深度挖掘“理据”,构建新的认知框架有利于目标词进入长时记忆,可以弥补成语语汇的低频率问题。
在成语习得过程中,学生普遍通过整体识记的方法来学习成语,疏忽了成语“理据”来源的探究和语境的构建。成语的“理据”是阐释成语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的重要认知基础,是联结成语“字面意义”与“现实含义”的重要桥梁,是挖掘中国文化的源泉。在成语学习中如果不注重理据学习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认知语境的形成。同时,学生如果在大脑中缺乏成语相关的上下文语境,那么在现实语境中进行成语输出时则很难做到恰如其分。因此,认知语境的建构在成语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要将成语的深刻内涵进行认知内化,以提升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学生只有将成语所渗透出的含义进行认知内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形成良好的语言感觉,顺利地进行语言输出。教学中部分教师常常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成语的整体释义上,忽略呈现大量成语语境的环节,由于缺乏具体的语境刺激,学生在头脑中便难以形成与成语相关的认知语境,在成语使用中学生便会出现回避使用、错用或者滥用的现象,难以具备较高的成语运用能力和水平。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语言环境,促进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并重视语境的创设,形成良好的成语习得环境。
其次,联结成语的理据与现实意义形成新的认知语境能够提高成语的学习效度。成语中有大量的隐喻性认知结构,其实际意义是由字面义引申而来的,理解这类成语需要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即成语的“理据”进行了解,由于成语的“理据”往往是成语实际意义的引申的缘由和认知基础,因此两者具有某种思维映射关系,但单从成语的字面意义上来看,很难捕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学生在运用成语时由于不清楚成语的意义限制而导致语用层面的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在成语教学中积极寻求能够解释这种特定映射关系的认知方法,从而形成两者联结的认知语境,提高成语习得的效率和使用的准确率。
最后,在教学中实现语境的内化,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认知语境,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特殊一族,哲理丰富且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是衡量学生语言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学生对成语进行认知内化,最终形成的认知语境是建立在成语文化图示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成语的内化来激发学生对成语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建立科学的成语习得策略,在教学中应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节,深入挖掘成语相关的理据知识和中国文化,构建成语现实语境等策略,使学生借助认知语境的重要思维功能来实现较高的成语运用能力和语言输出水平。
多模态也叫多符号,指包括口语、书面语、图像、图表、空间及其他可以用来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多模态语境的运用是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利用多模态语境,通过语言、图像、音响和接触四个方面来构建认知语境,使多种不同模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更易于成语习得的认知语境[6]。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成语习得多模态课前任务法
成语习得多模态课前任务法,是教师在课前通过安排学生观看成语动画视频、查询网络成语资料、搜集语料库成语例句等自学任务来进行成语文化背景的初步感知和建立联想。成语的文化背景对留学生来说是难点,利用多媒体等数字图像技术来增强留学生对成语文化背景的感知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刺激头脑中旧的认知语境向新的认知语境进行转化,可以提高成语语义理解的准确度,并增加语用层面使用的正确率。另外,教师要对所布置的课前任务进行检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对成语的学习程度来进行实践性的课堂操练和检测,教师首先用大概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前任务的基础上讲一个成语故事。由于学生通过自己课下的准备、理解和课堂讲故事环节,能更加全面、立体地形成认知语境,这会加深对成语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内容的理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等多模态手段来布置课前任务和课中任务检验,有利于调动留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新认知语境的构建和形成,同时利用多模态教学方法来构建认知语境也符合“深加工理论”,有利于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7]。
2.多模态的教学讲授方式能够提高可理解性输入
“可理解性输入”是由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在输入假说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即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知识或材料必须是建立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之上,如果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或传授的语言知识太难或过于简单都无法使语言习得形成良好的效果[8]。因此,借助图片、动画或视频有利于学生借助形象的思维来理解抽象而陌生的概念。另外,教师在讲授成语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反馈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用语和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可理解性的话语输入,这样易于在大脑中尽快形成认知语境。例如,在讲解“天人合一”“刚柔相济”“相反相成”“物极必反”这些富于抽象而辩证的哲理性成语时,就可以借助一些情境化的视频片段、动漫故事等来诠释成语的现实含义,在这里“视频片段”和“动漫故事”更容易被理解和感知,对学生来说是可理解性输入,在此基础上建立“认知语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模态的练习方式可以促使成语认知语境的形成
教师在成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交际法,鼓励学生将所学成语以看图说话、对话、表演、讲故事等交际性形式形象地阐述出来,使学生置身于交际场景中,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积极主动地用语言去学,用“学伴用随”的方式在大脑中形成认知语境,利于成语输出表达快速进入流利阶段,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学习者根据之前习得的可理解性输入材料,在头脑中重构背景知识,包括其文化背景、启发所关联的现实情境或上下文语境,并作为演讲者或角色演员的身份来复述这些语言材料。情景化的角色表演可以强化成语的理据的记忆与理解,同时也推动学习者对成语所关联的现实意义的探究,从而形成新的认知语境。因此,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多模态成语情景化练习。
1.挖掘成语的理据,建立隐喻思维模式
中国成语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名言警句、宗教思想、天文地理、数字文化等都是成语形成的重要源头,这些源头便是成语的构成理据。成语“理据”不仅形象地揭示了成语的深层含义,而且从认知层面阐释了从成语“源头”到成语“今用”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留学生的汉语隐喻思维能力,帮助成语认知内化,形成可理解性输出。
成语的字面意义往往与这些理据密切相关,但由于很多成语的字面意义往往并不是成语的使用语义,因此在教授过程中容易被忽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含有“九”的成语,有表示“众多”的“九牛二虎”“九死一生”,也有表示帝王之尊的“九五之尊”“九五之位”等。可是在中国人的思想中,“九”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数字了,作为阳数的最大值,在个位数中,它所表示的数量最多。因此,成语中的“九”显然与具体的数量无关,它已经被虚化,常常用来表示“众多”的含义,甚至达到极限之义也常常用“九”来表示。当然,“九”在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还被赋予了“至尊”及“久远”之义,因此,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特别倾向于“九”这个数字[9]。成语理据的挖掘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建立成语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之间的映射关系,促进学生隐喻思维能力的提高,成为构建成语认知语境的思维基础,促进认知语境的内化。
2.运用探究式学习策略建构认知关联
在教学中应尽量帮助学生建立并强化成语中语素与现实语境的联系,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增强语言习得的加工深度,从而建立有效的认知关联。教师在讲解时不直接告诉学生成语的含义,而让学生尝试利用已知语素或上下文猜测词义,来建立生词词义和已知信息之间的联系。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成语中的个别语素联系已学词语或生词理据,通过输入增显和口头引导等方式注意到成语使用的语境[10]。学生通过显性语境的认知来进一步将其内化成头脑中的认知语境。例如,在讲解“如释重负”这则成语时,可以先给学生呈现几组带有“如释重负”成语的例句,让学生通过已知语素“如”“重”“负”的语义并结合句子语境来建立成语的认知关联,以已知带未知,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成语所传达的信息,推测出语素“释”的语义。同时,由于学生推测成语语义的过程是建立在语境基础之上的,因此,在成语的语用层面也能够较好地实现认知语境的构建。通过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成语可以实现习得的深加工,这种教学策略比教师直接进行成语释义的效果要好得多。
成语是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一类特殊语汇,形式固定、寓意深刻、结构多样而凝练,是中国语言艺术的瑰宝。在留学生语言学习中,成语的习得一直是难点,同时也是汉语获得更高能力的关键。因此,成语习得在汉语学习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各国留学生在固有认知的基础上习得成语,需要在已有的认知背景中建立新的认知语境,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来实现,多模态习得方式和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建构习得者的认知语境,可以提高成语习得的效度。一方面,成语习得的过程即是在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对汉语成语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和探索的同时,利用多种媒体工具,通过刺激视、听、说等多种感觉来快速激活已有认知,并创造新的认知语境,加深对中华文化历史与民族精神的理解,深刻体会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构建汉文化背景下的认识方式。另一方面,语言教学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成语富含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这些充满画面感的故事情节有利于培养留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中,有大量的成语蕴含隐喻认知思维。从字面意义到现实意义的理解需要学生通过意义的深度挖掘和探索来完成,这种思维训练方式可以培养隐喻思维能力,推动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成语认知语境的构建可以推动汉语运用能力和汉语认知能力向更高层次进行跨越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