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斌, 杨惠欣, 郑 元, 师寸丽, 景 蕾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工作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81)
价值观是通过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对于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表现为价值目标以及价值尺度和准则,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高等院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践行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支撑。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的价值标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领地,引导高校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提供优秀的建设者。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错综复杂,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明显,这是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应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层次引导大学生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者和支持者。
当前,高等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取得了一定成效。课题组调研发现,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学生都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能够在实践中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转型期,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一些需予以重视的问题。
首先,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出现,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口惠而实不至”“知行不一”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观腐蚀着青年人的思想,例如,有的人“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更有人宣扬“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他找鞋去吧”,这些价值观上的迷失和混乱对于正在成长的大学生产生了不利影响。再次,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影响着年轻一代的发展。有的学生对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国家和民族曾经的坎坷和挫折,以及国家腾飞和民族复兴的重任不甚了解,有的学生的文化选择出现世俗化、功利化倾向,追求时尚,否定经典和传统。这就要求通过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头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标准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形成。马克思指出:“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2]在网络世界里,传统的和现代的、本土的和外来的观念并存。大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易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
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和问题,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把握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以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受外在和内在因素共同影响。内在因素包括自我认知、心理素质等,外在因素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互联网的普及让大学生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也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相较于以往的大学生,当今的大学生追求个性,强调自我,崇尚自由,热衷社会实践,具有更强的娱乐精神。当前,传统的宣传和教育方式已经难以在现在的大学生身上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要与时俱进,以有效应对新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3]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根据新时代、新要求,创新适应大学生特点的培育途径,帮助大学生真正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层面的表述都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就要求高校的党团组织成员、思政教师、辅导员等,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研究,且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提高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传授给学生的重要任务,并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理论基础,进行理论接受和内化、价值反思和重构、行为实践和约束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保证教育内容的原汁原味、有层次、有境界,要以人为本,联系实际,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全体教职员工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在行动上,言传身教,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高校不仅应该在思政课堂上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更要在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多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如在新生入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明修身教育、日常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在谈到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对优秀传统思想精髓的传承与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例如,“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刻苦钻研精神;“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民齐者强”“上下同欲者胜”的团结精神;“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节俭精神;“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善人者,人亦善之”的待人原则等,都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让大学生知、懂、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积极作用。
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要突出地域特征,重点对本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充分挖掘。例如石家庄的古城正定的传统文化挖掘和宣传工作,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根据新的时代的新要求进行阐发,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体现出更多的当代价值。还可以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要融洽当地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生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先烈。在社会建设、改革时期,也出现了无数的先进人物,其所体现出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也要重视对本地区的红色文化的宣传,可以充分利用以西柏坡、华北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参观和学习活动,使革命传统能够得到更好继承和弘扬。要将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的课堂中,融入到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让他们在学习和继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青年人是互联网运用最为活跃的社会群体,他们既是接受和使用新技术的先行者,也是观念更新、技术升级的挑战者。青年群体对互联网的运用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质。他们的意见表达、就业创业、社会交往都实现了与互联网的紧密融合。
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从自媒体中获得信息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方式,自媒体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宣传渠道。高校应该下大力气,在自媒体领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还要在宣传内容上下工夫,选取符合大学生特点,又具有时代性和趣味性、并不断创新的宣传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与时俱进,开设网络课程,运用自媒体中的教育资源,让思政课变得更有吸引力,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
让大学生全面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观念、自觉意识,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采取符合时代特点的新方法,充分利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好的培育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