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思路探究

2018-04-03 02:17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专业

许 辉

(武汉传媒学院 文化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

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人才培养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已开办文化产业专业的高校人才培养各有特色,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差异性明显,一些专业课程结构合理性方面也存在不足。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应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要求高校与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构建有效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属于社会文化中的经营性文化部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于文化产业的称谓有所不同,其文化内涵和外延也稍有区别,我们称之为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将创意、文化资源、服务等资源进行加工和生产,其文化创意产品最终进入利润分配环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使许多国家开始重视“文化+经济”的发展模式,使文化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许多国家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我国政府也在敦促地方政府和各大企业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国产的“喜洋洋与灰太狼”“西游记”等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取得了一定反响。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经济形态,促进产业升级,传播文化价值观,增强国家软实力,也为探索新型的世界文化合作模式奠定基础。

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城市经济的产业结构不断深化,文化产业逐步从现代服务业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产业。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后,一些城市开始把重点放在发展文化产业上,作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措施。

在文化产业运行过程中,由知识、文化、技能、观念和创造力等因素形成创意,创意来源于思想,需要以文化产业中的专业创意人才为支撑。文化产业的产品主要依靠文化创意人才的知识、灵感和创造力。优秀的人才是创意的基础,创意人才不足,将会影响创意产业的发展。

只有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创造新理念、新内容、新技术的人,才是文化产业中的创意型人才。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利用其智力资本赋予文化创意产品以个性化的内涵和精神,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文化体验。文化产业的创意人才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英国经济学家查尔斯(Charles Landry)解释了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含义,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有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之间的逻辑是“创意——产品——流通——发行——消费”,人才的创意是这个链条的首要环节[1],可见具有创意能力的人才在整个产业中的重要性。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创意和高附加值的创意人才属于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核心层,是创意组织的竞争优势,是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成功的法宝。

三、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高校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行业产业是人才的用武之地和持续发展之地。国内一些学校已经率先在此领域作出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探索与实践

2004年,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等学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各大学在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各个学校的特点也不同[2]。地域特征不同,各个学校的文化产业培养也表现出不同的亮点,教学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便于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为所在地的差异化特色文化经济服务。

第一是重点院校。此类院校大多是教育部直属大学,如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由于教育部的支持和关注,加上本身的长期积累,其文化产业的专业化发展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大多数涉及诸如民族文化、文化体制的深层次研究。

第二是具有学科特色的大学。这类大学有各自的特色学科,如“商学院”“财经大学”“政法大学”等。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过程中,这些大学着力把他们的特色如“法律”“金融”“商贸”等融入文化产业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效益。

第三是艺术类大学。这类大学的名字包含“艺术”“电影”“美术”和“音乐”等字样。此类大学的部分在校生已经参与文化产业创意工作,教师在文化产业教学活动中将通识课程和各自院校的“艺术”“电影”“音乐”融合,这类文化产业专业具有很强的艺术特征。

(二)存在问题

1.原创人才缺乏

原创人才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以文化产业中的动漫产业为例,截至2016年底,我国专业动漫设计制作人员(包括美编在内)不到1万人,市场对人才需求人数大于60万人。在韩国,从事动漫创作的人数超过4万。韩国有173所高校开设了动漫专业[3]。由于原创人才缺乏,文化产业只能是粗放型产业。

2.管理人才不足

创意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要专业团队和专业环境的培养,难以像流水线一样批量生产,一般来说,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比较长的周期。当前,创意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导致了在文化创意产品的推广、衍生产业的发展、品牌的建立、价值的挖掘等方面不甚理想。

3.人才结构合理性欠缺

产业人才结构合理性欠缺,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年龄结构角度看,40岁以下的中高级文化创意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比重较小。从专业结构角度看,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明显不足。在出版行业,具有“世贸组织规则+版权贸易知识+出版业务+法律知识+解决国际争端知识”的国际性人才很少;在销售行业,具有“管理能力+策划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的管理人才很少;在司法行业,具有“管理能力+法律知识”的管理人员很少。复合型人才不足,专业背景、教育程度、工龄等结构配置不合理。

专业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养活动的开展。当前的局面是:学生在比赛中获奖,在大型策划活动中展示能力,校企合作中,学生进入模拟的职业角色,可是,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倍感困难,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的重复率较高,脱离实际的“虚”课程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学校实践教学力不从心,实验室不足,实习基地匮乏,这成为实践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障碍。

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议

(一)更新培养理念,调整课程设置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指出,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训基地,文化创意人才必须具备实践能力[4]。转变观念,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尤其要重视创新人才的发现与培养,以及学校、行业与政府的协调合作。

1.立足于综合素养的提高

艺术修养。文化与艺术的良好结合,将使文化产业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艺术家拥有相应的艺术素养,才能凸显文化产业独特的艺术魅力。

政策素养。政策引导和规范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提。通过研究政策法规,研究文化市场的趋势,预测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理解政策,适应政策,企业才能更好发展。

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鼓励学生在模拟活动中实践,推广有价值的管理模式。

2.课程设计

培养目标:具备文化理论功底,具有人文知识,了解文化政策,熟悉专业法律知识,能够在文化管理部门、文化企业、文化事业单位、媒体从事相关工作。

能力要求: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国家文化产业战略及相关政策法规,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核心课程主要有经济学原理、文化企业管理、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管理学原理、文化产业概论、文化经济学、文化资源学、文化市场营销等。可以按照公共基础课(必修课+公选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的顺序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参与技能竞赛,参加英语等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在公开刊物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出版发明成果、论著以及专利。学校和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建立基地或者联合体,真正体现学、研、产的结合。教学定位要立足于本地本校的教学实际。

3.突出特色

突出高校的办学优势,强化课程设置特色。在专业教学中,将国际化与民族化相结合,注重历史积淀、地方经济特色、艺术特色、商业特色的彰显,真正把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相结合,使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优化师资队伍

培养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以年龄、学术水平、学术研究领域等指标为依据,优化教师队伍;及时吸纳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人才,补充新鲜血液,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全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与行业建立良好的人才交流机制,进行良性互动,业界教师向高校教师学习理论知识,高校教师向业界教师学习操作技能。

(三)成立专业联盟

建立学科中心,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结成联盟。地方政府促成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合作。鼓励企业自主投资,在高校内部建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高校智力资源,鼓励以创意产品及创意服务为中心的自主创业,促进创意人才的集聚和创意社群的形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此外,政府主管部门应定期向社会公布各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及时发布有效的就业指导信息,利用职能优势,预测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有预见性地调控行业劳动力与市场的供求关系,给教师提供必要的教改条件,给学生提供创业基金、创造发明基金等。根据产学研的思维,明确政府部门和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和职责,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规范各主体的行为,最终使合作各方实现利益共赢。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