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性肝硬化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发的弥漫性肝损害[1],食欲不振、腹痛、恶心、乏力及便秘是该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2]。为此,本文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的影响,为改善疾病表现,提高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依从性提供更加有效的护理方案,现将研究内容做如下报道。
本研究共纳入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84例,病例的收集时间为2014年1月-2017年1月。根据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共计42例,其中患者的男女之比为24:18,年龄上限和年龄下限分别为72岁和34岁,年龄均值为(46.32±5.25)岁。对照组共计42例,其中患者的男女之比为25:17,年龄上限和年龄下限分别为73岁和32岁,年龄均值为(45.73±4.32)岁。全部患者的一般资料相互比较后不符合统计学判定标准(P>0.05)。
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1)心理疏导。血吸虫性肝硬化的临床治疗周期漫长,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使患者处于紧张、焦虑、烦躁等压抑情绪当中,依从性较差。对此,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和尊重患者的心理需求,并予以对症的护理干预措施,以便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鼓励患者多与病友交流,并为患者列举治疗成功的例子,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2)饮食护理。护理人员需要结合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的身体状况,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对其饮食进行调整,逐渐从易吸收、易消化的流质及半流质饮食过渡到正常饮食,增加饮食中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的摄入量,控制盐、钠及脂肪的摄入,保证营养均衡,提高机体疾病抵抗力。(3)并发症护理。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及继发感染是血吸虫性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患者接受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观察腹部症状及体重等[3],做好患者的口腔清洁、皮肤护理等工作,并做好护理文书记录,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并告知主治医生,坚持无菌操作,最大程度上预防疾病并发症的发生。对照组根据常规护理要求,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口头性的、简单的向患者进行疾病讲解,介绍疾病的发生及发展等相关内容,口头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并根据医生嘱咐,对其进行基础性的治疗操作,完善基础护理服务[4]。
对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后胃肠道恢复时间、血钠恢复时间、腹水消失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等进行观察,评估患者的护理依从程度,对两组患者的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及继发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
采用分析软件SPSS 21.0对两组间涉及的观察指标所得结果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服务后各项疾病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较比实施常规性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更具优越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数据可见表1。
84例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分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及常规护理后,患者的护理依从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数据由表2可见。
表1 患者护理干预后临床观察指标比较(n=42)
表2 患者护理依从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42)
血吸虫性肝硬化属于慢性进行性肝病,随着病情的加重,极容易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5-6],病情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有报道指出[7],全面、细致的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血吸虫性肝硬化疾病表现,预防和降低疾病并发症。这一观点在本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服务后,患者胃肠道恢复时间、血钠恢复时间、腹水消失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偏短,护理依从率明显更高,发生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及继发感染的几率明显更低。由以上数据,足以证明,针对性护理为临床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损害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既可以缓解和控制疾病发展,还可以提升护理质量,促进疾病康复,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1]李良燕,陈乃华,董小多,等.血吸虫性肝硬化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的调查及培养[J].临床护理杂志,2014,13(4):49-51.
[2]宋金妹,俞进.个体化手术全期护理对血吸虫性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手术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5):136-139.
[3]蔡怡芳.循证护理应用于血吸虫病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的护理价值[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44.
[4]徐慧.护理干预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30例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7):160.
[5]刘小丽.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并发腹水的临床护理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5):2801.
[6]周晓敏.综合护理对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0):11781-11782.
[7]许海燕.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3):188-19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