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创新研究

2018-04-02 10:57何绍芬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内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

何绍芬

摘 要: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教学内容的创新是前提和基础,不创新教学内容、不去建构优质的教学体系,一切形式不过是花拳绣腿、徒有其表。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基础是要认真研究教材,重点是要研究学生、关注现实,最终归属是信仰教育和价值引领。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内容创新    基础    重点    归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标志,建设好思政课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制约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所以,必须把思政课建设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好抓实,抓出成效。而要抓好思政课建设,教学内容的创新是前提和基础,不创新教学内容、不去建构优质的教学体系,一切形式不过是花拳绣腿、徒有其表。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为例,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创新问题进行研究。

1 研究教材是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基础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在教学改革指标中规定:“培育‘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有特色的品牌科”[1]。这一规定为思政课内容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配方”新颖,而这种新颖的配方应是源于教材而又超越了教材的配方,既不能离开教材另起炉灶,又不能仅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而应该在认真研究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配方,做到创新而不创改、新颖而不新奇。

1.1   全面把握教材的篇章结构

各门课程教材的篇章结构搭建了该门课程的知识构架与逻辑体系,需要我们认真理解掌握,以便在教学中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就“原理”课而言,教材包括绪论和七章。其中绪论部分主要讲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三个问题;1-3章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认识论的基本观点;4-5章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阐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发展趋势;6-7章讲科学社会主义,重点阐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发展规律以及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及其长期性。从篇章结构看,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在各章节中有所侧重,但其实质是一个整体,其中哲学是基础、政治经济学是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最终落脚在坚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个核心问题上,达到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这个最终目标。对于这样的篇章逻辑结构,如果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在整合、重构教学内容时可能就会畸轻畸重,造成教学内容的不完整、逻辑体系的不严密。

1.2 科学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

教材是实施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蓝本”,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文本材料,教师的教学无论如何创新,都必须围绕教材來进行,不能脱离教材的精神实质。所以,思政课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创新,必须科学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使创新之后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教材的精神实质。创新教学内容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提炼,并且要结合实际补充、更新、完善相关内容,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构建起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就“原理”课而言,教材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重要内容,除绪论部分以外,有七章、20节、58个条目、若干知识点,通过认真研读之后发现,整本教材始终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贯穿全书的主线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来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教师在创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只要突出主题、不偏离主线,始终让所选择的教学素材为主题服务、让主线贯穿全过程就是好的内容,就符合教学目标要求。

1.3 合理取舍教材内容

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容量非常之大,除“形势与政策”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外,其余教材都达数百千字,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时最少,但教材内容却多达290千字。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要把所有内容都详细地向学生进行讲解、分析,这是无法做到的,而且也不太必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分清哪些是必须重点讲授的、哪些可以点到为止、哪些是引导学生自行阅读教师适当辅导即可。以“原理”来看,在讲哲学部分时,最重要的是讲清世界的物质性和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围绕这一主要问题,重点讲解物质范畴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矛盾与物质世界的发展、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真理与价值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等问题,其余内容可留给学生看书学习,教师进行学习辅导和组织适当讨论即可;在讲政治经济学时,最重要的是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来说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围绕这个重点问题,着重讲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帝国主义的性质及其当代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资本主义的本质、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去看教材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进行讨论,教师进行适当分析引导即可。总之,对于思政课的教材内容,我们要把握主次、合理取舍,让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所获。

2   研究学生、关注现实是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的重点问题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学生生活于现实世界中,与现实中的人和事密不可分,抛开现实问题、脱离学生实际的内容,再好也不可能受到学生的青睐。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成长需要、生活环境和他们所关注的现实问题,找到教材内容与大学生发展需要的结合点,让我们传授的内容对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产生实实在在的帮助,实现教学的供需平衡,增强学生的获得感,这是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的重点。

2.1 研究学生的思想特点,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马克思曾说:“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3]。既然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我们要尊重人的本性,就要尊重人的需要。思政课教学要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也必须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来创新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为学生成长服务,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学生的思想特点,让我们的教学为学生所需要。当代大学生大多為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张扬、特立独行,但自理能力较弱;改革开放使他们思维开阔,但价值观念多元化;竞争意识较强,但创造能力不足;思想趋于早熟,但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根据学生的这些思想特点,在创新教学内容时,要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价值观念的引导、创新能力的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重点问题来考虑,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来组织材料。就“原理”课来讲,绪论部分就要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生简历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从两位伟人身上获得学习的动力、战胜困难的毅力、执着的信念、批判的勇气乃至处理婚恋问题的方法等,使他们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哲学部分要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观点讲透彻、说明白,让他们切实获得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政治经济学部分则要补充大量的现实案例,深刻揭露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让学生坚信“两个必然”;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要将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景充分展示给学生,切实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总之,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要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和指导。

2.2 研究学生的生活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的生活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所以,我们进行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必须研究学生的生活环境,将学生放到特定的环境中来考察,既看整个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也看他们生活的周边环境特点。尤其要对那些学生所在地的本土资源、本土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并对其进行创造性提升、创新性发展,使其符合思政课教学需要、为思政课教学服务,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使思政课教学更接地气、更具地方特色、更具有针对性。比如,处于云南地区的高校,就应该组织适当规模的学生考察艾思奇、周保中、王德三等名人故居,并将艾思奇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其意义、周保中将军的人生价值观、王德三的共产主义理想等素材作为“原理”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融入相关章节中,与教材内容形成有机整体,以此更好地体现地方性、特色性。另外,从整个大环境来讲,当代大学生生活于信息时代,处于网络环境中,我们应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网络话语、生活话语来包装和转化理论话语、政治话语,使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贴近现实生活,便以学生理解和接受。

2.3研究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现实中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4]。大学生处于现实社会中,对社会现实问题极为关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创新要取得应有的实效,必须研究学生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将这些社会现实问题纳入教学中来,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才不致使我们的教学高高在上、远离现实。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他们普遍关注的主要现实问题可分为三类:一是重大国际热点问题,比如美国大选、国际纷争等问题;二是事关长远、关系重大的时事政治,比如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出台及其变化,重要会议的召开、重大科技项目的推出等;三是与自身发展和切身利益相关的一些重要事项,比如升学、就业、住房等问题,在我们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将这些内容考虑进去。比如,在“原理”课中,绪论部分应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政治危机、贫富分化等方面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仍是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在第三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问题中,要将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的有关情况做适当补充,让学生在现实问题中加深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党的十九大等重要会议召开以后,要及时将这些重要会议精神贯彻到相关章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将理论观点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围绕理想信念教育,将大学生职业理想作为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问题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通过研究并分析这些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让思政课教学内容贴近现实,具有时代感和感召力,切实增强教学实效性。

3   信仰教育、价值引领是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的最终归宿

高校思政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 [5]。思政课的这一定位决定了其在对学生信仰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发挥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学内容创新必须将教育学生忠于信仰和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作为最终归宿。

3.1 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着的信仰教育元素

思政课从本质上来讲是一门信仰教育课,虽然作为课程,它有自身的知识理论体系,但这些知识理论是为信仰教育服务的,应该说是知识服从于信仰,理论知识只不过是信仰教育的载体。所以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信仰教育元素,我们在创新教学内容的时候,应将这些元素充分挖掘出来,以便更好地体现思政课的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教育学生忠于信仰。以“原理”为例,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知识,哲学知识博大精深、经济学知识内容非常丰富、科学社会主义涉及面非常广泛。但在课程教学中,必须立足于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自始至终都要突出世界观、方法论教育, 所以,应在每一次课上都给学生境界方面的提醒,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比如发展观的境界提醒是高瞻远瞩、着眼未来,质量互变规律的境界提醒是凡事适可而止,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境界提醒是道路曲折、前途光明,群众史观的境界提醒是人民至上、服务群众,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和长期性的境界提醒是任重道远、永不懈怠等,通过与基本原理紧密联系的境界提醒,教育学生忠诚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3.2 从现实中选取忠于信仰的典型范例

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创新,应该注重从现实中选取鲜活的案例,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导,为学生树立忠于信仰的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忠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典型代表,既有国外的著名思想家,也有国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行业、各地区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模范人物等,应根据各门课程的任务要求和内容特点来选择,使之与教材的相关章节相对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以“原理”课为例,在绪论部分可补充介绍美国的海尔布罗纳、法国的德里达、英国的吉登斯、德国的熊彼特等人的观点,让学生放眼世界,寻找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者,受到感染和激励;在第六章当中,给学生讲青年时代的列宁敢于另辟蹊径救国救民的宏图大志和晚年病魔缠身仍忧国忧民口授“政治遗嘱”的惊世壮举,给学生讲述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传奇故事,告诉学生,这一切都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和共产主义的坚信不疑。在东欧剧变之后,邓小平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6]p382。体现了一个忠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在逆境中看到的希望,以此影响和感染学生。在第二章讲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时,给学生介绍当代共产党员的楷模杨善洲、黄大年等人的先進事迹;在第七章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一内容时,给学生补充介绍一些现实当中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以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

3.3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贯穿始终

思政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第一课,价值引领是贯彻始终的核心任务,思政课的五门必修课都应该从不同角度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原理”课来说,现行教材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以及具体要求、“三个倡导”的具体内容等写入相关章节中,教学内容创新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突出“三个倡导”的内涵要求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绪论部分“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和第二章第二节的“真理与价值”都提到了“三个倡导”的内容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第三章第一节讲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时,谈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些内容都要突出强调,作适当扩充;二是突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第三目中,应补充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五四”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三是补充讲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本质。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中讲到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等问题时,要让学生重温 “三个倡导”中的这些概念,并对两种意识形态做深入分析比较,让学生明辨是非,增强抵御西方文化侵蚀的能力。在利用好教材资源、扩充相关内容的同时,还必须与时俱进,结合校本实际和区域特色将现实生活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资源纳入教学内容,突出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的通知(教社科〔2017〕1号)[Z].教育部,2017-09-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5〕2号[N].中国教育报,2015-10-23(3).

[6]邓小平文选, 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责任编辑 刘晓露

猜你喜欢
内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
存在感
微信公众号的特征及内容创新
现代高职院校教研活动改革与创新探讨
浅析电视真人秀节目同质化的表现及成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单品推荐“抓住重点,改头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