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梁承镐的现代陶艺创作观

2018-04-02 01:49许晓政李营
艺术评鉴 2018年4期
关键词:现代陶艺审美情感自然

许晓政 李营

摘要:现代陶艺是20世纪中叶新兴的一门艺术门类,它完全突破了大众对传统陶瓷的概念,将陶瓷工艺演变成为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个人的审美情感、自我认知等创作观通过陶艺语言展现在作品上。陶艺家梁承镐出生于韩国,1974年陶艺入门,1981年至2000年分别在英国、法国、瑞士与法国生活,东西方不同的思想文化、艺术风格让他在面对陶艺创作中产生了审美情感的碰撞,并获得了新的表现空间,大大拓展了现代陶艺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现代陶艺 审美情感 自然 表现 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18)04-0175-02

一、艺术创作中的自然精神

艺术创作离不开艺术家个人的生活背景与宗教信仰的影响,从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中可窥一二。梁承镐大学毕业后,1983年成为一名佛教信徒,他平时的装扮也是多韩国传统的服饰,从作品的表面特征让笔者领悟到,作家那种重在内心的禅宗精神表现出对物质与精神的交融。梁承镐将现代艺术与陶瓷文化的融合,作为传达内心世界的媒介,展现出了个人的艺术追求。从梁承镐的一些作品来看,许多作品都有一些自然界中的树枝、干裂的土地等效果,他还经常在作品里栽上花草,在作品的缺陷处插上树枝等手段,仿佛在模仿自然,但他并不是去刻画那自然的表面形式,而是直接去体会自然的精神,去感受自然,然后将自己的情绪、感受、表现到他的陶艺创作里面,来创作陶艺作品,使陶艺作品具有生命力,这也是他一直提倡的作品中的重现自然。例如,在作品《Golden Finger》中,作品从形体上都是看似带有“缺陷“的造型,但是从对作家的了解,作品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体验, 也有着一些自然主义的风范。

二、艺术创作中的工匠精神

他对陶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这应该与他成长环境与对陶土的依赖有关。当笔者观看梁承镐众多的陶艺造型作品时,仿佛听到了作家在制作作品时坯体受热开裂的声音和当时的场景。梁承镐30多年的制陶经历,从故乡到移居英国、法国、瑞士等欧洲各国跟随现代陶艺的发展,20年后他返归自己的家乡,修建了属于烧制自己陶瓷作品的传统柴窑。

这一段丰富的艺术经历,让他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个人特征,泥土的朴素性和作品造型的现代性成为他陶瓷艺术的表现目标。二者互相融通,贯穿在他整个的艺术进程之中。陶瓷造型的技法是他基于从民间制陶艺人那里承传下来的传统制陶技艺,这里面饱含了一种韩民族的特殊情感,但这也恰恰是他所追求的异同于西方现代陶艺的个性特征之一。韩国的制陶历史至今,每个时期也都有着独特的制陶传统,尤其是传统的瓮器制作,更是体现韩民族生活习惯的特征。他的作品较多利用传统的柴窑烧成技术,创作出大量带有抽象意味和泥性表现的容器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笔者看到了对于材料美的无限探索精神。虽然作品中能够看到一些“偶然”“不自觉”“不刻意”创作手段,但大都是建立在大量的陶艺实践之中,梁承镐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这也许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匠人之精神。

三、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情感与表现

梁承镐作品的又一特征是他20多年来对成型技法的开发与烧成技法的研究。他的独特的审美情感使他的作品总能带给人惊叹、诧异的感觉,而在他的陶瓷艺术作品上所呈现出的个性特征恰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本研究者在梁承镐的拉坯变形与表面肌理的处理作品上所体现出的现代美进行进一步分析。

梁承镐作品的成形技法,是一种反常规的技法。它突破了传统陶瓷工艺的顺序,直接在成型的过程中进行装饰与表现,正是这种反常规的表现却给陶瓷艺术这门传统的艺术形式带来了新鲜的活力、拓宽了陶瓷艺术的存在形式与传统的造型观念。它更注重的是材料美的极限表现,而非实用性、艺术的惯性表现,正因为这样的艺术追求,梁承镐的陶艺作品样式已经从传统陶瓷艺术的行列中摆脱出来,他的艺术表现中陶瓷的物质属性已然上升到了精神属性。

梁承镐曾经对自己的创作做出这样的评价:“我在柴窑烧成的实践中感受到了它的魅力,烧窑的过程教会了我很多东西,火既是火、土既是土,这个过程是自然的,我就是喜欢我的创作像土与火自然交融蜕变的过程。”正如它的作品中表面肌理处理的方式,将土开裂、褶皱的自然属性展示出来将这些自然属性充分利用起来,运用到现代陶艺的创作中。从梁承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成型与表面处理的技法,已经做好的坯体不是作为主要的形态,而是作为整个艺术作品的一种载体,更好地表达创作者的艺术观念。

作品《茶道具系列》中作者通过对做好的坯体进行变形,比如卷边、压印、扭曲、干裂等手段,该过程要求在坯体未干的时候进行操作,用干粉涂在湿度适中坯体上,用手从里往外扩,使表面产生干裂的效果。根据所对变形的不同器形,进行处理,有的是在做好的罐子上,趁坯体不是很干的时候向下按压,做出坍塌的效果,烧成后的作品。作者在卷曲坯体的边缘,然后种植上一些植物,使器皿更加生动,作品透露出一股柔情之美,干裂的作品与鲜活的植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受到大自然气息。《阿里郎瓶》中,通过对瓶体、口部的变形,作者运用在烧成过程中,窑内自然形成的釉面效果在作品表面形成的肌理与色彩,同时又富有时尚感与一种神秘感。这件陶艺作品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形体和肌理效果既相同又有所区别,赋予了传统器型更多可能性,把民间的传统造型元素与当代审美情趣有机的融入于其中,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哲学意味。

又如《茶壶》中,作者以常见的茶壶作为造型元素,通过传统坯体成形工艺,加上如干枯树皮一样的肌理效果,在茶壶的上面,插上了树枝,赋予了作品独特的审美情趣。他的作品在拉坯的过程中,在外力的作用下,手与泥团接触时自然会留下痕迹。这些未经修坯所呈现的自然手工痕迹,会给人留下一种自然淳朴的感觉。

参考文献:

[1]Minogue Coll.Wood-Fired Ceramics.Fidelcot: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00.

[2]刘成纪.物象美学:自然的再发现[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3][日]盐野米松.留住手艺(增订版)[M].英珂译.广州:广州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现代陶艺审美情感自然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浅谈色彩中的色调
现代陶艺教学中创意思维的培养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探讨
用比喻构筑的审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