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双融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2018-04-02 01:49张宁
艺术评鉴 2018年4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多元化

张宁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能干预大学生未来的就业轨迹。为了让大学生更好的发展,高校不但要关注学生的专业技术发展,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高校公共艺术教学采用双融合模式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改善现状的具体措施,旨在有效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学质量。

关键词:公共艺术 双融合教学模式 教学课程设计 多元化 师资水平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4-0171-02

高校教学中,公共艺术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艺术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1],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大学生在接受高校教学的过程中,不但可以需要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同时也应该结合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公共艺术应用能力[2]。目前,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存在些许不足,严重影响公共艺术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抑制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公共艺术双融合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而分析出公共艺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同时提出双融合教学模式在公共艺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为公共艺术教学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公共艺术的含义

共公艺术属于英语国家学术界常用词语,其主要是在开放空间中进行公众自由参与、获得公众认同的公共空间,在次空间领域中的艺术价值则被称其为公共艺术[3]。公共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不但是社会文化活动的平台,更能够凸显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地貌以及人文、生态等信息。通过从艺术角度看待公共环境中所蕴含的信息,可以有效增加其与公共环境的契合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广,国家、党中央以及国务院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此,《公共艺术》教学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公共艺术》教学课程的讲解,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可以促进学生发现美的眼光。结合教育部门的要求,高校通过《公共艺术》教学,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并为大学生未来发展呈现全新的道路。

二、“双融合”教学模式的作用

高校教育主要以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工作目标。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公共艺术修养,进而有效提升其艺术鉴赏能力,并有效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完善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面型人才。

目前,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双融合”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两方面,将公共艺术融合到实际的教学知识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4],并且训练的过程中将学生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与审美能力有效结合在一起,进而有效将专业知识、艺术赏析能力以及思想文化教育巧妙融合起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双融合”教学模式影响下,公共艺术教学更加倾向艺术性、实用性等方面发展。

(一)增强艺术教学内容对大学生独特的影响作用

艺术是无国界的,其具有广泛性、互通性。古希腊中就曾对艺术教育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同时我国的老子也对艺术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最早的艺术教育模式“六艺”,其有效表达出古人对艺术的追求和向往[6]。在现代高校教育中,应用公共艺术教育,其不但能够有效增加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也为大学学生创造了参与社会的机会,增强学生与生活、艺术之间的交流,并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并有效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并且进行全面综合发展。

(二)强化公共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内容

公共艺术不但能够兼顾其本身的艺术性,同时也具备教育性;而公共艺术教育与常规性的艺术教学不同,其不但要向大学生传递艺术信息,还需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方式[7],所以公共艺术教育与传统艺术教育的本质却别在于公共艺术教育所面对受众的广泛性。公共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活泼性、参与性、积极性,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从而加深公共教育的有效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公共艺术教学可以增强专业的功能性,在高校进行专业教学时,增加公共艺术行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增加学习的艺术感染力。

(三)多元化艺术发展路径

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增强艺术培养,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可以更加高校提升学生的学习激情。高校创设多种艺术教学途径,创建多种主题、不同载体、丰富艺术形式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且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进而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公共艺术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往往只参照来自国内外的经典案例以及教学专著来教学,而对于现实发生的问题却常常忽略,进而导致其在公共艺术教学中缺乏有效的针对性,而且也忽略了社会对公共艺术人才的需求。

(二)公共艺术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三)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严重脱节

在教学中,高校无法有效把握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教学形式也过于单一,教师在公共艺术教学中无法将其核心价值理念有效贯穿其中,导致其将艺术、思想隔绝起来,进而导致其无法形成有效教学效率。

四、“双融合”教学模式在公共艺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为学生创建综合发展平台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教师应该制定科学的教学培养计划,并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依据大学生的实际特点为其创建长效艺术展示平台[8]。同时,高校也需要创建规范、健全的教学秩序,让学生在规范、科学、公平的氛围中发挥自身的优点,增强自身的艺术能力。另外教师巧妙地将公共艺术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和教学分为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二)拓展多渠道艺术教育途径

在高校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同时利用突出的教学艺术理念,提出全新的校园文化主题,增强学生与艺术的亲密接触,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艺术改变,进而有效提升高校校园的人文气质。

(三)制定优质的公共艺术文化品牌

高校在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秉持优、精、尖的工作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加强学生的社会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努力奋斗的精神意志[9],让大学生将业余生活与艺术紧密链接在一起。同时,高校应该为学生创建接触艺术的机会,比如:艺术大赛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拼搏的精神。

(四)强化学生的学习调研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学生无法体现教学主体地位,进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教学时,学生没有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无法有效、直观的理解教学知识,但通过双融合模式的应用,学生完全自主的参与到教学当中。通过艺术行为的运用,有效提升自身的艺术品味,增强了学生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组建社团,增强彼此之间的艺术交流,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气氛,形成健康、积极地学习环境,进而为学生未来的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结语

总而言之,公共艺术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学科,高校基于“雙融合”教学模式背景下开展公共艺术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进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专业性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的文化空间建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150-156.

[2]张轶.生态视域下的城市公共艺术研究[J].艺术百家,2015,(06):219-221.

[3]邱冰,张帆.基于城市集体记忆建构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一种公共艺术介入环境空间规划设计的路径[J].规划师,2016,32(08):12-17.

[4]江哲丰,张淞.基于互联网的公共艺术交流语境营造、设计与实现——浅析公共艺术交流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84-88.

[5]赵思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编撰刍议[J].中国出版,2017,(14):44-46.

[6]李向北,林馨怡.台湾捷运美丽岛站公共艺术策略的启示[J].都市快轨交通,2016,29(06):130-134.

[7]张炯炯.多元性的融合:公共艺术的新媒体转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7,(01):176-180.

[8]佟贺,尹爱青.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整合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综合体验与表现》课程为个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203-207.

[9]江哲丰.城市公共艺术思潮在当代中国的启蒙、演变与展望[J].艺术百家,2015,(04):239-240.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道德与法治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研究
从“跨界”现象看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专业化PK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