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芬
【摘要】 目的 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63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临床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8.12±3.33)分, 治疗6 h后NIHSS评分为(10.03±1.82)分, 治疗1 d后NIHSS评分为(6.03±2.21)分, 治疗1周后NIHSS评分为(4.11±2.12)分, 治疗2周后NIHSS评分为(4.01±2.11)分, 治疗6 h、1 d、1周及2周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治愈28例, 好转17例, 恶化18例, 总有效率为71.4%。63例患者中, 4例脑出血, 其中1例为致死性脑干出血;23例牙跟出血;1例泌尿系出血(留置导尿);1例头皮血肿(可能有头皮挫伤);1例上消化道出血。结论 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 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效果明显。
【关键词】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9.068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卒中中最常见的类型, 因而积极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意义重大 , 梗死组织周边存在半暗带是缺血性卒中现代治疗的基础。为有效保障该部分患者诊治效率, 更需要采用有效对策针对患者血流情况进行恢复, 并针对患者组织代谢紊乱情况进行改善, 实现对组织坏死的有效控制。故此, 血管再通复流现已成为临床对该部分患者的主要治疗对策 [1, 2]。根据国外阿替普酶循证医学证据证明:阿替普酶对发病4.5 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唯一有效的药物, 越早溶栓, 获益越大、风险越小[3]。本科在CT及磁共振的指導下, 于2013年5月~2016年12月开展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研究, 收到了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3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 其中男48例, 女15例;年龄27~80岁, 平均年龄66.3岁;其中心房颤动(房颤)15例, 非房颤48例。基底动脉系统梗死27例, 颈内动脉闭塞17例, 大脑中动脉梗死19例, 均在病发后4 h内到医院就诊, 且不存在有脑出血症状, 神经系统已发生损伤, 且在1 h后无法正常缓解。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不伴随心肺功能障碍、出血病史, 在入院前1周内未进行动脉穿刺治疗, 2周内未接受过手术治疗;血小板计数>10×109/L, 血糖水平2.7~22.2 mmol/L。
1. 2 方法 患者治疗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心电图、头颅CT、生化8项以及凝血五项等。对符合溶栓的患者常规心电监护、吸氧, 血压高的应用尼卡地平降压达到溶栓标准, 血糖高的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待患者达到溶栓治疗的诊治标准后可借助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 起始剂量控制在9 mg/kg,
浓度为10%, 开始1 min进行静脉推注, 随后按照常规静脉给药的方式进行用药。持续治疗24 h后, 可给予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治疗。静脉溶栓治疗后, 每15分钟测量1次血压, 治疗5 h后, 可间隔30 min测量1次血压, 随后增加到1 h测量1次。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NIHSS评定患者的治疗效果, 比较治疗前与治疗6 h、1 d及1、2周后的NIHSS评分。评分减少量为治疗前90%以上则为治愈;18%~90%为好转;<18%为恶化[4]。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1 治疗前后NIHSS评分 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为(18.12±3.33)分, 治疗6 h后NIHSS评分为(10.03±1.82)分, 治疗1 d后NIHSS评分为(6.03±2.21)分, 治疗1周后NIHSS评分为(4.11±2.12)分, 治疗2周后NIHSS评分为(4.01±2.11)分, 治疗6 h、1 d、1周及2周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治疗效果 本组患者治愈28例, 好转17例, 恶化18例, 总有效率为71.4%。
2. 3 不良反应 63例患者中, 4例脑出血, 其中1例为致死性脑干出血;23例牙跟出血;1例泌尿系出血(留置导尿);1例头皮血肿(可能有头皮挫伤);1例上消化道出血。
早在美国国立神经病学和卒中研究所(NINDS)临床实验中已经发现, 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后3 h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展开治疗, 能促使该部分患者各方面症状在短时间内进行改善, 且该治疗方案更被迅速在临床进行推广[5]。在欧洲协作组急性卒中研究Ⅲ(ECASSⅢ)实验中, 进一步将治疗最佳时间延长到4.5 h[6]。且在中国专家共识(2012版本)中已经明确指出,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在病发后4.5 h以内进行rt-PA溶栓治疗, 且治疗越早, 其整体治疗效果越好, 可将病症对患者造成的风险性控制在最小。其中溶栓药物rt-PA在本质上为纤维蛋白选择性溶栓药物, 能针对纤维蛋白进行选择性结合, 促使纤维酶原逐步向纤溶酶进行转变, 促使患者脑部血流得到恢复, 更能达到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保护的效果。
临床实践体会[7, 8]:①入选病例中7例为基底动脉系统梗死, 有4例溶栓再通, 虽然目前后循环梗死溶栓治疗的证据不足, 但在时间窗内, 也可溶栓。②房颤导致脑栓塞, 梗死面积大者疗效差, 而且易发生颅内出血。尤其持久房颤导致脑栓塞, 溶栓效果不佳, 阵发性房颤导致栓塞再通率可能高, 目前, 有条件的医疗中心正在进行动脉取栓、静脉溶栓联合治疗, 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更高, 尤其较大动脉栓塞者, 可能获益更大。③年龄小、发病时间短(<3 h), 无糖尿病、心律失常、房颤等合并症者恢复快、疗效相对好。④颅内多血管狭窄较重患者易再发梗死, 溶栓后应强化抗栓、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扩容治疗, 有条件者尽可能配合血管介入治疗。
综上所述, 临床溶栓治疗后, 阿替普酶在溶栓方面虽然存在有极为显著的功效, 且不易对患者循环系统造成影响, 更不会促使患者出现纤溶状态, 存在有极高的安全性。但在使用过程中, 依旧需要加以重视, 在治疗中容易促使患者出现出血, 且出血几率与使用量存在有密切关联, 需要加以重视。
[1] 叶自力, 余名华. 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欺急性脑梗死20例临床分析.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23(9):1100-1102.
[2] 李海威, 杨志辉. 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中国医师杂志, 2012, 2(z2):94-95.
[3] 李宏健.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3至4. 5h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SITS-ISTR).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9, 17(4):247.
[4] 张新芳, 聂同英.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护理体会. 医学信息, 2014(4):404-405.
[5] 闫安.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的疗效. 中国保健营养, 2017, 27(27):300-301.
[6] 张莉, 王莉.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4(5):106-107.
[7] 李振环, 张斌.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6, 16(65):79-80.
[8] 姜平舟.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中外医疗, 2016, 35(29):132-134.
[收稿日期:201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