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如今,在豫西伏牛山系一带“隐居”着这样一类人:沉默,专注,且一丝不苟。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正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历史悠久的老手艺——竹编技艺。众所周知,我国南方一带如四川青神县、浙江嵊州县等地区竹编盛行,但鲜为人知的长江流域以北地区竹编也经历了起源、发展、繁荣、转折与衰退,有将近5000年的历史。洛宁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河中上游一带,古称“永宁”,永宁自《汉书·律历志》以来就有盛产竹子的历史记载。
生活中的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时代背景,在时代背景下呈现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精神、文明息息相关。如今,乡土重建是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其中的文化建设这对传统技艺的振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起关键作用的良好契机。乡土重建不仅加强建设新农村,同样重视乡村所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重建乡村是一个精神文化工程,重建的是心灵的故乡。我们立足于乡土重建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技艺进行研究,不仅了解时代文化需求,而且借力打力,是对传统器物振兴的有效之举。
乡土重建于二十一世纪展开,我们认为:新的乡村不应该再有社会从属地位,消除与城市的阶级观念。为了避免“故乡还在,但村子里的灵魂早已死去”的悲剧,我们从三个方面去探讨乡土重建背景下的洛宁竹编。首先,从内心尊重和认同地方文化的根源,中国是农耕文明的社会,“乡愁”二字在当下许多人心理更是一种情愫;其次,乡土重建的精神文明是灵理的重塑,当今社会除了对心理和生理的改造外,对人类的精神、信仰及人文关怀也在不断上升;第三,乡土重建注重对文化的保护性发展,乡建不仅仅是设计规划,更需要的是处处为民考虑的心。立足于乡土重建的时代背景研究传统竹编技艺,一方面造福一方经济,另一方面增加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1.艺不相兼。据《永宁县志》记载:洛宁县四周山水环绕,适宜种植竹子,顺治年间县里的土地大半都用来种植竹。引渠灌溉,使竹子生长茂盛,放眼望去千里翠绿如一道天然屏障。这里的竹子用来制成生活器具,如簸箩、帽子和挎篓等,销于本省及周边地区。通过笔者的实地调研和《县志》记载,从民国六年前洛宁县竹编盛行,几乎家家户户会编,因为竹器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编者的重视。不同种类的竹器在不同村落各有分工,每个村都有一项自己的专长,也就是《洛宁县志》中记载的“各以分类,艺不相兼”。在这次调研走访过程中,侯师傅所在的洛宁县方村在那时候就是专门编制竹篮子的,这与后来洛宁县的竹编发展都有着密切联系
2.衡量制度。传统洛宁竹编的购买和回收都有一定的衡量标准,那时基本按照“大小”、“个头儿”的进行竹器的等级划分。据村里的老师傅回忆:村里生产队分派任务和要求,竹具生产者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前去领工,制作地点不限。过段时间公家上门收货,并测量竹具编织的尺寸大小是否合格。按照当时的衡量标准,共分为三个等级,一等约合人民币4.2元、二等3.8元、三等3.2元不等。
3.民之生计。据走访调研结果显示,当时从事这些竹编的人目的无一不是为了养家糊口,正所谓“大钱挣不了,小钱不断”。传统洛宁竹编主要涉及的领域是农具和生活用具,针对农民和本地居住者,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繁荣和新材料的不断更新,竹具已逐渐淡出人们日常生活的视野中。新一代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而老一辈的竹具生产者又从养家糊口转变为兼职,甚至完全放弃,其放弃者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传统市场的逐渐消失、二是年老体弱的生理不适。
洛宁竹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农具和生活用具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竹编发展的阶段划分以实用功能为主要考量。
1.发展期。新石器时期一直到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里,洛宁竹编一直都处于使用发展的阶段。根据《后汉书》记载:永宁金门山竹厚薄均匀,断其两节,间而吹之,可应凤凰之鸣。因此推断,洛宁竹编真正作为编制器物的萌芽时期在魏晋南北朝。
2.繁荣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洛宁县竹子的种植数量和竹编的加工已经由民之生计演变为劳动人民不可或缺的致富手段,标志着洛宁竹编进入繁荣时期。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竹匠师傅,如张江文、王生民、韦红波、杨建功、张志良等。
3.转折期。1987年——1993年,在洛宁县林业局的推动和帮助下,聘请日本人间国宝八木泽启造到洛宁传授竹编技艺,八木泽师傅同时作为国际反饥饿组织成员到洛宁县传授当地农民竹编技艺为期三年,这也标志着洛宁竹编欣赏类领域的开拓和转型。
4.衰退期。进入21世纪后,随着环境的恶化和新兴材料的多元化冲击,洛宁竹编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并导致这一项传统技艺的衰退和逐渐消亡。
洛宁竹编的工艺与当地所使用的竹材有着直接联系,洛宁竹编所使用的淡水竹,质地坚固,经久耐用,因此更适合做家具和生活日用品。
1.备料。洛宁竹编造料讲究,在冬季12月份左右伐竹,存放三年以上。因为此时的气候寒冷,伐下的竹子不易霉变、虫腐,易于存放。
2.碳化。竹材的碳化是洛宁竹编区别于南方竹编的最大特色。竹子在烧烤过程中竹皮会渗出竹油,用锯末擦捋后更加光泽亮艳,碳化也能使竹材韧度增强,便于磐制。
3.蒸竹。将所用之竹劈成竹篾放在锅内,蒸或煮后晾干,目的也是增强竹篾的柔韧度,使竹篾不易折断,编制的竹器更加细腻、均匀和耐用。
竹材的处理完成后,竹篾也需要进行很多道工序。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刮青、破篾、过窄刀和过平刀。
1.刮青。去掉竹子最外面的青衣,一方面为了保证竹器颜色的大体一致,另一方面由于竹子外皮过于光滑编制起来不易。
2.破篾。目前,洛宁竹编一根竹子最少能破8层篾子,最多的有13层,破篾是最体现编制技术的工作,也是决定竹编工艺种类的重要前提,同时体现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也是很多人选择放弃的主要原因。
3.过窄刀。窄刀是竹篾处理的专用工具,将竹子过窄刀把竹篾修整成宽窄一样的篾子。
4.过平刀。平刀有两种,一种正面朝上,另一种反面朝上,两种刀具的结合便于将竹篾处理的更加光滑,是编制竹器更为精美。平刀要过几道,直到竹篾厚薄完全一致才算完成。
乡土重建涉及范围广,项目复杂,除了物质上的房屋重建外,更重要的是文化建设、精神建设和文明建设。无论是设计古村落的保护或新农村的建设,这些行为都需要在尊重地方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立足于乡土重建的视野下研究洛宁竹编的技艺演变,便于我们对洛宁竹编传统技艺的理性分析。一方面,通过对竹编的工艺考究和编制步骤的了解,为设计者提供设计参考依据,有利于探索洛宁竹编多方面运用的可能;另一方面,为传统技艺的振兴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供可能。最终,历史发展的时代背景决定洛宁竹编发展的市场走向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