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00)
利率市场化,简单地说,就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商业银行等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根据市场资金供求情况及金融市场动态,自主决定市场利率水平。
如果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所有的市场主体都是利率的接受者,无法通过某一个或几个市场主体的力量去决定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的主要是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和中央银行调控市场利率两个方面。在存款利率方面,商业银行结合自身发展需要融通的资金量以及其他银行存款利率的基本情况,做出有效判断并自主决定存款利率。在贷款利率方面,商业银行应该以基准利率为基础,在央行规定的上下限内自由浮动。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首先是1996年,中央银行不再直接控制同业拆借利率,而是放手给商业银行自主决定,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起点。从2004年央行宣布贷款利率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一直到2012年,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止步不前。2012年,央行先后将贷款利率下限调整至基准利率的0.7倍,存款利率上限调整至基准利率的1.1倍,这使得停滞了将近8年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重新启动并加速推进。2013年7月,央行直接取消了贷款下限,2012年-2015年,存款利率从基准利率的1.1倍上升到1.5倍。至此,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也进入了收尾阶段。这三个市场之所以能够进展迅速,主要是因为其对商业银行没有产生重大的冲击。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之所以进展缓慢,并且在2004年-2011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主要是因为存贷款利率关系到银行和国有企业主要利润的来源,因此其改革进程并没有其他市场进行得那么顺利。
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由中央银行直接规定,缺乏灵活性,自我发挥空间不大。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央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只设定基准利率。没有了利率管制的约束,商业银行可根据市场环境、自身资金供求状况等自主决定规定浮动范围内的存贷款利率,优化银行本身资产负债结构,争取利益最大化。
利率管制条件下商业银行依靠利差,以存定贷等经营模式已经跟不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要想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获得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必须转变其经营模式,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比如寻找多元化投资渠道,不再依靠单一利差收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扩大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比例;根据自身资金需求确定银行最优资产负债比例;与其他金融机构或企业寻求合作,扩大业务范围等。
一方面,利率管制下的商业银行产品单一,价格固定,自主经营权较小;另一方面,利率管制降低了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的竞争性,这导致商业银行缺乏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权扩大,银行间竞争激烈,为了获得自身发展和资本增值保值,商业银行开始找寻新的盈利点,积极创新,越来越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开始出现,金融市场进一步活跃。
商业银行有了自主决定权,在同业竞争中寻求发展,转变经营模式,开展金融创新,无论是业务经营还是金融产品,都有了质的飞跃。这些改变使得商业银行摆脱了利率管制时期对央行的依赖性,具有了更大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也从较低水平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一些经营效益低下、经营不规范的商业银行逐渐被淘汰,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利率管制时期,存贷款利率由中央银行直接严格控制,利差长期保持在3%左右,商业银行无需开拓其他业务,完全可以依靠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这一主营业务获得高额利润,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时代的到来,这种盈利模式受到了重大的冲击。2015年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分别为72.80%、81.34%、69.29%、75.64%、74.38%1,可见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利润最主要的来源。2012年利率市场化改革重新启动后,贷款利率下限从基准利率的0.9倍下降到0.7倍,存款利率上限由不浮动到基准利率的1.1倍,利差由2.40%(0.9 × 6.00% - 3.00%)下降到0.9%(0.7 × 6.00% - 1.1 × 3.00%),其中3.00%、6.00%为2012年央行第二次降息之后的存贷款利率。为了吸引客户将钱存入银行以获得资金融通,同时将资金借贷出去以获取利息收入,商业银行就会在基准利率基础上面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导致利差减小,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拓展其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开辟新的盈利渠道。
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是金融风险中较为突出的两种风险,在利率管制时期,由于利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存贷款利率较为固定,因此利率风险并没有受到重视。而市场化的利率由市场决定,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这就意味着利率会经常波动。另外,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息收入,会将资金贷给愿意提供更高贷款利率的借贷者,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的利息收入,但是收益和风险往往是相对的,由于利率风险的存在以及信息的不完全对称性,银行无法准确评估借贷者的还款能力和信誉值,会导致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根据商业银行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农行不良贷款率最高,达到了2.39%,其他商业银行基本保持在1.5%左右,中、建、交、工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43%、1.58%、1.51%、1.50%2,与2014年相比均有上涨。可见,信用风险也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予以重视的对象。
作为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基础,负债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如果负债大幅度增加,而银行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导致资金积压,银行就会因支付利息陷入亏损的境地;另一方面,如果负债大幅度减少,银行没有可用资金进行投资,无法获取收益,这将直接威胁到银行的生存。
存款类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来源占据最重比例的是各项存款,这也是中国金融机构负债构成的一大隐患。在利率管制时期,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由中央银行控制,有固定的利差,其负债主要靠吸收存款也无可厚非,但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如果商业银行的负债一味依赖于存款,那么为了在同行业中拥有竞争优势,各商业银行会提高存款利率吸收存款,导致商业银行的利息支出增加,利润减少。而且伴随着银行间愈演愈烈的竞争,存款利率会被不断抬高,银行经营成本增加,资金的价格会偏离它的实际价值,商业银行的资金定价能力受到限制。如果商业银行不提高存款利率,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难以吸收存款,而作为负债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存款一旦无法保证,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就会出现问题。
如前文所述,仅靠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来获取收益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重数量轻质量、重存款轻贷款、重投入轻效益;另外,由于缺乏同业竞争,商业银行没有前进的动力,金融创新更是无从谈起。要想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不被淘汰,商业银行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摒弃以往业务经营的诟病,形成一套以收益为核心、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经营模式,重视效益、质量、速度和结构的均衡发展,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创造更多的金融产品去开拓新的利益增长点和盈利渠道,转变以往单一的经营模式,向多元化发展。在负债业务方面,避免过度依赖于存款,选择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比如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和债券市场等等;在资产业务方面,追求贷款质量而不是数量,减少不良贷款的产生,同时,不局限于单一的大额贷款,可寻求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比如债券和股权投资。
长期的利率管制使得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并不是十分重视,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利率不再是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而是受到市场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相互作用,波动变得频繁,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增大,商业银行要想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商业银行要强化自己的风险意识,组织专门的机构负责对市场上利率及其变动作出分析,并结合市场上各种因素的变动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其次,建立专门的组织对利率变动产生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评估风险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建立一套以利率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最后,在贷款方面,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信用评估机制,用以评估贷款者的还款能力和信誉值,减少不良贷款。
利率市场化加强了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争取一席之地,获取收益,各商业银行会采取各种竞争方式以谋取发展,产生一些不规范的市场行为,金融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被破坏。要想顺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仅要依靠央行的宏观调控政策,还要依赖于商业银行规范的市场化经营。首先,商业银行要制定合理的定价机制,不同于利率管制时期单一的产品定价方式,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要综合市场上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实行差别定价战略,以客户、服务、竞争、地理位置等为导向,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浮动范围内上下波动。其次,商业银行要避免恶性竞争,在央行的监管和控制下,规范自身的市场行为。最后,商业银行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以市场为导向,制定经营策略,不能一味依附于政府。只有建立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商业银行体系,才能快速有效地传导央行的宏观调控措施,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环境。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各银行年报
②数据来源于各银行年报
【参考文献】
[1]蔡逸仙.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3(03).
[2]杨盛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3]闫海燕.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1(44).
[4]周茂清.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其应对[J].当代经济管理.2012(06).
[5]巴曙松,严敏,王月香.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