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必要性、特殊性与关键环节

2018-04-02 15:03冯晓玲
山东高等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案例政治

冯晓玲

(中国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陈旧,学生获得感不足、积极性不高的状况,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要求在“改进中加强”,努力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为此,教育部、中宣部相继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2017年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方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等系列指导性文件,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作为共性要求、工作重点。这表明我们已深刻认识到教学方法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教学方法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瓶颈。

一项相关调查研究表明:“49%的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方法问题’,35%的大学生认为是‘教学内容问题’” 。[1]事实上,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而言,大学生并非排斥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而是排斥僵化的、说教式的、灌输式的理论呈现方式,排斥理论脱离实际、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它难以使理论学习与学生原有经验及真实情境建立联结,激发学习兴趣,也难以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教学过程。因此,“要把教学方法改革作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作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2]目前,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强力推进下,诸多高校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与显著成效的代表性成果。

“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研究、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理论、技能,锻炼提高独立工作能力”。[3]363这种教学法最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应用于法学界与医学界,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工商管理并逐渐发展成熟,并被教育学等许多学科所借鉴。案例教学在多学科中的应用已充分显示了其价值和优势。案例教学的突出优势就在于借助生动典型的案例“为学生提供一个近乎真实的场景,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差距,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4]并通过系统的教学组织框架,改变教师作为唯一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彰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为知识建构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也随之促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生产的内在关联与统一”,[5]使教学成为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建构的过程,“从根本上实现课堂教学形态从‘独白’到‘引导性对话’的变迁” ,[6]4从“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的转型。

基于案例教学的优势,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也有利于高校达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之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而且,从课程性质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历史观的通识课程,现实生活中有大量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经典案例可以应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和使用案例教学,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不过,相对管理学、法学等其他学科中案例教学理论研究的丰富性、深厚性以及实践的广泛性与成熟性,案例教学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研究与应用还很短暂,仍存在理论建构不足,实践应用有限等诸多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研究,探索其独特规律,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应然之举。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特殊性

课程性质任务是教学方法选择、应用的主要依据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课程,有其鲜明的独特性。加之案例教学并非该课程的原创性方法,不能奉行“拿来主义”,简单复制。因此,案例教学要根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防止“排斥”反应,案例教学才会富有生命力。概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案例教学除了要遵循一般案例教学的共性要求外,还要充分关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要求。

1.价值导向性。201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任务和作用进行了明确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育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7]从课程定位我们可以看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使命之一。人才培养、办学方向等层面要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突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而意识形态显然是具有明确价值判断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政治原则,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理论相一致。另外,这一定位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立德树人,即要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学识素养,提高思想水平与政治觉悟,学会辨别是非曲直,善恶美丑,并能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指导自身的行为和生活,昭示了坚持价值导向的正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秉持的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一性质、任务特点,决定了在本课程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案例中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要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性,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而不是保持“价值中立”。一般而言,其它学科的案例并不涉及人们的政治倾向和态度等意识形态问题,对案例的分析和解读也很少涉及价值引导和判断问题,而是更侧重研讨问题的解决方式。所以,价值导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特殊性之一。

2.思想教育性。思想教育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案例教学要以思想性和教育性为教学的着眼点,这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任务要求决定的。“思想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性质之一。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称谓明确表达了“思想性”这一基本性质。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内含了“思想性”这一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己任,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大学生更深的思想穿透力,拓宽大学生的眼界,提升大学生更高的思想境界”。[8]“教育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育人。虽然大学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但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不同于专业课程和其它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教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即教会学生做什么和如何去做,而其它通识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如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效的思考能力等。两类课程均以智育为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道德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对于德育课程,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等智育课程在方法上存在显著区别。德育课程教学是一种思想品德影响和价值建构的过程,更强调情感性和教育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的性质与要求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是为了获得那些抽象的理论和知识,也不是为了获得问题解决方案,而是要强化教学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精神境界,引导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3.现实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就课程特点而言,其实践指向性极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主要在于提升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建构个体精神世界,从而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注重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具有更明确指导学生日常行为的要求,是具有特殊实践要求的课程”。[9]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特点而言,当代大学生尚处于成长阶段,心理发展没有完全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各种价值思潮和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思想观念上容易出现问题,导致自己行为出现偏差。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教学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紧扣教学目的和大学生实际,针对大学生关心、感到困惑的问题或思想问题比较集中的领域选择案例,组织讨论,答疑解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此来指导自身的行为以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此外,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更新的速度更加迅速,知识获取的方式也更加便利,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均发生前所未有的转变。教师、书本不再是大学生获得知识与信息的主要来源。甚至在某些方面,大学生的信息量和信息更新速度要超越教师,成为“前喻文化”的塑造者,信息与知识的反哺者。面对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的追新猎奇性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要关注现实,关注热点,及时更新,注重时效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案例教学的实施是一个系统过程,有比较严格规范的步骤要求和相互联系的实施环节,要把握好其中的几个关键环节,才能不断改进,有效保障案例教学的质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1.关注实施案例教学的主体与对象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要求对全国高校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这意味着,案例教学虽然在实施原则、步骤环节等方面具有共性要求,但在具体实施的主体与对象上却有鲜明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一方面表现为高校层次、类型、文化传统、优势与特色不同。例如,行业特色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行业属性与办学特色,且因与行业联系紧密,在行业精神(如,“大庆精神”、“航空航天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上扮演重要角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要根植高校特点,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的优势资源,凸显教学的个性化、特色化,这既可以增强案例教学的适切性和针对性,又可以增强学生对所在院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价值引导与思想教育之目的。另一方面,案例教学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学生的学科专业背景不同,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人文素养具有差别。例如,一般而言,同一院校内,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相较人文社科专业学生来说整体水平要低。因此,针对这些差异,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与对象特点的统一,做到有的放矢,案例的选取、案例教学的实施形式、组织讨论的要求等应有所区别。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位”,使案例教学充满吸引力。

2.优化案例的选编

案例选编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性和前提性环节。选编案例时把握的要旨是确保案例质量要高,案例质量的高低与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成正相关关系。一般而言,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包含五个方面的要素:一个难题、与案例密切关联的理论、能引发冲突、包含足够的信息以及具有多元的问题解决方案。这种类型的案例,既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阐释和深化对某种理论的理解,提升学习者的理论水平,也可以在面对冲突、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等。

除此以外,高质量的案例还兼具真实性、典型性、适切性、价值性等特点。所谓案例的真实性是指案例并非来自凭空虚构或主观想象与臆造,而必须是真实生活中发生的鲜活事件。应用真实的案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置身现实情境之中,能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有些案例教学中出于某些需要编制使用了非真实案例,尽管这种案例在调动学习者积极性方面效果显著,亦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某种理论,但因为案例不具真实性,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一方面会导致学生难以将案例情境与真实生活情景实现联结,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不具现实指导意义,另一方面,案例中对某些条件的限制,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案例的典型性,即要求选取的案例具有示范性与代表性,作为示范性案例,学生通过研讨案例,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增强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案例的适切性是指选编的案例必须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相契合,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质与要求,具有教学针对性。除此以外,案例的适切性还表现为案例的选择应充分关照学习对象的个性特点、成长需要与生活实际。要符合90后大学生特点,这样有利于学习者产生强烈的现实感与共鸣感,激发求知欲,提高学习参与度与案例教学的质量。案例的价值性是指“案例应有分析价值,要有一定难度,能够引发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升思维水平”。[10]364此处,值得注意的是,案例的难度要适中,难度过低或太高,都会降低案例的分析价值,消解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概言之,选编高质量的案例,是从起始环节保障案例教学的质量。

3.深化案例教学的组织讨论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统一的双边活动。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对各自角色与作用定位的不同,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是绝对权威,掌握着课堂的控制权,学生则处于被动受教的地位,而案例教学法的内在逻辑和显著优势就是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特别是在组织讨论这一关键环节,要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应用要“以学生为中心”,平等对话,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案例教学不同于教学过程中的一般举例,也不同于对某些事例的简要呈现与讨论。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是一项系统性的活动,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求,具有紧密相连的环节与步骤。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包括课前准备(如,让学生课前阅读案例材料,指定资料与读物,搜集案例信息等)、课上讨论与教师总结点评三个相互衔接的环节。其中,组织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班级规模较大,课堂人数较多,为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讨论,教师可以事先划分好小组,每个小组设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组长可以轮流更替,小组成员轮流做代表发言,这不但有利于确保学生讨论发言机会的公平性,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观念,亦可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与合作能力,彰显案例教学的优势。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或喧宾夺主,过分限制和干预讨论。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组织讨论的引导者与协调者。由于组织经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学生对于案例讨论的节奏、秩序难以把控,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偏离主题或形式化。因此,案例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否定或弱化教师的作用,教师不是作为旁观者存在,而是作为“引导者”与“主导者”参与,除指导小组讨论发言外,还要讲授相关知识、理论,答疑解惑,进行价值引导,总结点评等。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动态、开放过程。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实现对话,共建课堂,确保教学的有序性与实效性。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这是从过程上保障案例教学的质量。

4.完善案例教学的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建构与之相配套的科学评价体系,这是从结果上保障案例教学的质量。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评价要坚持正确的理念,即要以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发展为中心。评价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诊断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而是着眼于案例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发展。这种评价应包含两个维度:一是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二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学生在原有能力素养水平基础之上的发展增量情况,即增值评价。增值评价要求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态度、能力素养水平做出前测。

其次,要确保评价指标的科学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评价指标既包含对教师“教”的评价,也包含对学生“学”的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要充分关照两者的内在关联性,实现两者的有机衔接与统一。指标体系的项目应具有全面性,不仅包括知识、能力维度,还要涵盖态度、情感和对学生行为的影响等,进行分层分类,“指标的权重设计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相吻合,突出非知识性指标的权重”。[11]

再次,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案例教学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同行专家、教学主管部门等多个主体,多主体的评价可以有效克服单一主体评价的弊端,使评价更为全面客观。但在多主体评价中,要以学生评价为主体。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实践主体,对于自身的发展状况(特别是思想道德、价值观等层面),学生自己最能体会与把握。最后,要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在评价方式上,坚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学习者自评、同伴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在多维度、多内容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评价,确保评价的有效性。

综合而言,案例教学的实施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有益探索与尝试,它契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整体转型的发展要求,不仅可以用于理论教学,亦可用于实践教学,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有重要作用。不过,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尚不成熟,还需加强研究,不断完善。特别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来越注重多样化教学方法整体性作用发挥的今天,案例教学不是一枝独秀,它需要根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需求和特质,与其它教学方法实现有机联结,生命之树才会常青。

猜你喜欢
理论课案例政治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