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璟
(苏州科技大学 学生处,江苏 苏州 21500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1]。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技术创新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当前,我国高校创客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高势位阶段,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创客教育,高校创客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其中,促进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学者们比较关注又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黄兆信等指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改革至关重要的,就是“建立一整套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机制”[2];孙秀丽认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课程、课堂、实践三个方面脱节,要通过构建‘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建‘仿真+全真’实践平台、创建‘校内+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等路径”来促进两者的有效衔接[3];张宝生等认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只有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才能得到预期效果”[4]。段海峰[5]、钱俊[6]等人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的原则和模式。但从实际调查来看,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仍停留在理念上,两者“各自为政、互不衔接”[7]。我们不禁反思,高校创客教育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否必要?如果必要,未能付诸实践的因素是什么,何以解决?
高校创客教育“被许多学者视为撬动传统教育的支点”[8],专业教育是传统高等教育赖以生存的根基。如何在把握专业教育规律基础上深度耕犁创客文化,实现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一道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创客教育的起源和内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普遍认为,“创客”一词源于克里斯·安德森著作标题中的“Maker”,我国学者将其译为“创客”。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创客”一词,随后,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大力推动“创客”运动和“创新创业教育”。这为“高校创客教育”在国内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迅速掀起了一股席卷全球的教育浪潮,笔者认为,高校创客教育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其依托创客空间资源优势,促进受教育者在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中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创新,致力于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素养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种教育不是一种额外的学科教育,而是一种需要融入各门学科之中,注重各门学科融通的系统教育。[9]所谓专业教育,是指高校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的要求,分门别类“确立专业培育目标、制定专业教学安排和组建专业课程体系”,[10]进行专门知识体系教学活动。从目前实际实施情况来看,不少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各自为政、互不衔接的现象。事实上,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虽各有侧重,但在总体的育人目标上都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资源,具有一致性。此外,两者在育人内容上具有互补性、育人方法上具有互通性,这都为两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
所谓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指将“互联网+”思维嵌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运用大数据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构建众创空间,促进创客教育和专业教育在思维、平台、空间、内容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实现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优势互补。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两者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过程。一方面,创客教育不是一种额外的教育,不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学习负担或成为针对少数精英学生的“小众教育”,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这就需要将创客教育融入各门学科教育之中,实现专业学科教育的深化和拓展。脱离专业教育的创客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创客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新时代,高校专业学科教育要实现“提质增效”发展,破除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困境,必须融入创客教育,实现“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到教学体系的颠覆性创新”[11],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他们形成丰富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和创新创业素养,帮助他们逐步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只有实现深度融合,才能有益于学生将专业学科知识运用于长期的创客教育实践。实现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双创”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二者具有内在契合性。
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但当前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面临,专业教育中创客教育理念缺失、课程体系脱节致使创客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创业管理定位模糊导致深度融合缺乏有效支持体系等诸多困境。
当前,大部分高校对创客教育理念和专业教育理念的认知,存在明显的偏差和功利化倾向。在国家“双创”政策指引下,高校创客教育氛围愈来愈浓,但部分高校把创客教育视为提升学校知名度的“形象工程”,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等科技竞赛。虽然,这种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培育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这种创客教育的培育多是在脱离专业课程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情况下完成的“小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并没有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创客教育的相应措施,大部分学生的潜在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在高校难以得到有效培育。不仅如此,这种创客教育多是为了竞赛而“临危受命”组成的教学团队,而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仍延续既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反馈机制。高校创客教育和专业教育尚未形成有效融合,仍然是“两张皮”、“两条线”,导致专业教育中创客教育的缺失。
所谓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脱节,是指当前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明显脱节,导致创客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整体育人体系之外。一是培养目标上的脱节。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人才教育在培育目标上应该是一致的,但部分高校仍固守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认为创客教育只是提升学生就业率的一种方式,是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分的事,因而忽视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技能结构单一、综合能力不强。而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分专职工作人员,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难以给予学生有效的创新创业指导。二是课程体系的脱节。我国创客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更不用说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部分高校的创客教育课程形式单一、数量有限,其课程主要依托国际劳工组织编写的教材,重点关注的是指导学生“创办企业”的基础知识,并未关注学生创业责任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育,忽视了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创业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即使有一部分高校的创业课程看似内容丰富,也只是将学生创新实践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统统“装入”创客教育课程的袋子里,课程的“校本性”、“本土性”、“探究性”和“研创性”等难以体现。三是实践教学方面的脱节。目前高校创客教育实践教学主要依托大学科技园设立创业孵化器、依托商学院等二级学院设立创客精英班等,这种实践教学局限于技术转让、技术发明和商务活动等,把大部分学生排除在外,只有极少数学生才能参与进来,而高校创客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高校创客教育专业人才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脱节,导致创客教育长期游离专业教育之外,两者深度融合受阻。
权责清晰、职能明确、管理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是促进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保障。从一些高校所设立的创客教育管理部门来看,要是依托校团委、学生工作处、教务处或商学院等部门。创客教育师资,主要是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学生工作部门管理人员或辅导员,学科专业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引领作用不强。这种多头领导、模糊管理,难以充分发挥创客教育管理的职能,难以将创客教育拓展到专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难以取得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和提升的满意效果。
脱离专业教育的创客教育犹如空中楼阁,经过时间的流逝必然不复存在,也难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创业专业知识体系支撑。缺乏创客教育的专业教育犹如一潭死水,难以培育出适应社会需求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资源。可见,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带动专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还可以在深层次上解决创客教育“华而不实”的现实困境,为其找到专业教育之根。有鉴于此,高校应在传播普及创客文化、嵌入互联网+思维、构建“创客教育+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管理体系等方面“苦炼内功”,实现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首先就是要通过教育理念的融合,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范式的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互联网+思维最核心的,是指“在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等为代表的科技领域井喷式发展的背景下”,以用户为中心、追求用户体验至上的思维范式。将互联网+教学思维嵌入高校创客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全过程,有助于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源众创教育空间[12],形成具有创客教育内涵的专业教育新生态。传统的专业教育授课范式多是封闭式、灌输式的,教师是单向度言说的扮演者,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获取者。而互联网+思维的嵌入和开源众创教育空间的构建,不仅可以为每一个参与其中的成员提供平等、开放的知识获取路径,还可以有效捕捉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学习服务与创客导师服务[13],实现高校创客教育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当前,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明显脱节,导致创客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整体育人体系之外。构建“创客教育+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力量安排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是实现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核心与关键。具体而言,一是在专业培养目标上,要将高校创客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设置上,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责任和创业能力的培育。只有这样,高校人才培养才能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二是课程体系设计中,要将创客教育的内涵与专业的特色相结合,把握学科专业特点和地方资源优势,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使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国外的高校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中创客教育理念的融入,美国约翰逊县社区学院就提出,“努力探索将创业教育贯穿与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施路径”,而美国受考夫曼基金会校园计划支持的高校,就依托专业知识开发创业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4]。三是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注重创客教育理念和内容的融合。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的创客教育实践,可以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实现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育。高校要充分整合利用校内外有利资源,依托大学科技园、创业实践基地、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多层面拓展创客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从目前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管理来看,教务部门主要负责专业教育的管理。而对创客教育的管理,有的高校归属教学口、有的依托学生工作部门和团委管理,有的靠兼职人员管理或少数几个专职人员。这种模糊的管理职能定位,使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管理脱节愈加明显。高校应大胆进行基于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试点成立可以实体运行的创客教育管理构,统筹协调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一是设立创客学院,试点推进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二是完善教育管理和考评激励措施,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通过增加部门考核分值、评奖评优和职称评审政策倾斜、设立专门的创客教育教改科研项目等,吸引相关部门和大批专业教师参与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