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延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句话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一语道破了当前我国大学发展和学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科是知识的分类与规训制度,同时也是知识的生产与传播组织,其承载了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重要功能。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学科,而一流学科必然具备一流的学科文化。文化是学科演进过程中凝结成的稳定的存在方式,也是学科运行的规范与价值体系,学科文化是学科建设顶层设计的灵魂,影响学科制度构建和运行。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探讨,可以洞察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发挥与优化学科文化,是提升学科内涵、强化学科职能的必由路径,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文化是某种既定或自在的行为规范体系,其内在体现为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外在表达为某种生存方式。在高等教育范畴内,学科在长期的运行和演进过程中,也会基于其自身知识、学术特点形成某种规范体系和生存方式,并具体表现为学科特有的语言、理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伦理规范和学术精神。而学科独有的符号系统、价值标准、伦理规范、学术精神等,又会再次聚合形成类文化意识,进而成为某一学科的文化特质,内在影响和形塑学科发展路径。从结构上看,学科文化包括学科精神、学科范式和学科行为;从功能上看,学科文化具有规训功能、凝聚功能、濡化功能和承担学术责任的功能。
马克斯·韦伯在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分析中,提出了“理想类型”(idealtype)这个概念。“理想类型”是对某种事物性质特征的预判和假设,以“可能性”为中介反观“现实性”。从世界一流学科发展史以及学科本质可以得出,理想类型的学科文化至少体现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兼容并蓄”。学科知识生产的本质是人们对事物理性认识的提升,在此过程中需要不同知识之间的协作和分工,从而揭示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学科的开放与包容是学科知识发展的关键;二是“自由探索”。作为一项真理与高深知识的探索活动,学科的学术生产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知识真理的探索不为外部制度和权力所绑架约束;三是“求是创新”。学科文化信仰指学术部落内部成员共同遵守的某种价值理想,贯穿个体的学术生涯,在学科知识生产过程中,根本理想是真理追求,知识探索失去真理精神,那么所生产的学科知识无疑是不可信且最终被抛弃的;四是“实用主义”的价值。当代社会,知识价值革命带来了知识生产模式及其机制的转变,知识生产突破了传统纯科学范畴,人们不再只是为了知识而知识,学科知识生产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
学科文化具有复杂多元的内涵,同时无论对社会公共空间以及对于学科建设自身等都具有毋庸置疑的价值。然而,实践中我们在推进学科建设时往往并没有意识到学科文化的重要性,也没有将学科文化创新纳入到学科建设的具体进程中。总体反观我国当前学科文化,学科精神消解、范式异化以及行为冲突是学科文化建设的三大困境,已经约束了学科建设过程中各要素活力的释放,深层阻滞了学科进步,已成改革的迫切要求。与理想型学科文化的特质相比,应从四个方面推进。一是加强学科间的会聚融通,建立包容性的学科文化生态。转变观念,弱化学科的“边界”与“行政”职能,在实践层面搭建学科交融平台和建立包容、协同的学术共同体。二是平衡“实用”与“永恒”的关系,构建社会需求导向的学科价值文化。社会经济是学科发展尤其是实用性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所系,脱离社会实践的学科发展不可持续。三是平衡“自由”与“规制”,创新学科范式文化。学科建设不仅需要自由,同时也需要适当的规制,自由是真理探索的必要条件,规制是保证知识生产效率与方向,以及学术道德的重要力量,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一流的学科组织文化和评价文化引领。四是推动学科文化开放,塑造国际化的学科文化。推动我国学科文化走向开放,打破僵化、封闭的文化圈层结构与模式,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我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学科文化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