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秀清
(江苏省连云港市城西实验学校 222134)
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大部分初中生不喜欢物理,缺乏学习兴趣,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物理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师应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科素养、操作能力等,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研究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被止原因及影响已经成为教师广泛热议的问题.
其一,授课难度大.教师作为实验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要想使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有所收获,教师必须要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但从当前教学活动开展情况来看,许多教师无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监管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大多敷衍了事,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此外,在实验中经常是全体成员完成一个实验,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滥竽充数.
其二,自主性发挥不充分.即便教师精心备课、科学指导,但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采取一言堂的授课模式,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展现,将会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物理实验的主体是学生,若学生参与不充分,将会直接限制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其三,学习差异问题愈演愈烈.实验教学中,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活动是依据教材内容设计的,而教材则是教育学家编著的,而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轻视了学生自主思考、判断、验证、反思的过程,仅是按照实验要求机械的操作,学生间的差异问题将变得越来越激化.
为了解决现存问题,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教师需要创新实验教学活动,采取游戏化教学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大气压”这一内容时,带领学生完成用瓶子“吞”“吐”剥鸡蛋壳的实验;在讲解液体的流速与压强两者间的关系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硬币跳舞的实验方案;在讲解“沸腾”的物理概念时,亲自示范“用冷水将水烧开”的实验,此类趣味性的实验活动,对学生而言具有吸引力,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巧用现有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物理小实验,其优势在于:取材便捷、操作简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在一旁观察,按照学生的表现,科学指导,不要以偏概全.从实践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实验任务完成的较为出色.以制作简易照相机为例,①做两个可以套在一起的硬纸筒;②在外筒的前端蒙上一块黑纸,黑纸上穿一个小孔(直径约1mm);③在内筒的一端蒙上半透明的塑料薄膜;④让小孔对着屋子外面明亮的物体,塑料薄膜上就形成室外物体倒立的像;⑤前后拉动内筒,像的大小和明亮程度就随着变化.借助开展简易实验,不仅树立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无形中提升了教学效果.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编设了大量的概念、公式等,此类知识都是由实验推理得出的,具备客观性.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知识水平低,并不能做到一听就懂,而实验的出现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为学生更快掌握物理实验奠定了扎实基础.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积极开展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快掌握知识.
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准确无误的展示物理现象,让学生观察清楚,使其感受到物理知识的严谨性、科学性、客观性等.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需告诫学生重视实验数据,利用数据验证实验猜想,推理物理公式,不可以随意篡改数据,要保证物理数据与结论的统一性.若是实验数据与结果存在分歧,教师需引导学生找出存在的问题,重新实验,一直到发现错题的原因为止.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会运用到许多仪器,每个设备的操作方法都是有所区别的.教师可以借助此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深化学习印象的基础上,培养其物理实验素材.在正式实验前,教师需要按照需求操作.如:部分设备需要安装底座方可使用,有的则要垂直放置,学生需要牢记此内容.以电学实验为例,除了要保证电路连接的准确性之外,还要考虑到观察操作的便捷性,常见的做法是调整测量仪表及其他设备的高度、数据等.
在使用物理实验设备过程中,必须要按照操作流程实验,一旦出现违规行为必须立即停止,保证实验操作的安全性与合理性.比较常见的坏习惯是:实验室废液直接倒入下水池,而不是处理回收;实验完成后不顾台面的整洁;使用天平完毕后,不关闭天平门等.以检查电路为例,首要工作是连接上电源的另一个接线柱,随后调整开关,将观察仪表调整到垂直状态.再如:在操作电学实验过程中,第一步需要先切断电源,逐一拆除接线柱.通过整理实验设备,不仅能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还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综上所述,物理作为一门对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密切融合实验,教师应不断创新实验学习的方法,科学指导,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