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徐 菲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旅游产品的需求也越加多样化,不仅仅只满足于追求风景美食、文物古迹这些旅游产品,更多的是想体验一种具有差异性、独特性的旅游产品,民族旅游业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从“农家乐”到“藏区民宿”,从乡村旅游到民族旅游,都是旅游产品从观光层次向较高的休闲、度假体验层次的转变。
藏区宗教文化浓厚神秘且自然景观壮丽奇特,凭借着独特的宗教风情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形成一股藏区旅游热潮,旅游业也由此成为藏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藏区民宿”发展机遇是在21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中抓住的。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的搞、加快的搞”,在这一思想指引下,西部旅游业开始大力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对于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也日益重视,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是主要目标。经过探索发现,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下,只有依靠第三产业发展才是最可行之策。毛里求斯、马尔代夫、澳大利亚等国土著居民居住区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民族旅游是一条投入少、回收较快、返贫率低、成效率高的扶贫之路。各民族地区亦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纷纷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来培育和扶持发展,民族旅游业发展取得显著进步。
随着藏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已经实现“中国特色、藏区特点的发展路子”的战略支柱产业之一。 “一带一路”经济政策提出后,藏区作为我国直接对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经济走廊的重要门户,这是藏区发展旅游业的机遇和优势。
少数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多处在依山傍水、景观资源较好的地区,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像蒙古族的草原风情,维吾尔族的盆地戈壁滩,傣族的热带风光等,都独具特色。
青藏高原为我国藏族的主要居住生活区,北有昆仑山,南有喜马拉雅山,西部为喀喇昆仑山,东部是横断山,在这样一个群山环绕的地区,大自然造就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物种。又因为其地势高,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人为破坏性较小使得自然原始特征面貌得以保留,并有“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之称。是与东部沿海地区截然不同的景观,因此每年都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民族,指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就有五十六种语言和五十六种文化色彩,可想而知,少数民族可用以开发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受民族文化影响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与汉民族的生活方式的差异性能引起人们的探索欲望。
藏族隶属于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创作上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特点。以“藏区民宿”为中心所设计开发的旅游产品就要着重突出藏族文化,民族风格。
中国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伴随着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少数民族与中国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依托,相互融合,都是构成中国历史完整性的重要一部分。
从古至今,各朝各代的中央政府处理与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政策都有所不同。西汉昭君出塞,采取和亲政策;东汉末年诸葛亮提出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政策;与少数民族关系最好的时代要数唐朝,四夷臣服,万国来朝,文成公主入藏就是在唐朝最为强盛时期——贞观年间发生。文成公主不仅仅给藏区带来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更是传播了中原文化,加强了两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团结,在藏区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对“藏区民宿”成功发展的探究,指明了民族旅游发展道路的方向。以历史为积淀、文化为依托、民俗为风格、产品为表现,这是民族旅游的一个极大优势,对于游客来说,更具有强烈吸引力。
“藏区民宿”其实是对民族村寨的进一步开发,借鉴农家乐的发展模式,形成新的旅游产品。民族村寨的开发价值体现在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村寨保持着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传统特色,显示出与现代社会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动力。
像西藏昌都市、西藏林芝市、四川省甘孜州等地区居民都是在当地政府带领下将自己家的藏房变成“藏寨”实现脱贫致富。在自家院子里建房,专门为游客提供藏族家庭参观、藏式表演、藏式餐饮服务与体验等类似于农家乐的旅游项目。并且围绕“藏区民宿”又建立“体验式家庭旅馆”, 这让游客既能观赏到藏区自然风景,又能感受藏族生活方式;既能充分领略旅游产品的内在价值,又能体验民族风情;既能实现文化传承又能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营销协会将品牌定义为一个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品牌的价值性、排他性及扩张性能够有效的帮助产品占据市场份额。
旅游产品很难打造出具体的品牌,形成品牌影响力,更多的是在宣传过程中附加的“标签”,或者以某个知名景区、特产、人物为突出特点加以宣传。比如以绍兴为例,可以说“黄酒之乡”“江南水乡”“鲁迅故乡”等,但是产黄酒的不一定只有绍兴,江南水乡是江浙一带任何一个城市都能称得上的,“鲁迅”中国人基本上都熟悉,可是在国外的辨识度就没有那么高了。而北京、上海、成都在品牌打造这方面就做得更好,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这就是它的品牌;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魔都”,可以说是国家经济中心,这也是它的品牌;成都,它的品牌象征就是大熊猫,在很多外国人眼中,熊猫就是来自于四川成都。并且,成都也成功的打造好这一品牌特征,在最新的宣传片中也是以两只熊猫为代表来展示成都人文风情的。
如何为民族旅游产品打造品牌是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关系到民族旅游业能否实现持续长久的发展,而非短暂的旅游热潮。少数民族物质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就是最能作为一种品牌代表,因为独特,所以无法复制模仿,这就能进行差异化竞争。那么,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打造少数民族品牌产业链,无论是无形的还是有形的,只有拥有了产品,组织才能生存发展下去,只有核心产品,才能永远具有竞争力。就像奢侈品牌LOUIS VUITTON,核心产品就是箱包,接着发展品牌产业链,不断创新,长盛不衰。例如开发自然风貌产品体系、宗教文化产品体系、开发民俗文化产品体系,等等。
在当今时代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文化为主流的旅游越来越成为一个热点。可以说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支撑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长远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因沈从文《边城》而出名的凤凰古镇;因孔子而闻名的山东曲阜等。这些静态的景观因为被具有文化内涵而有了新的生命力。
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这些都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
“藏区民宿”就是通过对各地景观内涵的发掘,用特定的文化线索将相关点连接起来,无限放大,然后经过必要的营销包装后整体推出,展示歌舞表演、民风民俗,甚至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物品,一个小动作都因为民族文化而具有看点和特殊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在山清水秀、生态环境破坏小的地方。一旦进行旅游开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避免和估量的,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不能“先开发,再保护”,应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确保资源永续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对少数民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又因为所处位置比较偏僻,在基础设施上自然就有所落后,所能承载的游客数量也因此限制,是不利于长期发展的。在开发民族村寨过程中除了需要保留其自然、原始风格外,更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游客虽然是来体验真实自然的民族生活的,但归根结底是以旅游享受为主,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利于旅游业发展,更多的是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
在大多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基本上是靠当地政府带动,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缺乏,对于当地旅游管理缺乏统筹规划,资源开发处于“小、散、乱”状态,缺乏规模化。因此就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做好就业培训和岗位培训工作。也可以完善旅游人才培养政策;深化民族地区教育改革,提高少数民族群体教育水平;加强对旅游管理人才的福利待遇,吸引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政府之所以帮助少数民族进行开发,目的就在于能使他们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繁荣。但在进行开发过程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旅游业得到发展,但真正获益的不是当地居民。由于现有的少数民族旅游开发一般是由地方政府实施管理、经营者实施开发的模式,这就导致了经营者能从门票、设施中获利,而当地民众只能从劳动报酬或附加值产品获利,而且还承担开发对当地生态造成的破坏。
保障民族旅游业收益相对公平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产权的法律体系,明确少数民族群体对当地文化产权的拥有权。同时,政府也应加强监管,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
在人们生活水平还未达到小康水平以前,国家经济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更别提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认识和保护,也就使得在随着社会日益进步的同时,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后继无人,民族村寨传统教育出现断层。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依靠的就是其文化的独特性,我们需要重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鼓励传统民族手工艺人进行技术传承,再创文化资源。
总而言之,从世界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民族旅游发展是具有极大前景的,通过对各少数民族的具体研究分析,借鉴国内外成功发展案例,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开辟一条新道路。同时开发者应主动跳出固定模式的桎梏,进行创新发展,解决民族旅游现有的发展问题,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这样民族旅游业才能四季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