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捐助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2018-04-01 18:10刘翊娟赵玉玮杨欢欢贺思晗巫志民
市场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救助慈善问卷

刘翊娟 赵玉玮 杨欢欢 贺思晗 巫志民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民工潮”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诸多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家庭结构实质上的缺位、不能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关爱,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生活上、心理上易产生困难和困惑,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重视。其中,很多爱心人士、慈善机构采取多种方式帮助留守儿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帮助没有实现预期效能,一些方式不仅没有解决留守儿童的现实困难,还对其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提起帮助留守儿童,人们最先想到的是给予足够多的物质关怀,而忽略两极化的物质配置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的心理落差。为此,本文从社会捐助的心理影响角度出发,用社会公平和正义、社会工作和社会援助等理论作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电话采访法、文献法,对江西南昌地区的留守儿童现状和社会救助现状进行研究,从救助的必要性、救助的效率、救助的理念以及救助方式等层面进行深度剖析,探索社会救助热潮对留守儿童心理造成的影响。

一、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我们以南昌市八一嘉实希望小学为样本调查留守儿童受捐助情况,同时联系其他学校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在对嘉实希望小学在校师生500余人以及学生家长10余人问卷调查和口头访谈后,又向该校岳校长了解相关情况。本次调查采取发放问卷形式,分别针对学生群体、教师群体设计不同的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87份,其中教师问卷28份,学生问卷259份(存在调查人员对调查对象进行访谈得出的问卷),调查范围覆盖了一至六年级学生。

结合问卷整理及对村民的走访,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留守儿童对自己的生活条件较为满意,同学相处较为融洽,由于并未出现很明显的物质条件分化,孩子之间的攀比心理并不重。绝大多数儿童思念在外工作的父母,一部分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太愿意和我们交流。调查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性格趋于两极化,既存在异常活泼好动、举止外向的同学,也存在非常内敛、不愿与他人交流的同学(占比近两成)。通过调查,结合相关研究,我们认为我国目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捐助存在以下问题:

1.社会捐助行为缺乏正确观念的指导

现有社会捐助者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依然主要聚焦于物质方面尤其是学习方面的援助。随着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物质方面的匮乏已经得到了基本解决。然而,由于捐助者不切实际、盲目的捐助方式,捐助行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真正需求发掘不足,留守儿童的心理意识层面的问题愈发突显出来。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学校教育工作的复杂性等因素都会导致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孤僻、内心封闭、价值扭曲等问题。

2.社会捐助活动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

目前,广泛的社会捐助组织与个人过于分散,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导致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捐助工作效率不高,出现诸多问题。比如,尽管社会组织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形式多样,但往往流于表面,难以形成合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比如,从中央到地方均未建立统一的规范未成年人保障职能的部门,会导致捐助工作责任主体不明确,重复消耗救助资源,捐助工作缺乏实效性等情况出现,严重影响社会捐助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缺少能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

据调查,缺失家庭教育的农村留守儿童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境,现有的学校教育并不能保证他们的心理问题、情绪变化能被及时地发现,妥善地处理。从事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人员、教师大多也有其本职工作,参与帮助留守儿童更多的是出于监管的职责,他们并不是专业社工出身,这就造成了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工作的专业性大打折扣。

4.社会救助体制存在缺陷

首先,我国现行的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是一种事后救助,往往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导致悲剧的发生。其次,我国政府几乎包揽社会救助实施全过程,忽略了家庭、学校、社区的多元化力量的协同作用。最后,我国还没有一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出现了政策实施不平衡、落实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

5.慈善理念偏失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我国公民慈善公益理念有所偏差,这导致我国公民慈善活动参与度较低,慈善捐助积极性不高。我国公民的慈善公益理念尚未普遍形成,慈善意识相对薄弱,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慈善应当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并且,慈善捐赠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对于留守儿童的社会捐助热潮不应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忽视或缺乏实际有效的心理、精神层面的服务,公民可以多多参加相关的公益志愿活动,奉献爱心。

二、捐助对农村留守儿童应注意的策略

为解决社会捐助热潮对留守儿童造成的心理冲击问题,我们要从根源上减少捐助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不当心理影响。针对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投入不均导致城乡教育资源投入差距大的现状,我国留守儿童主要所在地政府应当制定一系列政策帮助农民工解决生活保障以及子女的教育费用等。此外,捐助方面应注意:

1.树立正确的社会捐助价值观

正确的社会捐助价值观要求捐助者们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体会留守儿童的心理,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具体而言,通过日常沟通交流,了解孩子们的内心想法,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平等对待,同时保证他们正常的成长生活。调研中我们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单独的个体,具有一定的差异,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的不同等都会造成孩子心理状态的不同,继而他们对于捐助的需求是不同的,我们可以尽可能地保证渴望精神食粮的孩子不会仅仅只收到衣物捐助,尽可能使每一次捐助行为效益最大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社会捐助过程中我们要以积极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捐助的基础是保障他们基本的生活水平,但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自主责任意识,培养、发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最终得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2.构建系统的社会捐助网

捐助者可借助政府、村委会、共青团、学校等力量,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捐助制度,全面利用农村社区各种人力、物力,帮助建构留守儿童社会捐助网。并且,根据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具有不同功能的帮扶小组,比如心理治疗、生活技能、学习小组等等。必要的情况下可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帮助留守儿童直面自身面临或存在的问题,协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精准捐助,努力避免大规模集体捐助可能出现的各种差异问题,避免伤害的发生,提高帮扶效率。持续性关注获捐助孩子后续成长、发展,避免出现“一次性捐助”对留守儿童产生的落差伤害。

3.培养专业社会帮扶队伍

为保证给留守儿童提供专业、稳定的服务,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强社会捐助志愿者的培养。比如,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肯定社会捐助工作。

三、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时代的特殊产物,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诸多困难。然而,由于留守儿童群体庞大、分布广泛,国家和社会对其的社会救助仍然存在方方面面的不足,需要我们尽快采取措施,从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的现状。通过对南昌地区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的深入了解,我们认为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对其的社会救助不同于其他救助、慈善活动,仅从物质上救助而忽略受助者的感受易对留守儿童造成二次伤害。我们应强化“以人为本,注重差异,强调主体性”的科学社会救助理念,将社会工作和社会救助融合起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通过人员培训、人才培养,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的专业化水平;面对私人性质的社会救助则尽力使其“润物细无声”,而不是大张旗鼓搞救助,在提供物质帮扶的同时关注孩子们的心情波动状态,尽量避免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

同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困境,需要与构建和谐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户籍制度改革等结合起来,学界应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参考去影响政府的制度安排。

猜你喜欢
救助慈善问卷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水下救助抢险
问卷网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问卷大调查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