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探源

2018-04-01 18:10李年俊
市场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理论

◇ 李年俊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和国家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自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入,并作为“十三五”规划的主线指导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因此,在新时代厘清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探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逻辑,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方供给思想并非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肇启

纵览经济学史,供给侧理论在西方经济思想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先后出现过多种供给经济思想,其在西方各国的不同发展阶段发挥过相应的作用,为欧美等国渡过经济危机、振兴产业经济做过贡献,但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建立在西方供给侧理论与实践之上,不能把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看作西方供给侧理论在中国的实践或翻版。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关于“萨伊定律”。“萨伊定律”是西方供给侧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法国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萨伊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来的,对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叶的欧美经济学有重要影响。从思想内涵看,该定律主要探讨了“供给创造需求”。[1]这一思想是萨伊在法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经济危机严重、东西贫富差距突出、新技术涌入迅速特定历史背景和实践需要下提出的供给理论,对当时的法国走出经济危机产生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一理论与目前我国大规模的产能过剩、库存严重、无效低端供给过多的现实明显相悖。

(二)关于“供给经济学”。供给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裘得·万尼斯基、罗伯特·蒙代尔、亚瑟·拉弗尔、保罗·克雷·罗伯茨、乔治·吉尔德等,其政策主张包括: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供给侧;增加供给的途径是经济激励和投资;增加激励的主要手段是减税;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同时,他们批评凯恩斯经济学“只强调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却忽视了相对价格、经济主体行为和总供给的影响,而决定经济增长的恰恰是供给方面的因素”[2]。这些政策主张都是基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经济“严重滞胀”产生的。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且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并没有出现“严重滞胀”和“系统性危机”,其增速放缓是经济运行内部的体制机制、增长模式、结构性、创新性的问题所导致的,这显然难以用供给经济学的思想进行阐释并指导中国经济改革实践。

(三)关于“撒切尔经济学、里根经济学”。撒切尔经济学(英国)和里根经济学(美国)是供给经济学思想在英国和美国的实践,体现在1980年代各自执政的一系列经济政策中,其背景是当时英美经济滞胀。他们的思想精髓在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管住“看得见的手”(政府),另一方面放开“看不见的手”(市场),其政策主张包括:国企私有化、市场自由化、大幅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这些主张虽然曾经在英美取得不错的效果,但不符合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也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制,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的时代要求相背离。因此,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西方经济治理方案自然难以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复杂问题。

(四)关于“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位于华盛顿的三大组织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国财政部),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出的十项宏观经济政策,其背景是1989年拉美国家陷入债务危机急需实施内部经济改革,而美国精英正是通过这十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以贷款和投资的形式控制、绑架和威胁拉美和中东国家。显然,“华盛顿共识”是让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的最初级版本[4],核心要旨就是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及政府角色最小化[5],强调让“无形之手”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6]。这些主张既不符合我国国体政体,也不符合经济新常态基本特征,自然不能成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支撑和政策选择及发展模式借鉴,在改革过程中还要警惕它的理论误导和思想腐蚀,保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不动摇、不偏离。

二、“辩证逻辑”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基本逻辑

考察我国经济改革实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自觉运用辩证逻辑,使改革稳步推进、游刃有余。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回顾40年改革开放历程,我国的改革本身就是不断增加有效供给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需求,也是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素供给、制度结构、生产结构等已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迫切需要创新制度供给,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维度下应运而生,旨在破解供给制约问题。

(二)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与完善生产关系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社会生产中,始终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围绕“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7]开展的一场革命性变革,着力优化各种生产力要素配置和创新制度供给,促进新常态下生产力健康持续发展。

(三)坚持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体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的有机统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立足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四)坚持政府与市场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立了基本方向和原则。当前,我国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就是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政府和市场发挥各自作用,并不是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作用,退回到“计划经济”或“政府包揽”的历史老路。

(五)坚持整体与局部有机统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并非局限于社会生产环节和产品供给环节,其本质属性是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全局性。当然,在改革的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环节,又分解为不同的具体任务、措施及要求,这些任务又构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任务,充分体现了整体与局部有机统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根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济理论集成创新,其理论根源必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特色。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否则就会偏离方向。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充分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准确把握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所做出的重大探索,即从供给端发力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生产管理方式,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构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引下,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抑制低效投资,实现有效供给和高质量供给。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会改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但改革是一场硬仗,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不是对原有体制机制的“小修小补”,难免有“阵痛”。在社会主义方向下,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完善供给体系和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明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8]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自觉落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和根本要求,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根本目的。

(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近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我国坚持和贯彻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不断优化外资环境和外资结构,扩大外资利用规模,保护外资合法权益,使外资更好更多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