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伟大历史任务

2018-04-01 18:10赵德友
市场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两岸关系

◇赵德友 宗 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探寻民族复兴强盛道路的过程中饱经苦难沧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由于历史原因,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实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伟大创举,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完成祖国和平统一伟大历史任务,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一、近代中国历经沧桑饱含屈辱

中国近代史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19世纪中期以来,英、法、日、俄等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一)鸦片战争以来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1840年,英国为更“合法”地在中国贩卖鸦片,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被迫签订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并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处通商口岸。1844年美国、法国取得与英国同样的特权。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也趁机入侵,通过与清政府先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窃取东北库页岛,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等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此后,中国又先后被割占九龙、伊犁西部大部分地区、澳门等地区。与此同时,在沙俄以及大英帝国的幕后支持下,阿古柏1865年至1877年率军入侵中国新疆,1878-1881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和被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俄德法三国干涉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除此之外,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还被迫增开通商口岸,允许列强自由出入中国,划定使馆区、获取租界并扩大领事裁判权等,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领土和主权收复与分离

随着国民革命时期反帝运动不断趋于高涨,西方列强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放弃固守条约特权的立场。南京国民政府利用这一有利形势积极开展改订新约的“修约外交”。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要求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在英、法、美、日的把持下,这次会议拒绝了中国的要求,还规定将德国在青岛及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1922年2月,经过外交谈判中日两国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例》及《附约》,青岛终于回归。1928年7月,中美两国代表经秘密谈判之后,宣布废除中美间的片面协定关税制度,其他国家也陆续承认中国关税自主。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在短短的4个多月里侵占了东北三省。抗战期间,中国加入同盟国对日、意、德法西斯三国宣战,并宣布废止与三国的一切条约,同时还促使美英等国放弃治外法权。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窃取于中国之领土,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在《波茨坦公告》第八条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主权和领土完整进一步得到恢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外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外债;外国军队退出中国领土领空领水;不承认外国使领馆的地位。以后,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睦邻友好外交方针的指引下,经过不懈努力,逐步、稳妥地解决了与大多数邻国间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同时,我国不断通过外交谈判,领土完整不断得到恢复。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2004年从俄罗斯收回半个黑瞎子岛,2011年从塔吉克斯坦收回帕米尔地区。但是目前仍有一些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需要解决,1950年印度占领藏南达旺,1972年美国将钓鱼岛移交给日本,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先后蚕食我国南沙许多岛礁。最重要的是台湾还没有实现统一,从战略层面审视,中国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统一和安全尚未完全实现。

二、完成祖国统一的伟大意义

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是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的前提,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神圣历史使命,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祖国统一,符合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一)完成祖国统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前提

近代以来,中国遭到外国列强入侵,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中华民族的尊严受到严重伤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十四年浴血奋战,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之后经历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民族尊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香港、澳门先后回到了祖国怀抱,这无疑进一步增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尊严,洗刷了近代以来所经受的耻辱,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推进了一大步。只有祖国完全统一,百年民族耻辱被彻底洗刷,民族的神圣感情才能再次升华,民族自尊心才能进一步高涨,有了民族尊严,中华民族才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完成祖国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历数千年大风大浪和兴衰变化的考验,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这里固然有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人民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和生生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国广阔疆域内的众多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并铸就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海内外中华儿女更加期盼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因此,完成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符合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三)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复兴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统则强、分必乱,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一条历史规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历史新纪元。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我们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从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始终把完成祖国统一作为自己的神圣历史任务之一,并且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目标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了最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四)完成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完成祖国统一与实现民族复兴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需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决遏制和反对“台独”,维护台海形势和平稳定,实现祖国统一。另一方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本身就是在为完成国家统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有力推进祖国统一,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途径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起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我们党根据世界形势变化,做出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科学判断。围绕这一时代背景,我们党将民族愿望和国家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根据香港、澳门、台湾的现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在香港和澳门获得成功实践,成为完成祖国统一的最佳途径。

(一)提出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国际形势与历史条件变化较为深刻,处在“制度危机”状态中的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拉美一些国家根据本国体制做出了一些改革,使得国家“制度危机”得以缓解,内部社会阶级矛盾得以缓和,“和平与发展”不仅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更是不可阻挡的世界历史趋势。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应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的时代背景,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1982年9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准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二)基本概念和内涵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中国政府为完成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按照邓小平的论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具体来看,“一国两制”最基本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一个国家。这是“一国两制”的根本,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政治前提和基本保证。“一国”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港、澳、台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两制并存。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途径,也是统一后中国国家体制的重要特色。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即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则维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和平共处。

第三,高度自治。统一后的港、澳、台将依法设立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国防事务外,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财政独立;现行的法律基本不变;私人财产受法律保护;自行确定地区内的货币、金融、关税等政策;可使用区旗和区徽;官方正式语言除中文外可包括其他语言。统一后的台湾,还可拥有军队,党政军系统皆由台湾自己管,并可派人到中央政府任职。

(三)理论依据

邓小平多次指出“一国两制”是依据世界现实、历史状况和中国实际提出来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一国两制”不管是作为一种政权形式,还是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原则,都属于政治、法律制度范畴的内容,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而其他经济形式,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合营经济等,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并得到发展。这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制度等也不是单一的,而应当是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当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还是最基本的。

(四)不断丰富和完善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确立后,随着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变化,相关政策和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1987年底,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交往不断增多。1992年,两岸分别授权民间团体大陆海协会、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一国两制”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工作,在坚持对台方针政策连续性和一贯性的基础上,根据两岸关系发展新形势、新特点,提出了“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强调,“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是能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的制度安排。

四、“一国两制”实践经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习近平同志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深刻阐释“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和深刻启示,即“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香港实践

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在“一国两制”下实现“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香港同胞真正当家做主,自行管理特区自治范围内各种事务,香港居民也享有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回归以来,香港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8年香港回归之初,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金融管理局合作,联手打击索罗斯的投机活动,有力稳定了香港金融形势。香港自2004年成为第一个开展人民币业务的离岸市场后,迄今已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和最多的离岸人民币投资产品种类。在中央政府的政策安排下,不断促使香港保持着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这三大国际中心地位,继续成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香港在世界银行“全球治理指标(WGI)”研究项目中法治指标评分从1998年的80.4分提高到2015年的94.7分,香港也为亚太区排名第一的国际仲裁中心。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2017年发布《2017年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连续第二年被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2017年6月13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香港已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新成员,成为亚投行首个吸收的非主权意义的经济体。

(二)澳门实践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澳门回归以来,中央政府对澳门的发展和进步十分关心,从国家整体战略的高度,为澳门发展提供新机遇、拓展新空间出台了许多政策。澳门特区政府抓住机遇,用好政策,为澳门发展带来了实惠。2004年正式实施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后,内地和澳门之间建立了自由贸易关系。在货物贸易方面,内地对符合CEPA原产地标准的澳门产品全部实施零关税;在服务贸易方面,对澳门出台优惠措施累计近400项。中央政府还采取具体多项措施,促进澳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回归以来,“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在澳门社会广泛深入人心,并得到切实贯彻落实。在经济方面,致力改变过度依赖博彩业的结构,推动经济形态多样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1999年回归初期的502.7亿澳门元增加到2017年4042亿澳门元,增长8倍多,跻身世界富裕城市前列;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民生进一步改善,2017年末澳门失业率低于2%,贫富差距不断缩小;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三)实践经验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这正是香港、澳门繁荣发展的根本原因。香港、澳门自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这些成功经验总结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这形象地说明了没有“一国”就没有“两制”的道理,深刻地揭示出“一国”与“两制”是本与末、源与流的辩证关系。因此,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香港和澳门高度自治权、背靠祖国坚强后盾和提高香港和澳门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从法律上讲,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基本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因此,宪法的地位在基本法之上,既要讲基本法,更要讲宪法。但过去一段时间,有些人只讲基本法不讲宪法,甚至连人大释法都视为“越权”,这是故意曲解香港和澳门法制。

第三,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香港和澳门的立身之本,也是解决各种问题的金钥匙。“一国两制”的初心,就是维护香港和澳门的繁荣稳定,如果社会深陷政争,拖累发展,不但民生发展受害,“一国两制”也会受到冲击。

第四,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国两制”包含了中华文化中“和”的理念,体现出一个重要精神就是求大同、存小异。理论上讲,“一国两制”及基本法成功整合了“一国”与“两制”,使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和澳门成功融入社会主义制度之中,成功融入祖国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局中。

五、完成祖国统一伟大历史任务的路径思考

2018年7月,习近平在会见国民党前主席连战时指出,在当前形势下要“坚定不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坚定不移扩大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坚定不移团结两岸同胞共同致力民族复兴”。这四个“坚定不移”深刻全面地阐述了今后一段时期大陆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注入了强劲动力,为祖国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光明前景。

(一)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从全局谋划对台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建设不断前进,解决台湾问题的空间和策略都在逐步增加,从历史发展规律和实践经验上说,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取决于国家的发展。随着“新三步走”战略的不断实施,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提升,战略优势将不断扩大,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格局将更加巩固。随着大陆持续发展进步,将不断扩大对台湾的战略优势,不断增强对两岸关系的牵引力和主导权。因此,要坚持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角度来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对台工作,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中“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二)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党和国家历来所坚持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因此,习近平还特别指出,“‘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是能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的安排”。“三个充分”充分考虑和尊重台湾发展的现实基础,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在新时代下的进一步的发展。我们要按照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要求,从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着眼,加强两岸沟通交流,加强两岸民间来往,切实增进两岸之间互相理解和互相支持,促进两岸和平统一。

(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维护和平发展政治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根本原则和关系,事关中华民族复兴的核心利益,是确保两岸和平发展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将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喻为“两岸关系之锚”“定海神针”。二十一世纪以来,两岸关系发展历程表明,只要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会快速发展,两岸同胞就能获得更多机遇;一旦脱离“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两岸民众切身利益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较大的局势动荡。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九二共识”,让国际社会和台湾同胞真正认识和理解“九二共识”的现实意义和作用,维护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四)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顺应历史潮流作出的共同选择”“我们将毫不动摇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2008年,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国共两党通力合作,两岸关系迎来了和平发展新篇章。国民党执政的8年间,两岸关系取得了很多突破,两岸民众获得了实惠。2016年民进党重新执政,“台独”势力蠢蠢欲动,两岸关系出现逆转,台湾发展遇到困难,民众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执政者民意支持率迅速下滑,重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呼声日趋高涨。事实证明,只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才能造福两岸同胞,我们将不负两岸同胞的共同期待,排除干扰,砥砺奋进,坚定不移地沿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

(五)坚持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动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陆和台湾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各领域交流不断增多,两岸利益交融不断深入,人员往来更加密切。两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没有理由不携手发展、共创美好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这进一步为台湾发展和台湾民众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推动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指明了前进方向。

(六)坚持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持之以恒做好台湾人民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台湾同胞因自己的历史遭遇和社会环境,有着自己特定的心态,包括特殊的历史悲情心结,有着强烈的当家作主‘出头天’的意识,珍视台湾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希望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我们完全理解台湾同胞的心情”。“两岸一家亲”理念提出,充分体现了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丰富发展了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基本思路,明确了对台工作的重心。台湾从祖国分离以来,经历了骨肉分离,心灵创伤,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亲情和时间,只要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必能凝聚两岸亲情,携手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

(七)坚持反对和遏制“台独”,积极防范化解台海重大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郑重宣示:“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2016年民进党执政以来,拒不放弃“台独”立场,纵容、支持“去中国化”,走“渐进台独”路线,不断限制两岸交流合作。岛内各种“急独”势力动作频繁,竭力鼓噪推动所谓“正名”“制宪”。一些国外势力趁机大打“台湾牌”,利用“台独”势力做文章,企图阻挠大陆发展。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保持高度警觉,积极防范、有效应对台海重大风险,决不容忍“法理台独”分裂行径,决不坐视“渐进台独”侵蚀和平统一的基础,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在台海兴风作浪,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猜你喜欢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两岸关系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尹楚平:和平统一是“中国梦·侨胞梦”的根基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习主席:确保“一国两制”在港实践不走样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俞正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
一九五八年炮击金门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