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思考
——以甘肃省灵台县为例

2018-04-01 19:18杨永春
生产力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灵台县农技冬小麦

杨永春

(甘肃省灵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灵台 744400)

一、基本情况

甘肃省灵台县位于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县辖13个乡镇184个行政村,5.12万农户,总人口2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7万人,耕地面积5.25万 hm2,其中山地3.54万 hm2,川地0.25万 hm2,塬地1.46万 hm2。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6.6万 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4.4万 hm2,经济作物面积2.2万 hm2。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的指示精神,制定印发了《灵台县关于深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紧紧抓住粮食供给侧改革这条主线,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不断调整品种结构,扩大优质粮食比重,集成配套实用技术,充分利用县域优越的农业资源,挖掘增产潜力,促进粮食生产的转型升级,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增加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12—2016年,粮食平均单产连续位居全省前列。2017年,全县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9.28万 t,平均292.1 kg/667 m2,人均产粮827.5 kg,向社会提供优质商品粮 9.1 万 t。

二、成效和做法

(一)创新服务方式,延伸粮食生产服务领域

1.应用互联网服务粮食生产,解决了种粮“就医”难题。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生产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粮食生产的需要,抢搭“互联网+农业”快车[1],以网络媒体形式服务粮食生产是灵台县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措施之一,县上积极创办“灵台农牧”、“灵台农技”微信公众号,开通了中国农技推广云平台,平台设有农业气象、病虫预报、新品种、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答疑、农技动态等栏目,举办“灵台农牧”、“灵台农技”微信手机应用培训班6期,平台推出以后,日点击量达40次以上,年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100多件,其中粮食问题50多件,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都逐项认真进行了解答,既解决了农民急需的技术问题,又宣传了惠农政策。同时还向农户培训安装了中国农技推广APP和农技一点通APP,共推广“中国农技推广APP”用户322户,“农技一点通APP”用户450户,农户通过手机提问、学习农技知识、推销小杂粮等,方便了群众,实现了粮食提质增效。

2.加强粮食灾害预警预防体系建设,解决了粮田管理难题。在全县13个乡镇建立了植保病虫监测站点,坚持定期调查监测,发布重要农作物病虫害和气象信息。以现代农业装备引导农民开展统防统治[2],县上筹资购买了3台喷药无人机,1台宽幅喷药机,组建“五有”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22个,充分发挥专业机防组织优势,利用2台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建立了定期飞防制度,在粮食病虫害大发生时组织打点保面。采取村集体组织或专业合作社出劳力,农技部门无偿提供器械、投资、农药,开展统防统治。在灵台县组织召开全市统防统治现场会2次,在现场会上展示了无人机和宽幅喷药机喷药,通过示范引导,2016年和2017年全县统防统治面积分别达到1.97 hm2和2 hm2,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5%,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损失率降低至3%以下,挽回粮经损失3200万元。有效提高了植保工作效率。

3.以向社会购买服务方式,解决了常规种子购买难题。近年来,为了解决冬小麦种子多乱杂的瓶颈问题,灵台县依托国家级冬小麦高产创建项目组织实施了冬小麦良种繁育、冬小麦生产提质增效“两个工程”。2015年,在全县冬小麦整体受灾发芽全面绝种的情况下,变“危机”为机遇,及时确定品种布局,在外地搜集引进优势品种,落实繁育面积66.7 hm2。2016年夏收组织技术力量专门对66.7 hm2良种进行统一去杂、收割、晾晒,统一收购、精选、分装、标袋后,2016年秋播时向全县遴选出的700户科技示范户投放小麦良种种子,帮助示范户每户种植0.13~0.27 hm2的良种示范田,全县示范户良种面积达到了133.3 hm2,同时在全县各乡镇确定了集中连片的3个66.7 hm2以上、7个33.3 hm2以上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投放小麦原种,建办小麦良种基地533.3 hm2,2016年良种繁育总面积达到了0.07万 hm2,由于良种繁育面积大,县农牧局再无力组织技术人员回收精选,2017年夏收前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3],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由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进行统一去杂、收割、晾晒,统一收购、精选、分装、标袋,向群众供应,在县农技中心技术人员全力配合下,合作社当年收购加工种子3000 t,2017年秋播全部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供应群众,种植良种0.67万 hm2。依此模式,2018年秋播全县小麦可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全县可增产小麦7500 t,增收1500万元以上。

4.积极推行粮食灾害保险,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针对暴雨冰雹、粮食重大病虫害等灾害,采取发动群众投一部分,争取省级粮食灾害补助资金补一部分的办法,积极衔接人保财险和中华保险办理了农业灾害保险,2017年办理粮食灾害保险 0.93万 hm2,其中冬小麦 0.27万 hm2,玉米 0.66万 hm2,对全县受灾较重的9个乡镇及时协调落实了灾情勘察和粮食保险理赔工作,切实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全县粮食生产安全。

5.坚持开展良种引进试验示范,解决了小麦的“断代”问题。近年来,灵台县把小麦种子筛选推广作为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来抓,在什字、西屯、独店等粮食生产重点乡镇建办了7个农业科技示范场300 hm2,县农技中心坚持每年从省市科研院所、周边县区及全国知名良繁机构引进兰天、陇鉴、西农、中麦等冬小麦优良新品种10多个系列90多个品种,按照山、川、塬不同地域类型开展品种比较、播量播期等试验研究120多点次,为我县冬小麦生产筛选出了中麦175、长航1号、兰天32、西平1号等8个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寒耐旱的丰产优质品种。在多年精心选育、科学鉴定的基础上,先后培育了灵台3号、灵台4号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方优势品种,灵选5号、灵选6号2个选育品种正在进行区试审定。在全县7个科技示范场内进一步扩大选种圃,加大品系试验和比较试验力度,为全县冬小麦良种更新换代精选和存贮资源,保持了主推品种的连续性。

(二)挖掘区域比较优势,粮食产业化迈上新台阶

粮食是灵台县的主导产业,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主导产业,灵台县立足县情,着眼大农业,全方位发展粮食生产。

1.优化粮食生产空间结构,积极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灵台县结合县域实际,编制了《灵台县2015—2020年粮食生产规划》,一方面全力保障全县粮食生产发展用地,将全县划分为6个粮食生产功能区:什字塬区优质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南部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马铃薯生产功能区、什字塬区山台地优质小杂粮生产功能区、邵寨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功能区、全县重点适宜制种繁育生产功能区,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4]。另一方面完善了承包经营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推进土地集约经营,通过置换、调整等多种途径,有效增加粮食生产用地面积,逐步使全县粮食生产面积向种植大户集中,向粮食生产规划功能区发展,截止2017年底全县累计流转土地达到0.97万 hm2,占家庭承包地总面积的19.03%。大力创建示范性家庭农场。制定了县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积极发展以高效作物种植为主的家庭农场和种养结合、社农结合的复合型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达到107个,申报省级示范场7个,认定市级示范场10个,县级示范场11个,提高了粮食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综合竞争力。

2.集成推广新技术,粮食生产水平持续提高。一是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使全县95%以上的玉米、马铃薯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年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2万 hm2,实现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适宜区全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二是推广粮食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粮食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32%以上。三是推广机械化耕作技术,全县2017年机耕6万 hm2、机播 3.9万 hm2、机收 2.7万 hm2,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了55.6%[5]。促进了优势功能区和重点产业带的形成,为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开了新局面。

3.推进粮食生产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销对接实现突破。组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积极“走出去”,参加了第十八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2017年甘肃农博会、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借助灵台县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契机[6],积极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模式,利用农村淘宝、京东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村级网络旗舰店110个,建成乡级服务点13处。依托农村电商网店开展了小杂粮和土特产网上销售,同时发挥了陇香食品有限公司、佳源果蔬有限责任公司等6个电子商务主体企业作用,培育开发小米、豇豆、红小豆、黄酒、小米香醋等网销小杂粮及粮食加工产品三类12种,统一标准认证、精深研发包装,形成了适宜网销的地域特色商品。积极推进“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电商”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商营销模式,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有效推动了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发展。2017年全县加工转化粮食 0.83万 t,电子商务线上总交易23.6万单3280万元,其中:网络销售农特产4.02万单310万元,全县农产品网上销售规模和特色农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年内网销小杂粮等特色粮食农产品总量突破800 t。

4.创建自主种子品牌,初步建成陇东冬小麦良种生产大县。县农牧局抽组专家与县内民营企业鑫丰种子公司联合,培育出4个冬小麦新品种。在国有县级种子公司改制之前,灵台县冬小麦良种就远销宁夏固原及周边十几个县市,我们为了进一步提高小麦种植效益,创建自主种子品牌,抽组人员与民营企业鑫丰种子公司联合,历时5年,选育成功灵台3号、灵台4号两个冬小麦新品种,并顺利通过了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全县累计示范推广0.73万 hm2,增产小麦3520 t,增收700万元,向周边提供冬小麦良种1800 t。目前灵台5号、灵台6号已选育成功,正在试验示范阶段。2018年不但全县可实现良种全覆盖,而且可为市场提供5000 t以上良种,实现冬小麦良种生产大县的目标。

5.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建立了全省第一个有机冬小麦生产基地。依托粮食高产示范区创建,严格控制生产投入品使用,不断扩大标准化技术覆盖面和生产面积。2017年灵台县冬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1.47万 hm2,玉米高产高效创建0.28万 hm2,申请认定了“灵台县0.67万 hm2绿色冬小麦(原料)基地”,充分发挥县域特色和区位优势,打“特色牌”、走“生态路”,鼓励专业合作社在邵寨镇黎家河村流转撂荒五年的耕地75.1 hm2,建办起有机冬小麦生产试验示范基地,严格按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要求操作,开展有机小麦生产试点工作。并注册了灵台有机小麦商标,认证有机冬小麦食品2个,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县建成有一定知名度的原生态有机小麦生产基地。

6.突出绿色发展,实现粮食生态循环可持续生产。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积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深入开展了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制定印发了《灵台县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方案》,在粮食重点区域大力推广了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鼓励引导农民群众增施有机肥、扩大配方肥、种植绿肥;集成推广了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应用。2017年全县种植绿肥0.4万 hm2,化肥利用率达到了38.4%,农药利用率达到了37.6%,从源头上有效防控了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推进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秸秆还田,禁止秸秆焚烧,全力落实了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以改进耕作方式、培肥地力、改良土壤为目标,着眼耕地养分平衡和质量修复,提高田间设施水平和耕地基础地力。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了0.2个百分点,有效改善了耕地质量环境,提高了耕地地力等级。有力推动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7]。

三、几点思考

(一)创新服务模式,政府积极投身并服务产业融合是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有效途径

政府只有走出传统的抓粮食生产的模式,在产业融合中为开发特色优势粮食产品提质增效服务,为当地优势粮食产品和粮食品牌的创建服务,为打造粮食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才能发挥优势,提升粮食生产效益。

(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粮食生产的抓手

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在标准化生产、产品深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具备优势,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引导他们掌握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粮食生产新技术,开展全程跟踪服务,让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民,从而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带动效应。

(三)推行“粮田托管”是新时代粮食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单个农户生产水平低,生产效率低,加之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缺乏已成普遍现象,而将“粮田托管”给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8],让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应用现代化农业科技装备,打破一家一户种植的局限性,开展机械化整地、施肥、种植、收割、病虫防治,是新时代粮食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创建粮食品牌是粮食产业化发展壮大的生命力

政府要坚持贯彻“品牌兴粮”战略,会同工商等部门加强对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商标法律宣传和注册辅导,积极鼓励合作社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集体商标等,引导培育具有地域资源优势的特色粮食产品和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以培育和发展优质粮食产品、优质粮食商标、驰名商标为主攻方向,创建优秀粮食品牌,才能为粮食产业化注入生机和活力[9]。

猜你喜欢
灵台县农技冬小麦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甘肃省灵台县第二中学师生优秀书画作品选登
甘肃冬小麦田
灵台县全面提升城乡绿化水平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冬小麦和春小麦
冬小麦——新冬18号
冬小麦—新冬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