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晨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性,自然人通过训练、教育、培养等社会化过程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个体通过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学习互动,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这一过程称为社会化。国外学者普遍认为社会化是将外在文化内化的过程。他们认为“社会化即是学习社会与文化的信仰、价值、规范与社会角色的过程。”[1]社会化是个体对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我国学者对社会化的研究则更为具体,风笑天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从性格与行为特征、生活技能、社会规范、角色认同、社会交往、生活目标、自我意识等方面对个体社会化进行了考察。[2]学者郑杭生则从社会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社会化进行了探讨。随后,有诸多学者对社会化进行了研究。综合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就社会化的内容而言,社会化可以分为传承人类知识与内化社会规范两个部分。
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是个体立足于社会的前提。人类的知识是不断积累更新的,尤其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周期更短。因此,传承人类知识在当今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拥有一定的人类知识是社会成员在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前提。知识的传承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一定的知识技能是个体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谋生手段,人类只有掌握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才能自理生活。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掌握一门或几门职业技能,这样才能自谋生活。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对基本社会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不能较好地掌握社会知识与技能的人,往往不能被社会接纳,只有较好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有较大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目前在技术方面仍处于追赶状态,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面临着急迫的产业升级的需求,而社会大众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是进行产业升级的基础。因此,传承知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社会都有一套自身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体系,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应接受这套行为模式。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个体接受与内化社会价值、社会规范体系的过程。价值体系对个人的行为起着稳定和导向性的作用。社会规范以一定的社会强制力为基础,但是如果社会成员不能将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那么社会规范的实行将是十分困难的或者是不可持续的。这点对于当前我国社会来说尤为重要。市场化改革三十多年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因此,社会教育也主要是围绕经济建设的需要去做,将人文精神、道德性的关怀不断虚化以至边缘化。[3]随着市场观念的推广,崇尚经济,贬抑道德,努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成为一些人的信条。人们不择手段地掠夺财富,与此同时却迷失了自身,陷入了精神的深渊。[4]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着忽视社会规范培养的倾向。现阶段我国已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的新时代,其标准不仅仅是高水平的物质文明,更需要高水平的精神文明。而一些社会成员价值观的扭曲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所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应更加重视内化社会规范的功能。
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化的终身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社会化的终身化主要是指在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条件下,社会成员必须通过不断地通过学习互动等方式将社会知识与规范内化于自身,这一过程已经超出了正规学习的年限,贯穿于个体的一生之中。广播电视大学依托自身特点成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化不再仅仅局限于一定时段的学校教育之内,终身社会化成为社会共识。郑杭生认为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个体通过各种方式,逐渐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其间社会文化内化于个体自身,形成符合社会角色要求的规范。在这一过程中,个人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永无止境。因此,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5]社会化的终身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2.1.1 时代发展的需要
社会成员要想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中有效生存并取得成功,就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只有全面的终身社会化才能够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知识爆炸呼唤新的学习方式,在一个知识爆炸的世界里,只有采用新的学习方式,才能学会驾驭知识爆炸的浪潮。
2.1.2 新技术革命的需要
知识经济的到来,新技术革命的突破,特别是网络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知识的快速更新,无论是个人或是组织要想保持竞争性并获得成功,就需要不断接受教育和培训。因此,进行终身学习成为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的手段。终身学习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根本的教育理念,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终身学习强调始终如一,学习贯穿人的整个一生;认为教育应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不断地学习、坚持终生教育的理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
2.1.3 丰富多彩的个人需求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生产的高度自动化,带给了社会成员大量的闲暇时间,如何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使人们更富有活力和创造力,更能适应快速变化的新时代。因此,提高文化修养,追求智力、能力的发展,成为人们的追求。现代人充分利用闲暇时光,不断地学习、提高,丰富自身,使其过得愉快幸福。
马丁特罗教授认为,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授课方式更加灵活、多变。相比精英教育,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授课方式更多地依赖于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函授方式进行教学。我国的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更加的多样化,终身化学习成为现实。在一定意义上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学的特点恰好契合了终身学习的需要,成为社会化方式的重要补充。
学校是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之一。学校对社会新成员进行系统化的训练,正因为有了学校,社会化才成为一种人类有意识的自觉行为。[6]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学校应引导学员参与到实践中,在活动中自觉养成品德,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社会文明越进化,学校教育就越普及。一定时段内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日新月异且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广播电视大学利用自身优势与普通高校相结合成为其他社会化方式的重要补充。广播电视大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形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开放的学习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高等教育进一步开放,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
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开放教育应为个人的教育选择培训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在现代教育体系之内有着诸如打破空间性、时间性、距离性等自身独特的优势,与其他社会化形式的结合,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成为其他社会化方式的重要补充。广播电视大学面对广泛的社会个体,弥补了普通高校教育的不足。其一,广播电视大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教学与管理的网络系统。发挥广播电视大学面向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网络信息中心的作用,实现实时交互式办学的“直播课堂”和VBI数据广播系统。其二,普通高校等教育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学的教育网络实现普通高校和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教学资源共享。广播电视大学的网络教育系统,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将提高教育教学的先进程度,突破时空限制,为全社会所共享。
近年来,广播电视大学的在校人数年年攀升,社会影响与日俱增,这都是社会对广播电视大学的认可与肯定。
广播电视大学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既有广播电视大学自身的问题,也有客观社会环境的因素。客观认识广播电视大学存在的问题是进一步建设广播电视大学的前提与基础。
对于个人来说,社会规范的内化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广播电视大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应用知识技能而轻社会规范培训的倾向。首先,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改变的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与技术对应的社会规范也在快速变迁。培训社会成员接受与适应新的社会规范,应成为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广播电视大学在这个方面还有待加强。以课程设置来说,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培训占据了绝大部分教学资源。而与社会规范相关的课程,如马克思主义教育等课程设置则处于边缘的地位或者是在实际教学中被忽视。其次,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对道德教育的忽视。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忽视了对社会成员道德规范的建设,出现了道德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的局面,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广播电视大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自身特色,更重视对于学员个人品德的培养。社会成员一旦踏入社会,进行系统学习的机会十分有限。因此,广播电视大学可以运用自身优势对个人的品德进行系统培训。
合理的机制,是任何组织高效运作的前提。广播电视大学经过多年不懈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与普通高校相比,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实力仍有待提升。首先,投入机制不够合理。对于广播电视大学整体来说,往往缺乏系统的整体规划,现有的资源也缺乏更加有效的整合,制约了广播电视大学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其次,基于终身社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探索不够深入。伴随着在社会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广播电视大学并未形成一套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广播电视大学在课程资源建设缺乏规划、水平不高,新媒体研发与应用乏力。这些直接影响网上教学的成效。最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度低。网络教学是广播电视大学的主要授课方式,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现阶段的网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未能形成良性互动,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度不高,使教学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社会化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对于广播电视大学来说其教学形式与内容,同样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社会的进步对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广播电视大学现有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环境。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要手段的广播电视大学应有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技术,来不断回应社会的需求。广播电视大学的主要职能是对知识的学习、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在不断地更新,教学也应不断更新。尤其对于广播电视大学依托网络技术,对社会成员进行培训,更需要紧跟知识更新的步伐,只有这样广播电视大学才能履行其社会职能,实现办学目标。就广播电视大学现有的情况来讲,无论是组织管理机制还是教授内容都难以适应终身社会化的要求。
在社会化过程中,广播电视大学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广播电视大学必须设定更加合理规范的制度体系并推进标准化建设。
广播电视大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制度的规范、保障和约束。广播电视大学应该按照现代大学的办学规律,制定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制度框架,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从办学制度、管理制度和教学制度三方面入手,重新定位广播电视大学的职能。根据广播电视大学的特点,建立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中心、教育者引导学习为前提、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互动模式。通过相关制度建设,确定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方向、模式和道路,彰显办学理念和特色。总结、吸纳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成果,借鉴国内外经验,立足自身实际,制定、修改、完善学校的其他的规章和制度。
当务之急是要根据广播电视大学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要求,探索学生基于网络自主学习与面授结合的学习模式,更加强调学员的全面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适应全民终身学习的多种证书制度等。 广播电视大学最大的任务就是人才培养。在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广播电视大学基本上形成了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客观地看,广播电视大学还未形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首先,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改革。这是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改革的前提。广播电视大学不但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同时也要适应全民终身学习、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社会化的途径。广播电视大学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在职成人,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差别很大,这样的学生不适于过分强调学术性培养目标,应更加注重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师授课不仅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教授,同时也要有实际操作的经验传授。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是学术性论文,也可以是实际的调研报告与案例分析报告。
社会成员的进入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标准。社会成员能否成功接受一定社会规范,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标准。广播电视大学的服务对象千差万别,因此有必要推进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对于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准化是现代组织合理化与专业化的结果;是实现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是提高生产质量与合理利用资源的保证。广播电视大学的标准化建设可以分为人才质量的标准化和人才培养过程的标准化。广播电视大学学员的学习动机、起点等特征各异,必须在此基础上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标准,制定具有社会公信力的人才质量标准。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遵循特定的人才质量标准。广播电视大学在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基本特征,注重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立起标准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应尤为强调的是,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应突出对学员个体社会规范内化的考察,克服重技能知识培训而轻道德品质修养的倾向。应参照国内外一些成功的经验,将社区实践等活动纳入到考核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