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以吕梁学院为例

2018-04-01 17:45:22任帅帅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吕梁体系政治

□任帅帅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进行系统严密的课程教育,二是充分发挥高校各个非课程参与因素的积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这两种方式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前者现已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趋于健全,而后者一直处于相对缓慢的发展阶段。本文试图结合吕梁学院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完善进行一定的探讨。

1 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体系运行的现状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体系,指的是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校团委自觉主动地履行本职工作,学校各部门各司其职,上下联动,开展对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系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具体安排部署,将班主任、辅导员、班委纳入本体系工作队伍中,做到责任到人和因材施教,从而实现对每一位学生对症下药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吕梁学院的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成果还不尽如人意,与实际需要还存在着差距。如方法上,重视说教和灌输法,忽略启发式教育;忽视高校中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偏向课堂教学等教育方式;进行统一性的整体教育,而不是具体的个案分析与处理。

1.1 教育方法之间的冲撞性

如今,一些传统教育方式已不再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大学生普遍对其产生抗拒心理,并消极地对待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这严重限制了吕梁学院本体系的创新与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轻“实效”法,偏“声势”法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所倡导的以创造声势为主的“声势”法与社会实际逐渐脱节,教育效果也在不断地减弱。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观念与本体系教育工作人员大力倡导的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原则形成一定的矛盾,单纯进行理论说教只会造成大学生的迷茫。[1]因此,必须改进传统的教育方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与大学生进行思想、心灵上的交流和碰撞,以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际效果。

1.1.2 轻“渗透”法,偏“灌输”法

灌输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贯穿于各个教育工作环节。但要切实提高教育工作效果,单纯依靠灌输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大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在反省中不断对经验教训消化吸收,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渗透教育法在现代是极为需要的,必须将灌输法与渗透法相结合。坚持灌输法的基本应用,辅之以渗透法,把高校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本体系的应用框架中。

1.1.3 轻“现代”法,偏“传统”法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传统方法是通过口口相传式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它受到空间、时间等多方条件的制约。2当前,大学生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而学校运用大数据、自媒体进行调查分析、宣传教育的方式尚未普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电子科技的发展与普及,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来解决大学生群体出现的“新型”思想问题。

1.2 影响因素内部的制约性

本体系的教育工作人员和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过程中两个最基本的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2.1 学生自身方面

(1)思维简单,盲目自信

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普遍存在重感性、轻理性,重表象、轻实质的问题,只考虑事物的外在表象,不懂得深入理解,影响了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这种重视感性思维,却忽视理性思维的思考方式制约了大学生对事物的深化认识。有些大学生片面地否定一切,“否定”是创造思维的体现,大学生应大胆地对事物进行否定,但不能片面否定一切。有些大学生不会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常常陷于“盲人摸象”的困局中。

(2)沉醉幻想,追求新异

有些大学生一方面急于表现自我,另一方面心理却不成熟,二者结合在一起,遇到问题就容易犯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不能深入研究问题实质的毛病,从而让大学生的思维走向极端,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无法实事求是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学生存在的这些不足进一步制约了本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1.2.2 教师队伍方面

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吕梁学院正在逐步建立起一支强素质、正作风、高能力的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工作队伍,为国家人才培养做出贡献。但是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组织和管理体系不健全

如今,吕梁学院还没有全面建立起一个多维度的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工作队伍体系,这限制了本体系的创新与完善。具体表现在,学校在体系层次上片面重视通过理论课程来进行教育,相对忽视了在非课程教育工作上的投入,导致教育工作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有效、系统性地开展非课程教育工作;其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工作队伍的管理和反馈机制不健全,不能实现对教育工作队伍的全面、有效的量化考核,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无法真实有效地反映工作成果与问题,无法对工作者进行相应奖惩,导致工作者积极性不足。

(2)部分教育工作者能力不足

受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等腐朽思想的侵蚀,个别专职教师一味地强调个人民主、自由,却很少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问题,他们在工作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此外,在本体系教育工作队伍中还有个别教师缺少专业的知识技能储备和高尚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大学生往往只会采取硬性的管理方式,甚至不进行管理,无法有效及时地解决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存在的问题。

(3)本体系内部运行机制滞后

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体系运行机制是指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在一定机理的控制下而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传统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领导机制不健全。高校片面重视课程教育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没有被摆在学校重点工作行列,只是把本体系的教育工作作为可有可无的一项工作。二是保障机制不健全。健全的保障机制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各项功能的保证。目前,吕梁学院对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方面的投入资金少,造成软件与硬件上的相对滞后性;管理规章制度还不健全,无法有效解决大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等。三是督导机制不健全。目前,许多高校还没有设立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督导机构,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开展缺乏宏观监控。四是评估机制不健全。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只讲过程,不讲结果,这一传统的工作思维模式影响了吕梁学院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无法及时对本体系的工作结果进行评估,不能从结果中了解与发现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本体系工作的再次开展埋下隐患,同时没有及时地总结经验与工作方法,使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中无论是思想还是工作方法都处于滞后状态,制约了本体系的创新与完善。五是反馈机制不健全。目前,吕梁学院没有开展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反馈意见和建议的收集工作,不能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并且在系、校两级也未设立有效的衔接机制,导致大学生意见不能及时被反馈至班级及学校管理人员,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无法被及时掌握。

2 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体系运行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2.1 对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体系教育方法的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能否取得创新与完善,与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有很大关系。恰当的教育方法能使高校的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体系工作处于高效、平稳的运行状态,并尽可能使这种状态趋于完善,达到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最终目的。对教育方法的融合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2.1.1 “声势”法与“实效”法结合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空前活跃,信息获取渠道日益繁多,吕梁学院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工作人员在运用“声势”法的基础上,要与“实效”法结合起,融入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使其能够被学生乐于接受。从学生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地做到一切为了学生,本体系的创新与完善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2.1.2 “灌输”法与“渗透”法结合

一方面,在运用灌输法的基础上,任课教师要起到表率示范作用,通过亲身的言行举止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渗透作用,如教师的言语穿着、思想交流等方面都会对大学生产生隐形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把本体系的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通过对大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具体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主动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2.1.3 由“传统”法向“现代”法转变

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工作人员在开展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工作过程中,要不拘泥于传统经验束缚,能顺应时代发展变化,正确处理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方法的辩证统一关系,不断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提高思想认识,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与工作机制,顺应时代潮流,用能被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大众化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教育,使其更易被学生所接受。

2.2 对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体系影响因素的优化

2.2.1 优化大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过程中,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来提高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优化大学生自我教育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培育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其能够掌握切实有效的自我教育方法,及时对自身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自我发现与自我纠正,树立起“三省吾身”的良好习惯,将各种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2.2.2 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目标

创新与完善本体系,要鼓励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以英雄人物或社会、校园楷模为榜样,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增强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崇高目标的树立有助于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体系的具体教育工作中去。

2.2.3 引导大学生在集体和实践中锻炼自己

大学生对自身认识的深化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离开实践活动的。班级活动是大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一个健康活泼、团结向上的班集体能给人以力量和鼓舞。还有一些社团活动、校园活动等,可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集体教育的熏陶。

2.2.4 引导大学生用“慎独”精神控制自己

对大学生进行“慎独”教育,在自己一人时,也能严格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保持自我精神的高尚性。增强对自我的控制性,防止不良思想的侵袭,养成良好的习惯,保持思想上的纯洁,做到对自我的有效控制。同时,“慎独”精神的培养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社会上黄、赌、毒等不良事物的诱惑,保持身心健康。

2.3 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工作队伍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教育的效果。

2.3.1 队伍的构建

(1)加强吕梁学院本体系专业队伍的建设。专业队伍是本体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干力量,这支队伍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吕梁学院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体系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品学优良、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教师队伍,并且对该队伍进行定期的培训,使他们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在实践中能够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切实应对和解决大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

(2)塑造吕梁学院本体系兼职队伍的影响力。兼职队伍的人员主要是由学生骨干力量组成,他们在学生工作方面极为重要,这是因为同样作为学生,他们能够从学生自身出发去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他们活跃在整个大学生集体中,对学生自身有着充足的了解与认识,能够及时有效地去发现其他学生自身出现的各种问题。兼职队伍影响力的加强,能够使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渗透于吕梁学院教育的整个过程。

2.3.2 加强队伍培训

高校还应对教育工作者队伍进行定期的培训来提高整支队伍的素质。高校要对本体系的专职工作人员进行在岗培训,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坚定政治信仰、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与操作水平的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业务能力的培训。举办有关本体系工作专题的交流会,使教育工作人员能相互交流工作经验。[3]工作经验来源于实践,这对刚从事本体系教育工作的人员有很大的帮助,使他们能够从他人的工作经验中及时有效地总结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取长补短,不断查缺补漏。

2.3.3 加强队伍管理

一方面,制定高效的竞争机制。吕梁学院应在充分考察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量化评估,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这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本体系的教育工作中去。另一方面,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配套设施的建设能够有效地加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方便工作人员去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教育人员的工作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

2.4 对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体系内部运行机制的更新

2.4.1 健全领导机制

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职责,发挥评价机制的作用。校党委在宏观上对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进行部署;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负责日常的监督、引导,对个别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注意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收集整理和及时反馈沟通。在领导机制上,明确各自责任,做到“谁工作,谁负责”,提高校领导、系领导、班主任的工作协调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2.4.2 完善保障机制

第一,完善本体系教育教辅科研机构,为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体系的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第二,重视本体系工作的现代化建设,用现代化的技术全面把握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分析其根源,有效地去解决问题;第三,坚持齐抓共管的方针,坚持行政工作与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对学生思想进行全面的监控与管理。

2.4.3 完善督导机制

要充分发挥校学生会和班级的组织作用,在充分听取广大同学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督导机制,使他们能够及时自觉地进行相关工作,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以进一步增强本体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完善。

2.4.4 完善相关评估机制

运用管理学中的检测、评估等方法,对本体系的实践结果进行由浅到深的综合性评估。对结果反映出的不足进行及时的补充与完善,解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防止此类问题的再次出现。对结果反映的各种有效经验进行总结与推广,不断完善工作方式,更新工作观念。

2.4.5 完善民主反馈机制

建设基层反馈小组,对本体系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及时进行反馈,将大学生各种隐患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基层反馈小组必须组成班、系、校的全面覆盖结构,使每一位同学的思想动态变化都能够被及时掌握与纠正。

3 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3.1 政策为纲,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体系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也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2000 年 7 月 3 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进网络工作若干意见》(2000 年 9 月 22日)[5]等等。各高校应根据上述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中共中央文件的规定,结合高校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要求、具有实操性的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的各项计划,在实际执行中必须切实履行计划、严格执行赏罚制度。

3.2 立足吕梁学院,独立发展具有吕梁学院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体系

健全校党委领导,行政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工作体制。

教育应当作为高校的首要任务,建立校党委领导、以学生为核心的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多层次体系。建立学校、各系领导的多方位的专业化队伍,对班主任、辅导员、学生会成员、班干部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与能力,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案教育,做到“全面教育,重点工作”。

3.3 开放视野,积极发展具有国际特点的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体系

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的实践活动,得到了当代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对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实质和目的却是相同的。如美国在专业课教学中以学生为核心渗透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内容,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对我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通过对外国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辩证否定的吸收,能够有效地使吕梁学院不断地改进工作方式,发展具有国际特点的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体系。

3.4 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具有人本主义的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体系

高校要创新与完善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坚持把“学生的事没有小事”放在首位,将“以人为本”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里的“人”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所有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体系的参与者,只有这样,吕梁学院的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工作人员才能不断强化和落实服务观念,学生才会自觉地接受教育。

4 结语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对教育形式和方法不断创新,丰富教育内容,达到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创新与完善性的目的。高校要创新与完善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体系,必须做到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探索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坚持校党委的领导,校、系、班三级工作人员各负其责、协调联动,投入到本体系的创新与完善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人本思想,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不断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整个高校工作人员的素质。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相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觉悟、高能力的人才。

猜你喜欢
吕梁体系政治
Raoultella terrigena RtZG1 Electrical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System Optimization
田安平:讲好乡村振兴的吕梁故事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30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省植保站站长杨军赴吕梁调研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吕梁枣芽茶产业蓄势待发
今日农业(2020年16期)2020-09-25 03:05:10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