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 新方法 新常态
——对新时代志书的初步认识与展望

2018-04-01 17:26林其君
史志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修志篇目志书

林其君

(湖南省怀化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湖南怀化418000)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的概念,是对国家发展阶段做出的科学判断。方志界需要与时俱进,在志书编修中准确呼应这一新的论断。《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第二轮新方志编修全面完成的时限为2020年。从各地的情况看,第二轮志书普遍为断代志(续志),上限为1978年,下限至2005年或2010年,少数延至2015年。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如此算来,下一轮志书下限为2030年至2050年间,断限时间正好是逐步实现“强国梦”的新时代。因此,所编修的志书也应该是名符其实的新时代志书。如何编修出新时代佳志,用什么样的视角去认识新时代和新时代志书?以什么样的体例和方法编纂志书?以什么样方式实现志书成果的最优转化?对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在新一轮志书编修周期即将开启之际,做出成熟的回答已具有紧迫性。作为一名从事多年修志的工作者,近来对新时代的志书编修与修志管理做了一些思考。特撰文与修志界的同仁们商榷,也希望能引起社会的关注与共鸣。

一、新视角

科学认识新时代志书,是新时代修志者的首要任务。

多年来,方志界编修的地方志书(方志),在定义上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以地域(主要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的各方面书籍”[1]黄苇.中国地方志大辞典.黄山书社出版社,1986-11.。这界定了志书记述的时限、地域、内容及记述所用的方法。但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新时代,诸多事物的发展及影响力常会突破时空界限,如果划“地”而“志”,不仅难以全面把握事物发展的脉络,记述的内容也会呈现“碎片化”。而从划“地”而“志”的思维中解放出来的重要途径,就是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去认识新时代(事物)和新时代志(事物记述的载体)。

(一)全球视角。全球视角就是用一种全面开放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第二轮新方志为“改革开放志”,这是方志界的共识。主要源自这一轮志书断限的上限为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国家自此开启全面革新并大踏步融入世界的历史进程。但从已出版的第二轮志书看,对开放的过程、成果等方面记述得并不充分。分析其原因,客观上,对外开放作为新事物,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不成熟,本身存在“先天性不足”;从主观上讲,修志工作者也存在认识的局限性,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够深入,把握对外开放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也不足。体现在志书编修中,一方面,“对外开放”在篇目结构中地位不突出,一方面记述时拘泥于不可“越境而述”的方志体例要求,对事物记述得不完整。以沿海发达省份的某地级市为例,该市皮革产业十分发达,出口量占全国份额近六成,在世界皮革市场也有重要地位。后该市皮革企业纷纷走出国外,形成了国际化的产业链。但该市的第二轮修志,不仅未对这一十分突出的事物进行升格处理或以专记存志,对其海外的销售渠道和在海外设加工企业的情况也只是一笔带过,实有遗失“宝珠”之憾。又如我国中部省份的一个县级市,拥有多家大型陶瓷生产企业,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生产的陶瓷就出口欧美30多个国家,是当地响当当的创汇大户。但所修的第二轮县志中,“陶瓷工业”仅按统计门类排序设为“章”,置于“工业篇”,没有做升格为“篇”或置于“篇首”处理,实为一大“失误”。2013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沿线国家实现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国内各地区也快速做出回应,如湖南省就提出要构建“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发展新格局。以地方志来记述这一全球性事物,显然是“力不从心”,就是从国家层面以专志记之,也需突破“疆域”之限。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入新时代,中国将在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参与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志来实录国家是如何迈着稳建的步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历史,应是修志者的担当与责任。我们不妨设想,在国家层面编修《海外志》,或在《中国通志》下特设“海外篇”,以此来体现海外无处不在的中国“资产”。当然,也可编修如《巴基斯坦志》《英国志》等“外国志”,以此为国内人民更好了解世界打开更多的窗口。

(二)国家视角。站在国家的角度去认识新时代事物,这是修志者应具备的政治、文化素养,也是国家意识的具体表现。一直以来,修志界坚守的是“地方修志、国家修史”的观念,“史”一直作为志的统领者存在,“志”只能记述地方之事。中共十八大后,国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其涵盖国家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例,就包括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精准扶贫及脱贫等;又如“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内容包含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等,诸此等等,都需要在国家的大战略下推动和落实,具有全局性、多元性特点,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将这些“国家大事”完整地记录下来,显然超出了地方志的“能力”。以扶贫为例,在省、市的层面以志记述显然不能反映国家推动扶贫工作的全貌。在国家层面解决这一难题应是最好的选择。目前,国家一些部委局已编成或正在编纂全国性专志,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中国通志》的雏型。如果由国家统一组织编纂,将比由各部委局自行组织编纂更为规范,质量也会更好。对此,建议国家成立《中国通志》编修和管理工作办公室(局),专司编修《中国通志》之职,以国家视角来对“志”进行全局性的谋篇和选材记述,从而全方位展示新时代中国发展历史过程。意义不言而喻,对内可以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翔实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发展动力,对外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营造改革开发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区域视角。学会用“区域视角”观察事物,将是新时代修志者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区域一体化发展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志书需要重点加以记述。是放在其中的一部地方志书中集中记述?还是在多部地方志书中分割记述?显而易见,以上的两种方式,均不能完整表现出事物的全貌。不妨尝试打破以行政区划划“地”修志的旧思维,以事物发展的主体地带为域,编修相应的“区域志”。如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千米,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15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而其中的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核心地区,由三个地级城市组成。早在2005年,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被写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新时代修志,可以从国家层面编修《长江中游城市群志》,也可以从省的层面编修《长株潭城市群志》。又如,武陵山片区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有4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3个省级重点县。国家将其定位为“扶贫攻坚示范区、跨省协作创新区、民族团结模范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胜地”。新时代,武陵山地区将建成小康片区,进而与国家同步实现现代化。新时代志书中有一部《武陵山片区志》应是题中之义。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内容涵盖“西部大开发”“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湾区(环杭州湾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这都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大事件,均可以《区域志》存“史”。

新视角带来新思维。毋庸置疑,新时代的“志”需要有别于传统。多年来,我们提出“跳出地方志来看地方志”,但根深蒂固的观念、思维,将我们拘泥于只编修地方之志。提出海外志、中国通志、区域志的概念,是对“志”中地域的全新界定。新时代志中,地方志书将只是其中的一种。由此,“志书”的定义可做以下表述:“志书为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国家、区域、地方及与之相关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或特定事项的文献书籍。”

二、新方法

对志书体例的创新式探索,是新时代修志者的重要历史责任。

志书的体例,概而言之就是体裁和凡例。基本要素可归纳为志书的宗旨、志书的体裁、志书的章法、志书的篇目。志书的体例不能一成不变,需要在编修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持续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归纳起来,就是体例形式的时代化,编纂方法的现代化。

(一)体例形式的时代化

1.体式结构的时代化。新时代,事物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发展,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典型(特色)事物(件)会更多。如果编修的是海外志、中国通志或区域志,需要记述的事物种类和内容将尤为繁杂,如果按传统的“横分门类,纵述事物”来安排,不仅志书“体量”会大得惊人,许多事物也会横陈于不同篇、章,而难以完整加以记述或显现出特色。如第二轮志书中对“改革”的记述,多采取了分散于各篇、章记述的方法,显得“零散”而不紧凑,整体感不强。如何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可在体式运用上作新的尝试:一是“两体”融合,扬长避短。“两体”即章节体和条目体。在编修新方志的实践中,方志界发展和完善了大篇、中篇和小篇三种体式。从已出版的第二轮志书看,运用的体式主要为章节体和条目体,并以前者居多。但“两体”的优、缺点也很突出,如章节体有加强志书整体性的优点,但太面面俱到,特别是层次多,“尾巴”拖得很长,阅读起来费力。条目体虽能突出一事一物,可也存在编排松散、内在联系不紧密的缺点。综合起来看,如果十分强调整体性,事物的特点就难以表现,而过分突出事物的“个性”,志书篇章之间就会显得“松散”。融合“两体”之长,应是新时代修志者努力的方向之一。可做如下探索:将结构层次进行压缩,分篇(卷)、章、节、目四个层次,或目下再设子目五个层次;在各结构层次特别是目、子目设置上,不过分强调统辖、关列关系,并取消微观层次(目、子目)最小记述单元的序号,条目以上层次可酌情增写无题序;节下仅有一目或无目,在无内容增补新条目的情况下,可将节的内容合并到其他节下,或浓缩至章下序中;在适合用条目体表达的专志中,设典型性、专题性条目,以“附记”形式记述。如此设计,既减少了虚设的层次及过渡性、铺垫性语言,也能确保一事一目,增强整体性,对编修人员组织材料和内容编纂也很有帮助。二是先竖后横,以竖领横。传统修志强调“横不缺项、纵不断线”,后修改为“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但横陈纵排确定志书结构层次的总体思路未变。新时代,事物发展的触角往往会延伸至更多的领域与行业。新时代修志中,我们需要适当调整过去以行业确定体式结构的方法,将横陈于各行业同一事物的内容“抽取”出来,依序按纵线形成结构层次。以《中国通志》下编修“高速铁路”专志为例,在结构层次上可做如下处理:第一层次,由“高铁设计”“高铁制造”“道路建设”“高铁运营”“高铁技术推广”等分志与卷首的“总述”“大事记”构成;第二个层次,在各篇下设“综述”(按历史顺序写),再横排门类。以“高铁制造篇”为例,可横排“制造工艺”“制造设备”“制造企业”“制造力量”等章,“制造工艺”一章又可分“车体”“转向架”“大部件”“车内设施”等多节;第三层次,可先按历史时期纵述,再横排事项(目)。如“车内设施”一节,可按不同时期生产的设施设目,成多目横排。这种体式立体感强,容纳的信息量大,能与新时代蓬勃发展的事物相对应。

2.体裁运用的时代化。与旧方志相比,新方志特别是第二轮志书,在体裁创新方面成果颇丰,如创立“述”体、设立“专记”及“索引”、广泛使用“照片”等。但以上体裁也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志书的需要,调整与创新已是当务之急。一是“大事”要“一体两面”;另一方面,可选取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事、要事,以“特记”形式设在概述之后,突出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一方面,在“篇”后设“大事年表”,发挥串连历史发展主线作用。二是“志”要“厚新薄旧”。新时代,新事物必然层出不穷,不可漏写,更不能错写。对重要的新事物更要广泛而充分地记述,从结构到类别,从观念到体制进行全方位的、多层面的反映。立专志记述新时代的新成果应成为修志界的共识,可名《XX综述》《XX综合志》《XX总志》等形式记述。对诸如地理地貌、环境气候等在前几轮志书已充分记述的事物可简要记述,断限内影响力已很小的事物也可一笔带过或干脆不写。三是“传”要“生死两全”。受“盖棺定论”的束缚,“生不立传”至今仍是许多修志者坚持的原则。新时代一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行业分工更加精细化、系统化,产生的杰出人物会更多,而且因信息传播途径的更加快捷、多元,得以广为宣传。同时,评价体系也会更加科学。将他们入志将显得必要而可行。实践中,可设“人物迹录”加以记述,以此协调志人和志事。四是“图”要“点面结合”。新时代是读图时代。图能直观地反映一地历史脉络。不妨做这样的尝试,以各个时期代表性的“图”“照”来替代“概述”,可以更直观地反映一地的自然和社会的总体面貌及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大势大略。另可在篇、章、节的适当位置编入地貌图、资源图、统计图等,也可在相关内容中穿插各种实用直观的示意图、线路图、航拍图片、实物图片、复原图片等。

3.篇目设计的时代化。新时代志书的篇目设计应由新时代的各事物(事业)来决定,事物发展的状况将影响其在篇目中的地位。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海外志》的篇目设定要对接“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中共十九大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立志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国家宣言。新时代,中国将更多参与全球治理、经济全球化,推动与世界的文明、文化的融合。《海外志》篇目设计还应以“和平崛起”为主线,全面反映和平崛起中的经验与成果。如以编纂《一带一路志》为例,该专志下可设“海外卷”;“卷”下可设政策出台、设施建设、贸易往来、资金融合、人文交流、管理机构、沿线国家等多章;“设施建设”章下又可设交通设施、油气管道、输电网、跨境光缆建设等节。由此,“一带一路”在海外的成果可以完全的呈现出来。二是《中国通志》的篇目设定要对应国家的战略布局。中共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做出“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这一进程的重大举措及取得的重大成果,将是新一轮志书必须记述的“重头戏”,篇目要作恰如其分的安排,这也是篇目时代化的具体体现。如《中国通志》的篇目,“志”的第一层次可按“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总体要求设计“卷”,卷下可以按门类进行归属,设立篇(章)。三是《区域志》的篇目设定需要准确把握地情。修志工作者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审视地情,深刻认识本省、市、县在国家和区域中的定位。如国家对广东省、湖南省的定位分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又如湖南省对三个地级市岳阳、湘潭、怀化的中心城市分别定位为“湖南经济文化次中心”“湖南重要科教文卫次中心”“湘西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省、市、县等各级综合志书应按区域定位来设计出篇目之“眼”。四是乡(镇)、村(社区)两级志书篇目设计要重点体现出浓烈的“乡”味。中共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报告中提出的“七大战略”之一。新时代将逐步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新时代村志要将自治组织、生态(生活)环境、经济发展(扶贫)、特色产品、文明新风等列于篇目的突出位置。

(二)编修手段的现代化

1.建立程序化资料整理系统。这个系统应是高度自动化的,由修志工作者发出操作指令后便可开始整理。先由“数据链”吸纳断限内及与之相关年份的资料,储存于志书资料“大资料包”里。由专设的志书资料整理的云计算中心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按类导入并行的“小资料包”群。“小资料包”通过自动修正系统,对资料进行再次识别确认。启动篇目设计程序,按初步确定的结构体式,划分篇目层次。再按内容确定篇(卷)、章、节、目标题,后进入资料选取分配程序。待相关资料有序归属于篇(卷)、章、节、目后,修正系统将再次工作,对不合理的结构体式和篇目层次进行调整,并按调整后的结构体式和篇目层次,再次进行资料的调整归类。

2.构建智能化志稿编纂平台。这种智能化编纂平台可以将修志工作者从十分繁杂的编纂中解脱出来。志稿的编纂可为分纂和总纂两个阶段完成。首先进入分纂阶段。输入指令后,“小资料包”自动打开,修志工作者(或智能机器人)通过各自智能化的工作平台进行编纂。初步编纂成各分志,进入初评“体检”系统,系统会对初评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修改意见并发回原有的“小资料包”,分纂稿的编修人员依所提意见进行修改。分纂完成后,“小资料包”资料首次通过“数据链”回流至“大资料包”。志书总纂(或智能机器人)开始按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启动修正系统,统一体例、观点、文风,确保资料真实性,处理交叉重复等。此后,系统将进行综合整理,根据“志”的内容,撰写综述、凡例,设计索引等,并将“图”“照”放入相应的位置,完成版式、装帧设计。

志书是一个时代的全景映像,时代化将是志书的重要特征。志书的时代化是通过体式、体裁、篇目等方面的创新来体现的。而实现时代化的重要途径是编纂手段的现代化。新时代志书编纂手段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智能化程度的大幅提高。届时,志书不再只是人类独有的劳动成果,人工机器人也将担负重要职责。可以预期,志书编纂者的名单里将出现智能机器人(拥有身份证)的汉文名字和储藏着她们身份信息的识别条码。

三、新常态

让新时代志书呈现新的发展常态,也是修志界的主攻方向。

毋庸置疑,新时代修志界需要展示新的修志成果。志书型态将从目前的以印刷型的“有形”书为主,向软件体或更智能化的“无形”书转变。志书成果运用也将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并大幅突破传统方志的地域界限,呈现出国际化、多层次性的新时代特征。人们吸收志书成果的方式也会有别于传统,还会更加多元,呈现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

(一)志书型态的多样性

1.智能化志书。志书将具备比人类容量更大、思维能力更强的“大脑”。“外表”形态可能与目前的书籍相差无几。但严格意义上讲,它是一台有快速进行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功能的人工机器人。它可以通过“数据链”与外界联系,提供信息或吸取信息。读者可以通过“感应”方式发出获取信息,智能志书接受指令后,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后,通过“数据链”输出,为读者所用。同时,智能化志书具备强大的自我保护功能,能应对各种挑战,以确保志书绝对“安全”(内容丢失、损坏)。

2.移动型志书。移动志书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芯片”化的“有形移动志书”,二是“互联网”化的“无形移动志书”。前者,是将志书内容压缩植入“芯片”,再将“芯片”放入移动电脑、手机等,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后者是将志书内容通过互联网发至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信息平台,人们通过搜索、点击功能进行阅读,还可通过下达“指令”对所需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移动型志书的重要特点是成本低、社会化运用程度高。

3.多维体志书。新时代志书将由“静”到“动”,实现平面到多维空间的转换。可以预期,新时代志书的多维性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志书中的图、照将表现出更强的立体感。人们可通过多维眼镜感受到图、照的立体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二是志书的内容可以用影像来解读。阅读者可以通过多维“眼睛”(电子化阅读器)扫描相关篇、章、节、目对应的“影像三维码”,便会出现与内容相对应的动画和同期声,如看立体影视一般。

(二)成果运用的广泛性

1.成果运用范围将突破“在地化”。一是影响力将全面跨出“国门”。中共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在此历史进程中,需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新时代志书特别是《中国通志》,将是世界各个国家和人民深入了解中国的“宝典”,而《海外志》也是中国人民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二是资政功能将全面提升至国家层面。《中国通志》《区域志》的编修将为最高决策者们提供全新决策参考。特别是国家志,记述的事物都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方向性,可作为决策者宏观把握大势的重要参考依据。三是服务将全面社会化和民间化。志书不再只是为执政者“资政”之用,会更加接“地气”,民众均可通过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查询系统获取信息。

2.成果运用领域将呈现“多元化”。新时代,现代科技为志书拓宽服务领域提供了保障。志书将在更多的领域深度展现新“志”性。一是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高地。志书有强大文化传承功能,将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志书可作为“国学”新教材、国际交往“名片”、影视剧本“原形”等。二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助推器。新时代,国家将更加重视民生福祉,实施更多的民生项目,多角度实录国家在补齐人民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养老、居住环境、脱贫攻坚、社会治理等民生短板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将作为新时代志书重要内容。志书将成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助推器。三是展现“美丽中国”的名片。新时代,国家将进一步加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志书将忠实记录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史实。四是推进法治建设的“标尺”之一。新时代,国家更加全面的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进程将作为重要篇章写进志书,志书将为全民族表现出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打下时代烙印。五是对外开放的“展示馆”。从国家的层面来看,新时代将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将大量涌现,贸易强国将全面建成。志书可将其独立成篇,重点记述。六是改革成果的“宝库”。改革仍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国家改革的主要方向,将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以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取得重要成果将在志书中完整的记述,从而弥补第二轮志书对改革开放事物记述不足的缺陷。

新时代志书必定形成自己的新型态,新型态将使志书成果运用呈现新常态。新时代,不仅修志者需要掌握开发新型态志书的新方法,用志者也需要具备用现代科技手段的新能力。无论是创造新方法还是储备新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时俱进,与时代发展同步。目前,有几件紧要事需要抓紧推动:一是研拟制定首部《中国通志》编修总体规划。二是尽快组建国家、省新时代志书编修、成果运用专家小组,成立国家、省级志书新型态开发和运用实验室。三是制定新型志书编修及工作机构管理人才中、长期发展计划,尽快建立一支复合型的编修、管理队伍。四是加快修志工作立法进程。在《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基础上,制订《中国史志法》,其中对志书修志机构、对外交流、志书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方面单设成章,以示突出。

新时代志书,书写的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历史历程中所进行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修志工作者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实录者应引以自豪,当为写出众多新时代佳志而尽已所能。

猜你喜欢
修志篇目志书
经我校教师为主体的修志团队六年努力“上海共青团志”项目成果顺利出版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本刊近五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本刊2013-2017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来宾市成为广西第五个完成第二轮修志评稿任务的地级市
谈编译出版《西藏七大艺术集成志书》藏文版的必要性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2013年河北区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良好开局
“概述”是一本志书的概述还是一地总貌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