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2018-04-01 16:26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生产力马克思主义

文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 330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化规律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特征,为我们在新时代全面开启的伟大征程举旗定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则的重大政治判断,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科学论断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经济学判断。作出这一科学论断的理论基础在于,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大幅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已进入世界前列,再讲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已经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同时我们现在强调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并不意味着我国社会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依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的首要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对立统一出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揭示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规律。马克思认为社会主要矛盾是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的社会生产关系,社会主要矛盾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始终与它所代表的社会发展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就会促进社会生产关系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迈进。社会主要矛盾反映和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也才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特征,我们要充分认识导致我国社会生产力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根源对症下药,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政策保障。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换,我国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全面深化各项领域的改革,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为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在新时代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仍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发展的规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理论的正确性。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长期的艰辛探索历程。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4]。这一判断是基于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做出来的,这个判断与当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是相符合的,为我们确定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这就是从革命、斗争转向集中力量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承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研判,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5]。1981 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一直到党的十八大,我们党都坚持了这一判断。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我国社会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社会生产力而言,我们不仅要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更要提升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整体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方针政策时,要做到全面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发展的速度或者发展的规模问题,更多的是发展的结构是否合理,发展的质量是否优良的问题,我国很多商品的生产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我们在多个领域创新已经处于世界领先的行列,但同时我们在很多领域的发展还处于不充分状态,既有先进的生产力也存在相对落后的生产力,要解决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和长期的思想准备。改变我国社会生产力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考量我们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在指导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我国社会生产力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长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有耐心,需要我们有智慧和办法。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换将会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全局性的变化。我们能否打赢“改变我国社会生产力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攻坚战”,这将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当前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是我们在新时代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着眼于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更好地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实现社会生产力在各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更加均衡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改变部分地区和部分领域社会生产力不充分发展的现状,实现社会生产力朝着更加充分的方向发展,确保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发展。

(三)揭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确认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任何社会都有一个低级向高级发展,由不完善到完善发展的演进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马克思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高级和低级两个发展阶段。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都始终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以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科学判断为依据的,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要矛盾。[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和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折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阶段特征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均衡和不充分,这意味着我们今后发展生产力的任务任重道远,社会主义是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其根本任务的,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重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全面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一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四)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要求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建立在高度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但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恰恰建立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国家,因此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就显得特别重要。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深刻揭示我国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有新的发展理论来引领新的发展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的机遇和风险前所未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化,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学的发展增添了中国智慧。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则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8]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历史性转变的条件下,需要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的发展理念,不断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二、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的机遇与风险前所未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序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积累。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遵循。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来自其科学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的根本所在,正如列宁指出:“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9]这一论断清楚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唯物史观之间的密切联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分析经济现象的科学方法和方法论,提供了分析研判社会主义经济现象的立场和价值观。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0]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人民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鲜明地代表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把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与人们事件的目的性有机的结合起来,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灭阶级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价值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人民主体地位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一个重大发现和贡献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在实践中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不可能科学认识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不可能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胜利,也不可能建立科学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运用。在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经济思想,用于指导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新中国建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创造性地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观点,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学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了中国特色这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其主要理论成果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而且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二)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在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经济关系的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理解和把握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中,驾驭经济新常态,继续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弘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诉求和期盼、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成了当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11]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刻阐明了这一指导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并在党章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这是党的十九大的重要历史贡献,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使之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2.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处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推进的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作出了科学系统的回答,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力引领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全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这一飞跃,根植于推进“整体转型升级”的新的历史性变革之中,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且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方位上所进行的思考,聚焦于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分析和解决,形成于对推进“四个伟大”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认识和把握,源于对“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解答,体现为它是围绕大国成为强国而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总之,历史新变革、历史新方位、矛盾新转化、历史新使命、时代新课题和成果新拓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坚实基础和立论根据。我们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基于历史新变革、历史新方位、矛盾新转化、历史新使命、时代新课题和成果新拓展,打造出融通中外且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进而提升出能解决中国问题和人类问题的中国核心理论。对此,我们应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三、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了开拓新时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战略任务,而且为开拓新时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经济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围绕“什么是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发展为了什么”这三个政治经济学的根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特别是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战略思想和理论命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一)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和研究方向,从理论逻辑的高度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理论内涵。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生产关系更要研究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是,由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紧密联系的,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成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线,虽然在不同的制度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差别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趋势,证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则是揭示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指导。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特别是在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要求更加突出生产力的重要性,并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研究生产关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经济中的一切现象,但这些现象归根到底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最终又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定义为社会生产方式的运动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运动。

2.揭示社会主要矛盾及其演变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任务。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以揭示经济现象背后起支配作用的经济规律为主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社会主要矛盾及其演变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运行和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实践经验也不够成熟,我们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发展的规律认识还不够充分,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高度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处于不够发达状态时,社会主要矛盾就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时政治经济学主要任务研究生产关系如何变革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中心任务。当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此时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如何实现社会生产力朝着平衡的方向和充分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总量的多与少以及速度发展的快与慢的问题,而是经济发展结构是否平衡,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否充分的问题,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是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我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通过坚持新发展理念尤其是创新发展理念解决我国经济存在的动力不足问题,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基本经济制度层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将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理论,必须包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包括促进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同于其他政治经济学的地方就在于它是立足于我国研究基础实际,着眼于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的科学理论。同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总的来说,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有贯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重大原则,才能形成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概括,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也是创新发展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的基本遵循。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12]。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所决定,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宗旨与性质所决定,也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如果人民群众不能从改革中受益,这样的改革就没有意义,也不会得到人民拥护[13]。让人民群众受益,就是要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

3.科学认识我国社会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使命。社会性质是一个社会形态的根本规定。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性质基础上的,是为工人阶级及工农联盟服务的。只有解决好社会性质的问题和领导阶级的问题,才能为建立和发展政治经济学指明方向。同时,构建新时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必须明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当前,我国最大的国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关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及其它方面的社会制度体制都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性,而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学则必须解决好和回答好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4.共同富裕作为人类共同的追求与梦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标。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社会主义社会代替的历史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思想武器。而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必须立足我国实际,解决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际,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14]因此,新时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国内和国际矛盾问题,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体来说,就是要揭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社会运动规律,解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其他社会制度。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是着重解决革命问题的政治经济学,而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则是侧重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经济学,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保障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是服务于其他阶级和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学。

(三)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着力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关系的特殊本质和运行规律,致力于升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思想和发展理念。

1.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对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升华,是对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有利于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集中体现了我国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15]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才能让更多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快速成长,让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更加充沛;只有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才能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全面不平衡问题,增强发展整体性,让全面建成小康路上没人“掉队”[16];只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才能使发展可持续,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只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才能以开放促创新促改革,进而加快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只有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才能汇聚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7]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1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体到经济领域,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需要,是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需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9]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多方面的,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把握、发展新理念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必须要做好的工作。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而是一场系统的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实践,既包含丰富深刻的政策内容,也具有长期的战略意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一系列变化,重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基本清晰转向基本定型。新理念,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对国际经验的借鉴,更是十九大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遵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真正实现从高速增长阶段向追求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参考文献:

[1][2][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8-79.

[8]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中共中央宣传部,2016.

[9]列宁.列宁全集[M].人民出版社,1984.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2.

[11]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7.

[12]习近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J].民心,2017(9).

[13]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14][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5]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6.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18]韩庆祥.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特点[J].政策瞭望,2017(10).

[19]石仲泉.伟大的新时代新理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11).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生产力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