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现状和问题的调研报告

2018-04-01 09:30赵丽生李锦元郝美彦樊尚婧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院校精神

赵丽生 李锦元 郝美彦 樊尚婧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为了掌握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的现状,探寻高职院校教师在职业精神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总结经验,更好地以高尚的职业精神为教师教书育人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精神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对象及内容

问卷调查对象为全国高职院校的在职教师员工。调研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的内涵构成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与教师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且具有自身的职业特征。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的内涵包括师魂、师德和师能三个方面,涵盖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基本要素。其中,师德修养重点体现为要有爱岗敬业的情操、热爱学生的胸怀、为人师表的修养、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风格;师能锤炼重点体现为教学技巧、专业素养、哲学思维、数学逻辑和文学语言。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现状

1.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能够鲜明地表达教师职业的根本特征,以及教师职业责任、职业行为上的精神要求。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教师能够明确教师的角色以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

2.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是在特定的教师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即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是高职教师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教职员工特定的心理素质。

3.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及培育的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教师个人因素以及学生因素等都会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精神及培育。

4.高职院校教师在职业精神培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对教师职业精神内涵和教师职业精神现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教师在职业精神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之处。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330份,收回330份,其中有效问卷300份。我们以300份问卷作为数据统计分析样本。需要说明的是,因部分题目是多选题,故这些题目统计数据之和有可能大于100%。调查问卷共有20个问题,其中,基本信息为4个,职业精神认识和培育方面的问题为16个。统计结果如下:

(一)基本信息部分

教师年龄结构方面,25~30岁的占29.4%,31~40岁的占35.3%,41~50岁的占20.2%,51~60岁的占15.1%;教师任职年限方面,5年以下的占8.8%,6~10年的占9%,11~20年的占47 %,21~30年的占35.2%;职称方面,讲师占20.7%,副教授占52.9%,教授占26.4%,没有助教;教师担任的教学课程方面,执教专业基础课程的占26.4 %,执教技能实训课程的占8.8 %,执教理实一体课程的占68.7%。

(二)关于职业精神认识和培育部分

本部分将通过教师职业精神中的师德修养和师能锤炼两个方面,从教师对自我的认知角度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培育情况进行全方位调查。

1.在师德修养方面,根据一名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爱岗敬业的情操、热爱学生的胸怀、为人师表的修养、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风格等,共设置8个问题。

在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良心方面,有67.6%的教师认为教师是崇高的职业,因而选择教师职业,这体现了高职院校教师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收入相对稳定成为35.2%的教师的从业初衷,反映了经济生活因素对大家选择教师职业有重要的影响;20.5%的教师从教师职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地位来考虑从事本职业。

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方面,所有填写调查问卷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道德评价都为合格以上标准,反映了教师对自我认知的程度都较高。58.8%的教师认为自己是一名师德优秀的教师,35.2%的教师认为自己师德优良,还有继续提高的空间。落实到具体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方面,32.2%的教师能够与学生很好地交流,58.8%的教师能够与学生较好地沟通,反映了高职教师无论在自我评价还是具体沟通方面,师生关系都表现较好。所有教师都能够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关系。

通过对教师关于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六个方面认知情况的调查表明,很熟悉并且按照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的占15.6%,了解内容却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的占56.2%,不了解内容、只是听说过有此规范的占21.8%,不知道的仅为6.4%。

在教师对所在院校其他教师的总体评价上,对于师德师风方面,认为优秀的占26.4%,认为优良的占47%,认为合格的占14.7%。对于教师工作责任心方面,24.2%的教师认为很强,58%的教师认为较强,17.8%的教师认为一般。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方面还是存在些许落差。

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很多素质。在接受问卷调查的高职教师中,有86%的教师认为工作能力是必备的,91.1%的教师认为道德品质是必备的,79.7%的教师认为科研能力是重要的素质之一,67.6%的教师认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社交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而对教师应具备的上述几项重要素质进行比较,70.5%的教师将道德品质视为最重要的素质,由此可以看出师德在教师职业精神中的重要性。

在分析影响教师职业精神的因素方面,有70.5%的教师认为职称职务的上升空间、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优越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个人修养都是影响教师职业精神的主要因素。其中,82.3%的教师认为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是最主要的因素,44.1%的教师认为个人修养是紧随其次的重要因素,43.1%的教师认为职称职务的上升空间是较为重要的因素,38.7%的教师认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也是影响教师职业精神的一个方面。

从职业精神培育方面来看,34.3%的高职教师认为他们所在院校中教学工作环境是最好的,30.3%的教师认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助于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57.5%的教师认为最应该改进教师激励机制。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在培育教师职业精神方面,激励机制的普遍缺失应当引起重视。

2.在师能锤炼方面,根据师能所包含的教学技巧、专业素养、哲学思维、数学逻辑和文学语言等方面能力,结合高职院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调查问卷共设置8个问题。

在高职教师对其所在院校其他教师教学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的总体评价上,只有21.9%的教师对他人有较高评价,56.3%的教师评价为较好, 21.8%的教师评价为一般。值得庆幸的是,没有教师在教学专业技能方面对他人评价为不好。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面,只有12.5%的教师对其所在院校评价为很好,62.5%的教师评价为较好,25%的教师评价为一般。由此可以看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还没有在各高职院校普遍实施或得到认可,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还存在脱节。

就高职教师对自我认知的评价来看,无论是教学技巧还是专业素养都要整体高于对他人的评价。从教学能力的培养方面来看,在“理实一体”教学方法的应用方面,34.3%的教师认为自己运用得很好,53.1%的教师认为自己运用得较好,12.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运用水平一般。从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方式来看,75%的教师采取自主学习和与同行交流,68.7%的教师通过外出进修,59.3%的教师选择观摩教学。从教师对多媒体设备操作的熟练程度来看,31.3%的教师能够做到非常熟练,68.7%的教师可以做到熟练运用,由此反映出,所有教师都已经能够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从教师自身角度审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提高的能力,53.1%的教师选择了教学、心理学理论与方法,46.8%的教师选择了教学手段和方法,43.8%的教师选择了专业技能,40%的教师选择了社会能力,28.1%的教师选择了专业知识,21.8%的教师选择了学习能力。

在教师能力必备的专业素养方面,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精通本专业基本理论,了解本专业学术前沿,62.5%的教师非常关注本专业的前沿动态,37.5%的教师一般关注。近三年,62.5%的教师参与过3项及以上与其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项目,18.7%的教师参与过2项,15.6%的教师参加过1项,只有3.2%的教师没有参与过。而从近三年教师发表的专业论文数量来看,34.4%的教师发表过3篇及以上的论文,25%的教师发表过2篇论文,28.1%的教师发表过1篇论文,只有12.5%的教师没有发表过论文。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参加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是学校借助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方式培养更多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从调查结果来看,近三年内28.1%的教师有1次辅导学生参加比赛的经历,21.8%的教师有2次辅导学生参加比赛的经历,18.7%的教师能够有3次及以上的机会,还有 31.4%的教师没有辅导过学生参赛。

调查问卷最后还就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对职业精神培育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解。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学校应加强师德师风方面的教育,教育方法应新颖,切合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及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整理调查问卷、走访专家、查阅文献资料,以及与部分教师进行面谈等调研方法,我们发现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精神和培育在新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尚未从自然走向自觉

教师的职业精神主要来自于教师本人对自己工作的认可和尊重。高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积极性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职业价值观念。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就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教师只有具备这样一种责任意识,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够做出过硬的创新科研成果,才能够发挥出教师群体引领整个社会风气的积极作用。但是部分高职教师却缺乏职业精神。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敬业意识;有的教师选择教师职业的原因并非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是出于社会地位高或是认为教师的收入稳定、有较长的假期等,出发点的偏失会引发后续问题的出现;有的教师教书育人意识淡薄,对学生缺乏爱心;有的教师言行不够规范,还有的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作风,更有个别教师违规收礼、与学生有不正当关系、学术不正,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声誉。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都体现出高职院校教师对师德建设的意识还未从自然走向自觉,还没有从被约束转化为内化、自省的模式。

1.缺乏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不强。在现代社会中,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具备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对于教师职业而言,爱岗敬业的情操是每位教师都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只注重物质利益,以收入高低作为衡量其价值的唯一标准,不求进取,缺乏独立的学术研究能力和严谨治学的教学态度,甚至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个人第二职业上。还有的教师缺乏责任心,只满足于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忽视学生除学习之外的其他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其他问题采取回避态度,在课堂上只看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教学,不能够全方位地考虑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更无法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开展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虽然只有少数教师存在这类现象,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缺乏爱岗敬业的情操。

2.割裂“教书育人”,忽视学生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书育人是一个全方位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还是学生道德的典范、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相互交往的活动,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然而,部分教师却片面地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为未来就业做准备,上完课后便离开课堂,很少或几乎没有就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更无暇顾及学生在学业、生活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困惑或问题,完全割裂了教书和育人这一教师的基本使命。还有部分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淡薄,只专注于自身专业的教学业务和教学成绩,对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漠不关心。一些老教师对学生经常使用的作为现代社会交流媒介的重要工具如微博、微信、QQ等不感兴趣甚至带有排斥情绪,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代沟与日俱增。

3.教学失德失范,学术态度不端。严谨端正的治学风格是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秉持的师德修养。这一要求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业务上,还体现在教师的学术道德品格上。在当前社会,媒体报道高校教师学术不端的新闻屡见不鲜。部分教师在教学科研上或是弄虚作假、行为失范,或是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给教师职业和科学研究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还有部分教师治学不严谨,教学不认真,这些行为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想真正在教学、科研上做出成绩,就必须具备严谨治学的风格、淡泊名利的心态、敢于献身和甘为人梯的精神,发自内心地、自觉地树立师德观念,养成良好的师德习惯和行为。

(二)高职院校教师在师能建设方面尚有不足

师能是师德的重要载体。在较为长期的任职年限中,大部分资深高职院校教师已经积累了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底蕴。但是面对社会的发展和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专业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高职院校教师就更加需要潜心研究专业知识,不断探究学科前沿知识,拓展自身的专业视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整体的教学业务素养和知识水平。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历史川流不息,若不能因时变事,而一味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致乱之源。”高职院校教师在师能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必须引起重视并着力改进。

1.教学方法陈旧,知识更新缓慢。高职教育是与社会需求联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形式。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快速地扩展新知识、新理论,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能在学习生涯中紧跟时代步伐,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中,师资队伍大部分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构成。经验丰富的教师多数在教学中担任着中坚力量的使命,但多年从教的经历容易形成固化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选用的教材陈旧,对教学内容多年不加修改、照本宣科;有的教师所写的教案千篇一律,没有实用价值;有的教师教学手段落后,对学校提供的多媒体等新型教学设备没有兴趣,不去尝试使用。而年轻教师虽然很容易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但是又缺乏教学经验,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刻,在具体的教学中缺乏广度和深度。

2.知识储备单一,难以文理兼收。作为新时代的高职教师,不应该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传授者或是固守一门学科的狭隘专业人士,而应成为具有全方位知识的教育教学人才。尤其是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博采众长,多方面吸取新知识、新技能,做一个综合的、博学的教师。教师在充实自身知识领域方面,除了应丰富所学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之外,还应文理兼具,具备哲学思维、数学逻辑、文学语言等能力。但是,许多教师却缺乏这样一种意识。还有的老师缺乏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即使教学内容再精彩也无法吸引学生,上课枯燥,教学效果差。

3.缺乏职业意识,实践能力较差。高职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也不同于职业培训,要体现出鲜明的职业性特点。而在高职院校中,部分教师对高职教育的教学目的不够明确,实践操作技能不足,缺乏承担实践操作课程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无法按照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有序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如果不经过认真的培训和顶岗锻炼,其实践水平将极大地制约其专业素养和职业前景。

四、结语

职业精神的培育贵在自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的养成是一个严于律己的过程,需要在高职教育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自我磨练,内修师德,外炼师能,最终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接受和服从外在环境的引导和约束。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定,高校教师必须做到“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这既是现阶段师德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也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培育指明了具体的方向。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院校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毕节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拿出精神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