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工作加强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困境和对策研究

2018-04-01 08:41:54冯军成陈春蕾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大学生

□冯军成,陈春蕾,刘 钊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1]2017年12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中提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足以看出,资助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学界对高校资助工作加强贫困生心理教育侧重于现象描述和对策研究,缺少原因分析。基于此,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视角,分析高校资助工作现状,对高校资助工作加强贫困生心理教育意义重大。

1 高校资助工作加强贫困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资助育人作为高校资助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在高校资助体系中的重要体现。[2]高校资助工作的地位决定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

第一,高校资助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3]贫困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解决的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扶贫先扶智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校大学生正值“三观”形成期,高校资助工作的实施就是让贫困大学生享受到国家政策带来的惠果,激发其内在的爱国热情,自觉养成良好的优秀行为习惯不断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

第二,高校资助工作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学是大学生“三观”的成熟期,这一阶段他们会面临众多矛盾。贫困大学生往往会遇到学业与就业,婚姻与事业,压力与竞争等方面的矛盾。马克思曾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高校资助工作的实施就是通过建立资助体系不断强化当代大学生科学的利益观。高校资助工作的实施有利于逐渐消解高校贫困生的拜金主义欲望,为构建和谐社会蓝图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高校资助工作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一切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放眼世界,世界各国都把消除贫困作为巩固政权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高校贫困生的资助范围资助面有所扩大。资助面扩大意味着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可以安心学习,而不是为了生存从事大量的体力性的兼职工作。贫困大学生学成之后奔赴全国各地,服务地方,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国家的长治久安正是在众多微小力量的汇聚中形成的,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2 高校资助工作加强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困境

高校资助工作是一项关乎民生的大计,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处于重要地位。高校资助工作在贫困生的认定、评定、奖励、评估四个方面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贫困生的心理教育。

2.1 贫困生的认定方面

2.1.1贫困生身份定位模糊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高校资助政策将贫困生分为一般困难、困难、特别困难三类。三个等级如何界定,细则未详细指出。落实时,因其他消极因素影响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资助链上的任何一处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顶层设计在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因收集到的基础材料不足,听取意见不够广泛而导致各种问题出现。贫困生身份认定标准不明确,导致部分真正贫困的大学生未享受到国家资助。贫困生身份定位模糊化对于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心理疾病对个人成长极为不利。

2.2.2贫困生认定形式简单化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认定形式有直接形式和间接形式两类。高校在对贫困生身份认定时,原则上要综合两种形式进行认定。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层面对于贫困政策的细则理解不透,通过会议传达意见时就会出现误读现象。高校层级化体系本没有问题,部分高校资助部门在资助工作的聘用上的层次性要求不高,对政策理解不透现象严重。原则上是按政策要求办,但少数单位和个人因各种原因导致所谓班级评议小组和院级审核意见只是简单的形式。这种形式化的贫困生认定可能导致部分真正贫困的大学生错过认定。一旦得知自己没有被认定为贫困生后,他们内心的失落感较强。

2.2.3贫困生认定内容模式化

高校资助工作中与贫困生认定内容直接相关的两项是《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高校在对贫困生认定时能够获取的一手材料就是学生本人对这两张表的填写情况。学生在填写两张表时,个别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提供虚假的证明材料。高校资助管理部门因人力、财力等因素导致对材料审核不严使个别学生通过不当手段占有本来属于贫困生的名额。部分真正贫困的大学生因为贫困内心自卑不愿意将自己的情况写出来,导致班级和学院对其进行身份认定时出现误判等情况是客观存在的。

2.2 贫困生的评定方面

2.2.1贫困生评定原则性不强

高校贫困生评定要求始终坚持“客观、公平、公开”原则。个别学院成立的民主评议小组由班主任+辅导员+班委+学生代表四部分构成。院级党委书记对民主评议小组意见进行统筹。中国是重人情的社会,在利益问题上不乏部分人总想以所谓的“关系”等不正常渠道解决问题。部分缺乏理想信念的掌权者,尤其是身居高位的党委书记以“帮忙”为幌子收取委托方一定的物质报酬,不惜冒风险动用自己的关系为学生一路开“绿灯”。这种权钱交易的行为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他们没有享受到政府给予的帮助,极个别贫困大学生通过告发检举学院领导腐败的现象就见怪不怪。这一问题看似是一种评议组织方式,从实质上讲是对党员党性的深度考验。

2.2.2贫困生评定系统性不强

高校贫困生评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高校贫困生评定要经历多层部门的审核。高校贫困生评定系统性不强是普遍存在的,部分省市的高校网络资助系统,一头连着地方区县扶贫部门,一头连着高校资助部门。地方区县扶贫部门相对高校来说,其承担的任务相对较小。这并不是说区县扶贫部门可以无所事事,区县扶贫部门要承担起摸排清查的重任。这一工作做不好就会出现连环性错误,导致国家扶贫资金严重流失。高校贫困生评定工作多以网络办公为主,与传统点对点的评定相比则暴露出系统性不强的弊端,改变这一问题的举措是纠正错误的评定方式。

2.2.3贫困生评定持续性不强

高校贫困生评定工作有着很强的连续性特点,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教育扶贫事业开展的目的就是以扶智的方式来扶贫。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持续性是其应有的特点。现实操作过程中往往忽视这一重要特点的结果就是某些贫困生长期为贫困资助对象。我们会发现贫困资助工作中资助对象的多次出现,很少有主动退出资助对象范围的现象。究其原因,正是高校贫困资助与区县资助之间缺少联系,未能对资助对象的持续关注上。

2.3 贫困生的奖励方面

2.3.1贫困生奖励内容方面

高校贫困生奖励的目的是为了让在校大学生完成学业,更深一层是培养“四有”新人。多年来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情况,经济上的奖励更为明显。对于经济奖励之外的精神鼓舞一定程度上是缺失的。高校贫困生资助应该也必须是全方位的。单纯地对其进行经济资助势必会使某些受资助贫困生认为高校资助部门是“发钱”部门。从这个角度上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要对资助对象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进行教育,使资助对象认识到自身成为受资助对象后除了努力学习外,还要参与社会实践。高校资助工作确立的原则是“以人为本”,而人是有精神的,如果缺少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高校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就会大大降低。

2.3.2贫困生奖励政策方面

高校贫困生奖励政策最终的归宿是实行。实行效果不佳从侧面反映出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本身也存在问题。从根源上讲是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作为上层建筑上的理论没有将实际情况很好地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思想路线。这条路线不管干任何一件事都是要运用的,忽视这一条贫困生资助政策是极为不完善的。就目前实行的贫困生政策而言,对一般贫困、贫困、特别贫困的学生到底三者之间存在哪些明显的差距。以经济收入为主要评价标准这是贫困生资助政策上明文规定的。在奖励层次上分为不同等级的,平均奖励为3 000元。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平均奖励金额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当地的最低收入标准的变化有所提高。

2.4 贫困生的评估方面

2.4.1贫困生学习评估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高校资助部门对贫困生进行资助后要为学生建立一定的学习评估体系,这是必须要形成的方案。纵观现实,我们会发现高校资助部门在对贫困生资助后并不会太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里,缺少的是高校资助管理部门与高校教学部门之间的衔接工作。从另外一个层面反映出,高校各部门之间缺乏衔接性。这种缺乏衔接性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导致受资助贫困生放松了对自身学习的重视程度。贫困生进入大学后和其他大学生一样同样会受到外界的各种诱惑。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及时反映到学院、系和班级当中,学院、系和班级对贫困生的学习状况不及时分析都会影响贫困生的全面发展。邓小平曾说过: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5]一定的外部督促力量的参与就是教育贫困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助力人生实践。

2.4.2贫困生生活评估

高校资助工作的直接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时刻关注着高校资助工作的进展。高校资助工作尽管烦琐,若执行者一心想着为学生服务就会少些烦恼。可以这样说,高校资助工作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对话、走访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高校资助部门的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所见和所闻对受资助学生的生活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后进行分级资助这是较为科学的。高校资助工作部门可以在各学院安排相应的学生作为信息员及时反馈受资助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中,部分受资助对象碍于面子不愿意向外人提起自己的生活状况。高校资助工作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受资助学生生活状况。

2. 4.3贫困生心理评估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引起社会普遍关注。高校贫困生有众多特征,经济压力大导致的心理自卑是显著特征。众所周知,心理与思想息息相关。心理不健康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思想也存在某种问题。高校资助工作虽然不是专门的心理辅导部门,但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参与到资助工作中。部分高校资助部门存在着队伍配套不整齐,很难配备相应的心理辅导专职人员。心理评估工作不及时开展就会导致一些贫困生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潜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

综上,高校资助工作失范行为在认定、评定、奖励、评估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失范行为。也就是说,尽管部分高校倡导要加强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实际上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忽视了对贫困大学生加强心理教育的重要工作。

3 高校资助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原因

高校资助工作在对贫困生的认定、评定、奖励、评估方面存在四方面的问题,这种问题就是伦理失范的表现,这种伦理失范行为从更深层面讲会影响到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部分高校资助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家庭、学校和其它方面的原因。

3.1 社会原因

3.1.1社会转型带来的结构变化

社会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是农业型的大口大国,向工业型和信息型社会转变。社会转型引起人际关系的淡化。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人们,渐渐失去了原本该有的情感。这种情况下,身处偏远地区的大学生很难接受到好的教育。进入高校后,他们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开始模仿别人的高消费行为。据不完全统计,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所有贫困大学生的10%-15%左右,[6]这部分学生是资助的重要对象,在高校资助时碍于个人面子不愿说明真实情况,加之现有的评定手段不健全,就可能导致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失范行为。

3.1.2社会思潮带来的思想变化

社会思潮的显著特点是影响广。普世价值就是一种思潮。从字面上理解“思潮”,思潮就是思想潮流,这股潮流中各种庞杂信息交互存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对物的评价始终把“用”放在第一位。高校资助工作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受资助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同时,更应该经常通过交谈等方式了解其心理动态。实际上,部分高校资助工作由于人力有限且和其他心理机构部分合作不够,难以开展大规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2 家庭原因

3.2.1家庭成员文化程度较低,无法承担起对子女进行文化教育的重任。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了解学生家庭基本情况的方式通常是以学生所填写的家庭基本情况表。家庭基本情况表填写要求必须实事求是,因而大部分学生在该栏中所填写的信息时父辈文化程度较低,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要想生存不得以从事脏苦累的劳动。父辈们为了维持生计,常年在外很少有机会教育子女。这些现状说明贫困环境下的学生更应该得到高校及社会的关注。

3.2.2家庭层级化结构不完善,无法营造起健康有序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大部分学生在贫困等级说明中选择时更愿意选择一般贫困,这是因为他们的基本生活来源靠种地和政府的低保可以维持。随着老龄化现象加重,家中祖辈突发疾病去世的消息也较多。随之而来的是,家庭的组成结构就成了子女与父母的两层结构。中国传统家庭中重视家风的传承,一旦祖辈缺少对父辈的教育,父辈对子女的教育也相对放松。长此以往,好家风逐渐在某一家族或家庭中逝去,无法营造起健康有序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也是导致部分大学生成为受资助对象的原因之一。

3.3 个人原因

3.3.1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

部分贫困大学生受多重因素影响,产生了“经济扶持理所应当”“不要白不要”等错误想法,出现了“等、靠、要”的消极现象,形成了“自卑焦虑、爱慕虚荣、孤僻冷漠”的性格特点,导致部分学生形成不正确的“三观”。[7]部分高校贫困生因贫困为傲,他们认为不努力学习凭一张申请表和盖章就可以稳稳当当地拿上数千元的助学金。不劳而获成为部分贫困生更贫困的原因之一。这个角度上看,缺乏自强不息精神的高校贫困生自甘堕落意志消沉逐渐失去了对学习和生活信心。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高校贫困生在受到资助后心怀感恩,服务社会的行为经常性被媒体报道。对于此,少数缺乏自强不息精神的大学生高校资助部门应通过科学方式予以教育。

3.3.2智力因素的深刻影响

高校贫困生分布不均衡,部分高校贫困生人数相对较少时,某一位同学被认定为贫困生就视为“另类”。异样目光对于部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消极作用。就其深层原因讲,这部分学生未能正确看待助学金的评定工作。从侧面也反映出这部分学生缺乏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之一,也是智力开发的最高目标。创造力的培养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于整个民族与人类,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8]对于这部分贫困大学生而言,如果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受资助后的长远意义就不会考虑到别人的异样目光。

3.4 其他原因

3.4.1体制不太健全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实施者中部分人员是在体制之外,原因是因为这部分资助工作者的学历低无法参与到高层管理。高校资助工作者的党委班子可根据工作需要适当提拔某些人作为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意味着手中掌握一定的权力,用好权力除了自我教育外还需要外部力量的参与。高校纪检委担任着此项重要任务,应该发挥好重要作用。少数高校纪检委缺乏原则性对资助部门缺乏一定的纪律监管,导致部门能力欠缺的人员进行到体制之中进行着不正当的违法乱纪行为。

3.4.2队伍不太壮大

高校资助工作队伍无论是从年龄结构还是文化程度上讲,层次化和结构化还不够明显。科学的高校资助工作应该是集结了各专业各领域不同职务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年长的资助工作者富有经验,只是精力相对缺乏。长幼互学互助的高校资助工作队伍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年龄和文化程度差异小,彼此之间交流小,利益矛盾较大,严重影响了高校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

4 高校资助工作加强心理教育的对策

高校资助工作加强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对策是对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伦理失范行为的有力限制。综合四方面原因,高校资助工作要做出特色,就必须构建起协同化的扶贫机制、结构化的奖励机制、全面化的育人机制和长效化的考评机制等。

4.1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要构建起协同化的战略机制

协同化指的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参与者要确立共同的目标,不能人云亦云似是而非地开展工作。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政策提出要协同化,但在实际操作中每个人都基于不同的利益开展工作。个别人为了权力寻租不惜触犯法律底线开展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高校贫困生相对来说是弱势群体,需要来自家庭、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帮扶。朋辈间的亲密关系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为高校资助工作减轻压力。合作关系是朋辈之间常见的关系,这种关系与家庭、学校、社会、国家进行链接是非常有必要的。朋辈之间的良性关系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提供相应的准确信息,诸如心理状况等。朋辈关系在与其他关系进行链接时是双向互动的,是立体的。横纵交叉的协同化的战略机制对高校资助工作不仅是是理论研究延伸的内在要求,更是资助工作中落实心理教学要求的体现。

4.2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要构建起结构化的奖惩机制

结构化指的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要具有一定的等级体系。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高校资助政策包括对初高中生、大中专生、大学生的资助,资助金额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村、乡镇、区县会根据财政实际状况对每年考入大学的贫困生予以一定的资助。我们会发现一些贫困大学生会重复享受资助,重复资助的问题使部分财政状况相对较差的地方无法对部分贫困大学生予以资助。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务必要构建其结构化的奖惩机制。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时应该综合多方面信息,不能仅凭几张证明就确定其贫困生身份。在发现部分贫困生受资助后出现违反乱纪的行为应该及时予以教育。教育过程中既要通过说理,也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高校资助工作部门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育时还要考虑到其心理特征,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4.3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要构建起全面化的育人机制

全面化指的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对贫苦大学生予以教育。高校贫困生与其他大学生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经济上的贫困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他们的精神状况。高校资助部门不仅要联合国内相关的优秀部门进行育人工作交流会,同时还要有国际视野。国际视野意味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走向国外。海外华人华侨提供给国内高校贫困生的不仅仅包括物质,还包括精神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海外华人华侨很多是有成就的大人物。这些人物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传奇,他们起到榜样激励作用。国内高校资助部门适当地邀请数十名海外华侨回国到母校做演讲报告是一种能够推广的活动。一场演讲就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必将激励高校贫困生坚定信仰不断开创新未来。

4.4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要构建其长效化的考评机制

长效化指的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个连续性的工作。高校贫困生群体是一种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提高,但人们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营造还不够。高校对贫困生进行资助是通过经济上的帮扶,让其树立生活信心。自信引起自觉的行为,自觉行为的产生将会影响身边的一批人。一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们的力量会改变现有的失范行为。实际运行过程中部分高校贫困生资助部门并没有或者很少关注到长效化的考评机制。这种长效化的考评机制既有来自于自身的,也有来自其他部门或上级的评价。另外,高校资助管理部门还要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并不断做出工作上的调整。如此一来,长效化的考评机制对高校贫困生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2]徐美华.饶志雄.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1):49

[3]赵安勇.高校贫困生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2(08):74.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187.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6]钱春霞.高校资助育人有效性的心理学思考[J].教育评论,2016(07):32.

[7]郝颖.高校家庭经济困境学生资助工作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01):82.

[8]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02.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大学生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10期)2012-07-25 10: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