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朝晖,李文武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区域瞄准的整体视野,各项工作都围绕区域性发展问题展开,并没有识别到户的精准理念。因此随着国家扶贫投入的不断加大,扶贫效果并不明显,扶贫开发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降低,减贫效果在递减。[1]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指引下,继续向贫困宣战,全面脱贫成为重要的底线目标,成为党和政府行为的重要指引。
针对扶贫工作中贫困户的瞄准度不准、贫困资金使用不到位,项目安排不恰当等情况,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主动作为,提出治贫新模式,即精准扶贫思想。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2]使我国扶贫思路和理念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扶贫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区域性发展问题,而上升为国家战略。精准扶贫的成效事关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从其实施进程看,随着扶贫资源与政策的大量输入,精准扶贫工作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不足之处,过于重视物质和技术层面的帮扶,却忽视了思想帮扶的问题,即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从而影响了精准扶贫的整体进程。
激发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的自觉性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不断弱化贫困意识对贫困群众的影响,不断增强他们摆脱贫困的进取意识,保证他们树立脱贫的自信心,实现思想和意志上的“脱贫”,激发他们穷则思变、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需要持续用力。只有贫困群众思想意识水平提高了、眼界开阔了、观念改变了,才能更好地发展当地经济,彻底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首位,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据人民网相关数据显示,自2011年上调扶贫标准后,我国贫困人口总数由1.2亿人到降至2015年的5575万人。精准扶贫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国家扶贫政策正初显成效。
2016年以来媒体网络连续报道了几篇关于在扶贫过程中个别贫困户“不自强、不感恩”反而无理取闹影响扶贫进程的言论,[3]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一项关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广大贫困农户受益的新举措为何在农村部分农户中变了味,本文对当前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了梳理,从思想意识上深挖贫困的根源,解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贫困根源问题,为贫困地区的群众提供思想智力支持。
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农村扶贫方式出现转变,以往共享的扶贫资源变成了部分人享有,这就导致部分农户心目中公共资源就该人人享有的思想受到冲击,以致心态失衡。扶贫对象精准了,扶贫政策精准了,以往大锅饭式的优惠政策和资源变成了谁符合扶贫标准谁享有。在这种情况下,农户都想积极争取扶贫资源落入自家,符合条件享受上的农户欢天喜地,不符合条件的农户垂头丧气怨声载道,甚至还有人看到他人通过扶贫政策脱贫致富,自身心态失衡,产生了社会不公平感和自己的利益被剥夺感。[4]
扶贫政策和资源的大量输入,在激发了贫困户奔小康积极性的同时,也给部分贫困户看到了不劳而获的“新希望”。在以往整村推进的扶贫模式下,部分贫困户就长期享受着政府扶贫带来的不劳而获的成果,精准扶贫实施后对利于自己的政策和资源更多的情况下,更是缺乏自我奋斗的意识。危房等着政府建,没吃没穿跟着政府要低保,教育要靠政府管,这部分贫困户自我脱贫不积极,争当贫困户积极。一些地方出现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现象,“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一部分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够,“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他们没有目标,自认为有吃有穿的就行,习惯了不劳而获,直接影响了扶贫成效。
政府的扶贫指标和当地的现实情况不对称导致出现名额争夺问题。一方面在贫困户评选的过程中由于政府掌握的农户信息不准确导致实际困难的农户未被评为贫困户,另一方面由于在经济状况相似的农户当中必然有农户未被评为贫困户。这些情况就容易导致个别贫困户因未被评上而产生不满情绪,甚至认为政府存在不公或者存在暗箱操作,导致农户对国家政策的误解。
贫困群众虽是脱贫攻坚的对象,但也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在开发式扶贫中,要处理好国家、社会和贫困者自身的关系,要培育贫困群众的 “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摆脱贫困,必须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扬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精神。为此,他强调扶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提出 “地方贫困,观念不能 ‘贫困’”的观点。2013 年他在湘西考察时又表示: “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他也十分注重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强调扶贫要先扶智,将教育视为脱贫致富的 “根本之策”。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5]当前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看似是农民争夺扶贫利益最大化的原因,实则是农民的思想意识没能跟上国家重大战略的转变,扶贫工作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做保障。
重物质扶贫工作而轻视精神扶贫工作。一是虽然扶贫模式转变了,但以往的扶贫思想并未转变。传统的扶贫注重的是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把物质扶贫同精神扶贫结合起来。没有认识到贫困的根源在哪,不针对贫困户更不涉及其思想帮扶的问题,所以扶贫工作还处在只重视物质扶贫的老路上。二是作为扶贫工作主体的各级党委,在政绩的驱使下看重脱贫指标的完成,不注重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培养,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不注重贫困户内生动力机制的研究,没有意识到思想上的进步是激发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根源所在。没有内因的推动即使再好的政策也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贫困户不愿意行动,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三是扶贫工作者进村入户时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了对贫困户进行政策、资源以及技术等物质的扶持培养上,而忽略了贫困户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一些地方出现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现象,“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就成了一种现象。
毛泽东同志强调:“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6]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解决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根本所在,基层扶贫干部错误地认为“只要政策到位了,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这正是忽视思想发动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毛泽东同志曾严厉批评由于忽视放松思想政治教育而导致合作社几乎垮台的事例,这与当代农村实际契合。
精准到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机遇和挑战,注重表面泛泛而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基层扶贫干部对精准扶贫政策纸面宣讲得多、对致富技能的培训和特色产业扶持得多、对贫困户家中有几间房几只羊了解得多,而对农民想什么、缺什么、干什么了解得少,以至出现好多扶贫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群众不领情,热情不高。原因在于扶贫中对贫困户思想了解不精准,导致了扶贫工作失去了精准的指导思想,以至于扶贫工作被动。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两者共同作用于事物的发展。扶贫不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党和政府也不能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需要号召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形成扶贫合力。把扶贫同扶志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要建立健全适合我国扶贫开发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体系,实现扶贫体制机制的良性运行,创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大扶贫体系。更重要的是激发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的自觉性,转变他们“等、靠、要”的惰性观念,不断弱化贫困意识对贫困群众的影响,不断增强他们摆脱贫困的进取意识,保证他们树立脱贫的自信心,实现思想和意志上的“脱贫”,激发他们穷则思变、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地建成小康社会。[7]精准扶贫作为推手,要求“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推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如何保障扶贫工作不倒退,如何让每一个贫困户都转被动为主动,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这就需要在精准扶贫视域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创新工作思路。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通过“滚动式”宣传让农民对于政府扶贫工作思想上接受精准,实践中才不会走弯路。一是“滚动式” 宣传国家政策,通过宣传营造脱贫致富的大氛围,鼓励贫困户积极脱贫攻坚。二是“滚动式”宣传当地具体扶贫政策,通过宣传让农户全面充分地了解并享受自己符合条件的政策,消除广大农户“不患寡而患不均”等消极思想的影响。三是“滚动式” 宣传身边积极创业的故事和典型,激发贫困户苦干实干精神,使扶贫开发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的、耐心的、细致的工作,不能企图进几次家门,讲几句话就把老百姓几十年的老旧思想意识改变过来,所以通过“滚动式”的宣传和农户形成积极的互动,把农民参与扶贫攻坚的热情激发出来。
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到项目、资金、措施精准到户的实施过程中,在帮助贫困户具体脱贫实践中自觉引导他们思想的转变。一是使农户明白脱贫不只是政府的事,更需要自我的奋斗与努力;二是便于在解决农户实际问题中做思想工作,在实际问题解决后更能强化对农户思想的精确引导,真正达到了与贫困户心灵相通,齐心协力脱贫致富;三是在不知不觉中对农户进行精准地思想引导,利于激发贫困户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江泽民指出:“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8]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到具体的扶贫工作中去,既解决农户现实脱贫的问题又解决造成农户贫困思想根源问题,这就是坚持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以“菜单”的方式解决贫困户思想上的各类困惑,达到思想精准开化的目的。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放性,在“菜单式”疏导中,既可以解决政策问题,又可以解决思想问题,内容设置中既可丰富多彩也力求群众易于接受,以达到深入人心思想精准开化的目的。二是针对不同农户的思想认识问题,让农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照政府列出的解决“菜单”选择不同解决方法。三是扶贫工作者根据农户喜欢的方式从自己的方案菜单中选择适合农户的方式对其进行思想的精准开化,探寻“共鸣点”,抓住结合点,找准切入点,切实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和保障作用,[9]最终激发贫困户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扶智必先促其思想转化。让贫困地区的百姓们接受先进的思想,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瑞敏.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7).
[2]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J].人民论坛,2015(10).
[3]陈发明.既要扶真贫也要防养懒[N] .经济日报,2016- 11-15(9).
[4]冯超华 钟涨宝,精准扶贫中农民争当贫困户的行为及其阐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R].2017-10-18.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 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千家万户[N] .人民日报,2012-12-31(1).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