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这意味着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跨越式发展,意味着中国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上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背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为其发展不断输送营养、提供文化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要实现更高程度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建设。
文化自信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高度认同和肯定,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现有文化的创新发展、对外来文化交流合作。
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的血液,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极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挖掘和继承高度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制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制。“百家讲坛”“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栏目也相继热播。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汉文化的热潮,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以和为贵”等思想也被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和认同。国内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都折射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意义。毛泽东同志曾经说,“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4]因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继承与发展,就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文化自信表现为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与创新。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5]在这9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党带领广大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振奋人心的红色文化,从革命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到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建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断实现着中华文化的再生再造,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6]文化的发展源于其深层内涵和“输血造血”能力,内涵不足,则基础不牢,“输血造血”不足,则缺乏发展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就是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输血造血”能力。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7]这三次飞跃,尤其是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没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做支撑,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不移地弘扬和发展,就是文化自信在新时代最好的表达。
再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文化自信表现为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获取国际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开放的民族。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都是中华民族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表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工作,除了开展正常的国事访问之外,中国领导人还积极在国际舞台上向世界展示和传递中国政府的政治主张、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和平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主张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和中国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中国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更是采取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多位一体模式,主要体现在:一是与其他国家互办文化年。截至2016年底,中国已与俄、法、美、德等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互办了文化年活动,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二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巡演活动的开展,向世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像《梁祝》《茉莉花》“千手观音”等一大批文艺作品都在国外都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响。三是积极创办孔子学院,建设好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据数据统计,到2017年初,“中国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全球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考生达600万人次”。[8]四是积极承办大型的国际会议和重大赛事活动,如举办奥运会等等。现如今,中国文化和中国理念已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所熟知,中华文化也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通道,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充分的文化自信。
在看到我国在文化自信建设方面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或者说是与文化自信建设相背离的心态。
首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自信的心态。“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使得许多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怀疑,经济弱势造成了心理弱势。”[9]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再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不自信的程度一步步加深,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认为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如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打倒孔家店”和对旧文学、旧传统的批判。二是对西方文化的高度认同,认为其具有先天的优越性,主张在中国“全盘西化”。这两种表现的背后折射出的都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很多方面和领域都已达到或超过了西方先进国家水平,但少数人对传统文化不自信的心态依旧存在,表现为:一是过分夸大或放大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忽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关注,对传统的手工艺或技艺兴趣不高,当下一些传统手工艺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就是印证;三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被冷漠、被边缘化,例如反映民族传统文化的电影《百鸟朝凤》,首周排片比只有1.2%,后来63岁的制片人方励迫于无奈,通过网络直播公开下跪、磕头,求院线增加排片,事件才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10]这件事情虽已过去,但却着实反映了传统文化在市场机制发展中的困境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冷漠心理。
其次,是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心态。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对中华文化的肯定和褒扬还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但是,随着各种外来思潮的涌入和急剧碰撞,一部分人迷失了自我,“面对西方的强势实力而将西方的文化定为一尊,对中国五千年文化和中国与世界的价值视而不见。”[11]完全被外来文化思潮所攻陷。这种不良心态,不仅仅表现在思想方面,有些甚至反映在一些实际行动上。据相关新闻媒体披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短短的几十年里,中国有数以万计的村镇名字被遗弃,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貌似很洋气的地名,中国似乎成为了世界城市展览馆和博物馆,于是有一个暗讽的段子“早晨从‘维也纳’起床,中午到‘威尼斯’办事,晚上到‘曼哈顿’逛街,一天‘游遍全世界’”[12],这“一进一退、一长一缩,是洋文化之喜,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伤”[13]。其实,洋地名泛滥只是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心态表现的冰山一角,这些现象实质上所反映的就是文化不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4]任何一个国家、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话中多次涉及文化自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将加强文化自信建设纳入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强调文化自信的建设“要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15]的发展理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建构文化自信也要紧紧围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要求。
首先,“不忘本来”,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健民族之根。
丘吉尔曾经说过,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你就能预见多远的将来。历史是一脉相承的,唯有不忘历史,才能创造未来。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世事维艰,有文则兴,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16]当下,各种思潮、外来文化充斥着人们的认知世界,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被错误思潮所绑架。所以面对现在和未来,我们只有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与现代社会充分融合,才能在未知世界中站稳脚跟,不断前行。
认清国情,方能知晓未来规划和方向。今天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7],但仍需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改变”[18]。在文化的发展和影响力方面,我国也不能被称为文化强国,我们传统文化的竞争力同欧美文化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未来,在民族文化振兴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在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应该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坚定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强大的文化自信支撑起民族发展前进的动力。
其次,“吸收外来”,学习、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点和精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民族只有具有包容天下万物的心态,才能从容地应对未知世界的挑战。在“吸收外来”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要有包容的姿态。整个世界由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构成,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逐渐形成了异于其他的独特文化,也正是这些不同的文化,才使得世界多姿多彩。所以,对待外来文化,要正确认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以共生的观念来看待不同文明或文化,共同发展。二是借鉴吸收外来文化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吸收外来”中很重要的一点。外来文化并不全是有益的,有些甚至包含了某些有害的成分,因此,在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时,要仔细甄别和筛选,剔除外来文化中的垃圾成分,保留精华部分。三是“吸收外来”的过程中,要进行本土化改造。由于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外来文化在与本土结合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形,因此,在结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本地和外来文化的实际情况,将外来文化中与本地实际不相符的点进行改造或剔除,寻找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四是对外来文化要进行吸收再创新,为我所用。简单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并不是“吸收外来”的目的所在,而是要在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使之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五是在吸收外来的同时,还要积极走出去。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只是引进来而不走出去,终究会造成自身文化的变异和价值流失以及影响力的弱化。所以,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努力扩展沟通渠道和交流舞台,积极向外输送和传播自身文化的价值理念,增强自身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价值。
再次,“面向未来”,积极发展本民族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要加强思想教育,强化文化认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拼搏进取精神、“爱民、利民”的民本思想、“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基本上都是通过薪火相传的教育来实现传承与发展。因此,要使本民族文化在未来获得长足性发展,思想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说来:第一,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人们真正了解、领悟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价值。第二,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的教育方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第三,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引导人们把这些思想、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每一位公民真实地感受到其意义和价值所在。此外,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应强化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努力构建和增强维系民族共同发展的精神纽带,不断铸就文化发展的新辉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9]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不断加强文化自信建设,并通过文化自信的建设来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民提供文化引领和精神指引。
[1][2][3][5][7][14][15][17][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2-623.
[6]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6):5.
[8]柴如瑾.语言文字事业报告首次发布[N].光明日报,2017-07-19(06).
[9]胡钰.文化自信与中国声音[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03):28.
[10]苗春.电影《百鸟朝凤》引热议[EB/OL].新华网,2016-05-23.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6-05/23/c_135380486.htm.
[11]张志洲.重建中国的文化自信[J].当代世界,2014(10):22.
[12][13]李木元.洋地名泛滥是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N].人民政协报,2016-04-25(6).
[16]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19]李翔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发展繁荣[J].求是,2013(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