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班学生的历史教学是令诸多历史老师头痛的问题。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可以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关键词】艺术生 历史教学 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066-02
一、现状
(一)特点
1.学生特点
传统观念里艺术班的学生被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他们比普通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大部分学生家境很好,从而比普通学生更有优越感,不服教师管教,与教师的冲突时常发生。但是艺术班学生个性张扬,性格外向,对同学对教师重情重义,乐于帮助别人,喜欢表现自己,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承认。
2.历史学科特点
高中历史教学采用模块式,不使用通史教学,教材系统性差,这对学习基础差的艺术生来说是个难点。且历史学科内容枯燥,大量的历史史实特别是时间的记忆和教师讲述教材使用的历史语言的枯燥使得学生对历史课堂不感兴趣。
(二)教学现状
艺术班学生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快餐式”生源,他们并不是从小接受专业的教育,而仅仅利用很短的时间攻克专业参加各个学校的专业考试。在高三下学期专业考试通过之前他们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很低。基于艺术班学生学习基础,传统的艺术班的历史教学主要采取灌输式课堂模式,学生机械的听课—记笔记—背诵—练习,学习效率低下,且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素养的培养。这也导致了历史课堂上学生行为散漫,交头接耳,思想开小差,应付作业和考试。他们应对高考起点低,时间紧,任务重,给教师及学生都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二、对策
(一)提高课堂管理能力
艺术班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主要为作滑稽表演、口出怪调,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相互争吵、挑衅推撞,顶撞老师、破坏校规[1]。这也是任课老师对艺术生存在偏见的原因之一。对历史教师来讲,要适度加强教学节奏,适当发挥教育机智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比如在学习《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中两党制一目内容时,在观看“驴象之争”漫画时,有学生发出驴叫的声音引起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这是典型的课堂问题行为。此时我顺势而为,让这位同学进行民主党总统竞选候选人的角色扮演,通过他的演讲让全班同学对他投票选举,这既加强了学生对两党制的理解,也锻炼了这位同学的演讲能力,巧妙的把课堂引入了教学正轨。但是对較严重的问题行为,则要利用一定的惩罚措施,但要避免体罚。
(二)注重学习策略的指导
1.注重学习动机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认知内驱力在学习历史中的重要性。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有赖于成功的学习体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难度适宜的问题设计,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享受成功的愉悦感,提高认知水平。在艺术班历史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问题,比如在学习《英国的制度创新》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本班进行班长的选举,如果参照英国的政体,应该遵循怎样的程序?在学习《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分封制一目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我们县城是王畿,周边县城作为诸侯王领地,他们对我们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义务? 这就使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学生也易于接受。
2.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基于历史课程的特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课堂上多利用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利用直观的历史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和历史小故事、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历史学习上来。艺术班学生对抽象概括的书面语言缺乏兴趣,所以教师要善于用形象的语言对历史事物进行描绘,使学生产生“如见其色,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王中磊老师的《太平天国运动》,用生动形象的说书的形式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成功地将学生置于历史情境中。艺术班学生对非学习内容的兴趣远远多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所以在讲到《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时,我用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电视辩论导入课程,同时补充美国大选的课外知识,引发学生对美国政体的求知欲。
3.注重良好注意力品质的培养
艺术班学生自律性较差,容易被各种与课堂无关的问题分神。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45分钟课堂,重视心理学上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规律,巧妙利用无意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在课堂学习上。在课堂开始时设计好“开场白”,比如在学习小农经济时,先请艺术班学生表演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本课将要学习内容。针对艺术班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以巩固所学内容。比如在学习完《南京条约》之后,我趁热打铁设计了知识连连看的环节来考查学生对条约各项内容和对应的影响的理解。另外要排除因无关刺激的干扰引起的学生注意力分散,体现在多媒体的使用上,课件的制作要紧扣教学内容,避免过分追求形式的精美忽略内容的实效性。
我认为高中艺术班历史教学要谨记五个词:欣赏、技术、期望、信任、关怀。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用过硬的教学技术赢得学生的尊重,对每一位学生都满怀期望,给予每位学生充分的信任,用关怀得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对艺术生不再“谈虎色变”,实现与学生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春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潘轩(1989.11.02-),女,山东省滨州人,本科学历,毕业于鲁东大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历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