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钰 唐海东
摘 要:结构主义叙事学先驱普洛普在对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里的一百个俄罗斯神奇故事进行形态比较分析后总结出来了一套故事形态学叙事理论,该理论不仅适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以及民俗学的研究,对许多影视作品的情节设置模式也具有极强的概括力。本文旨在运用普洛普的故事形态学叙事理论,分析、探寻《甄嬛传》一剧的叙事特色。
关键词:普洛普 故事形态学 《甄嬛传》 叙事特色
古装大戏《甄 传》自开播以来广受好评,实现了中国电视剧制造业的一大突破:该剧不仅夺得多项国内电视行业大奖,还吸引了日本、马来西亚等国的大批观众。运用俄国学者普洛普的故事形态学叙事理论分析这部电视剧后不难发现,该剧虽然剧集多,但剧情设置并不复杂,其叙事方法基本符合故事形态学对民间故事的分析总结,进一步挖掘发现,该剧就是经典民间故事再现,而民间故事是一种较易引起人类情感共鸣的通俗文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甄 传》能够突破国家甚至文化的界限而广受关注。本文将运用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叙事理论对该剧的叙事特色进行分析。
一、普洛普的叙事理论
虽然结构主义在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等文论相继兴起后有些式微,但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作为西方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的文论研究体系中仍起着融会贯通的作用。
对结构主义叙事学有很大影响的俄国学者弗拉基米尔·普洛普在对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里的100个俄罗斯民间神奇故事进行深入研究后,创作了其开创性著作《民间故事形态学》,普洛普以故事的结构为研究的着眼点,总结出了民间故事、喜剧、神话、史诗和传奇中的共同要素——功能。作为叙事作品的最基本单位,普洛普认为“功能指的是从其对于行动过程意义的角度定义的角色行为”,而有限的叙事角色和功能相互组合构成回合,回合构成故事的形式多样没有定则,由此产生无限多的故事情节,但不管故事如何千变万化,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人物的行为目的和基本功能都遵循着某一固定的形态。他认为,这一套叙事公式可以代替所有民间故事,所有的故事不过是这些公式的不同表现形式。普洛普有以下四点总结:第一,在童话中人物的功能是不变的,功能是构成童话的基本要素;第二,童话里功能的总数是31个;第三,功能的排列顺序是恒定的;第四,在结构上,所有童话是一种类型。
其实,普洛普的研究并没有去深入挖掘人类现象背后更深层的心理结构,但是,他的人物功能理论对于分析故事的叙事价值还是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的。电视剧《甄 传》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每一个人物都可谓是精雕细琢,这样的好故事若经由普洛普叙事理论的分析,不仅可以为观看这部电视剧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还能在此基础上探寻出更多更好的叙事方式,以便应用于今后的电视剧制作当中。
二、《甄 传》对民间故事叙事方式的传承与突破
内地版《甄 传》共七十六集,剧中涉及人物众多,剧情时间跨度颇长,但是总结起来不难发现,其叙事方式不过是民间故事叙事结构的多重叠合。故事讲述了本身无意入宫为妃的甄 意外入选后,从一名怀揣天真梦想的少女经历重重陷害暗算后,成为太后的故事。该剧剧情设置看似复杂多变,若深入分析会发现,其叙事完全符合普罗普所提出的“三重化”叙事结构,叙事内核十分简单,笔者接下来就从叙事结构、人物角色功能和叙事突破三个方面对该剧进行分析。
1.叙事结构设置 在对故事研究分析中,普洛普所提出的31项具体功能可以总结为六大叙事单元,分别是准备、深入、转移、斗争、返回和承认六个阶段。在《甄 传》中,根据主人公甄 所面临斗争对象的转换,全剧可以分为三大板块:斗华妃、斗皇后、斗皇上。虽然每个斗争版块中又各自包含多个回合,但一经提炼就会发现,每个版块故事情节发展基本上均和普洛普所划分的叙事单元相契合。由于这三个板块中的叙事方法内核相似,只不过叙事篇幅分配不同,所以在此取第二大版块“斗皇后”为代表进行具体分析。
开始阶段:前一阶段斗争结束,华妃死后宫中妃位形成空缺(在此可看作功能项1:有缺失,平衡被打破,接下来的行动由此展开),皇帝决定册封甄 为妃。
深入阶段:册封典礼上,皇后设计甄 ,皇帝勃然大怒,将甄 禁足(功能2:主人公被要求遵守某种禁令);甄 病重,流朱受伤身亡闹出人命后,才有太医前往救治(功能项3:禁令打破);皇后暗中指使人诋毁甄 父亲,致使甄 家人被流放宁古塔(功能8:坏人伤害了家庭中的某成员)。
转移阶段:甄家被查抄,皇上同意让心灰意冷的甄 产后离宫到甘露寺修行(功能9:主人公被送到、派到某地B3)。
斗争阶段:众尼姑认为甄 被皇帝厌弃,因此对她百般刁难,外加皇后让祺嫔嘱咐尼姑不必善待甄 ,致使甄 处境颇为狼狈落魄(功能12:主人公經受考验、审讯或遭到攻击等);病重垂危的甄 被赶往凌云峰,果郡王允礼及时将其带到清凉台进行救治(功能17:主人公遇难得救);病愈后的甄 仍然受到果郡王无微不至的照顾,允礼甚至深夜守在凌云峰为其驱赶野猫,保其平安(功能19:最初的灾难消除或原来的不幸得到弥补)。
返回阶段:允礼被派出巡滇藏而逾期不归,苦等的甄 在父亲病危、自己有孕之时,又惊闻允礼葬身长江,为保住腹中胎儿、调查允礼死因,甄 决定设法回宫(功能25:对主人公提出一项困难的任务:需建起一座通向宫殿的桥)。经过筹谋,在槿汐、苏培盛等人的帮助下,甄 打破皇后精心策划的层层阻碍,最终以熹妃的身份回宫(功能26:主人公完成那个任务,难题被解答)。
承认阶段:回宫后,在与皇后的一次次交锋中,甄 发现了皇后害死纯元皇后的秘密,经过彻查,皇后多年来害死诸多皇嗣甚至毒害过亲姐姐的罪行大白天下(功能28:坏人被揭露、真相大白)。皇后被终身禁足于景仁宫,甄 被赐予协理六宫的大权,位同副后(功能29:主人公被赋予新的形象)。皇后在自己当太后无望,甚至死后都不能和自己深爱着的皇上合葬的打击下,孤独而又绝望地选择了自杀(功能30:坏人受到惩罚),甄 最终成了皇太后(功能31:主人公获得其他形式的补偿)。
《甄 传》斗华妃、斗皇后和斗皇上三大版块,可以看作是普洛普所提出的“三重化”的辅助成分,斗华妃和斗皇上也都是典型模式化的叙事,由于篇幅限制,在此仅以斗皇后这一板块中的主线为例进行了简要的叙事结构分析,但由此可看出该剧典型的民间故事叙事结构。除叙事结构外,叙事中象征人生蜕变的三次仪式以及角色的神奇童话性在该剧中均有体现。
2.人物角色功能 据笔者粗略统计,《甄 传》中出场并有台词的人物共有二百七十多个,虽然剧中人物众多,但他们并没有脱离普洛普所划分的七个角色。普洛普在其叙事理论中将故事中的人物划分的七个角色对应了七种行动范围,在相应的故事情节中,人物的角色只是根据剧情发生了相应的转换,在此以几个特征鲜明的代表人物为例分析其叙事角色,如下边三个表格所示:
由以上三个表格可以看出,这些人物在同一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会有重合,如表1中浣碧、安陵容、曹贵人等;“在不同的阶段同一人物又会进行不同的角色功能的转换”,如表1和表2中皇后的角色转换,表1、2、3中皇上角色的转换等;甚至在同一阶段的同一角色身上也会有相反的作用,如表2情况下,甄 和安陵容的斗争就属于普洛普所总结出的“与怀有敌意的赠予者交战”,因为安陵容死前提供了“皇后杀了皇后”的关键信息。总体来看,《甄 传》中的主要人物所体现的功能是符合普洛普“七种角色功能”的,该剧人物角色具有民间故事叙事特色。
3.叙事方式的突破 《甄 传》能成功地吸引大批观众离不开其对经典民间故事叙事内核的传承,例如,给观众创造民间故事叙事方式似曾相识的共鸣感,关于共鸣感,普洛普在《故事形态学》的姊妹篇《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中曾说,“全世界民间文学情节的相似现象,比肉眼所看到的要普遍得多也深刻得多”,这些能使人产生共鸣感的叙事“通俗符号”让外部叙事和观众的内置叙事同步,减轻了叙述故事的压力。但这部传承了民间故事叙事特色的电视剧能反复播出和其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也是分不开的,其叙事特色上的创新体现在剧情设置和角色突破上。首先,从剧情设置上来看,详略得当是其一大特色。甄 和华妃、皇后、皇上进行斗争的三个阶段,在叙事情节上其实是有重复性的,从表1、2、3即可看出,即使具体人物变了,基本角色功能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整部剧中斗华妃这一部分共占了42集,和皇后的斗争仅占了29集,和皇上的斗争甚至4集不到,这样详略得当的安排使得读者不仅不会心生厌倦,反而会有意犹未尽之感。其次,人物角色设置的突破创新。在普洛普的理论中,“人物是承载功能作用的角色”。众所周知,在叙事中不可或缺的是反派角色,但是在该剧中,角色不再只是非黑即白,人物不再是非好即坏。例如华妃一次次陷害甄 ,但最后观众会发现:原来她也是一个可怜的普通女性,是权力、爱情和当时社会制度的牺牲品,该剧突破了人物的单一性。角色设置最大的突破创新是甄 ,她颠覆了传统的公主角色,重塑了英雄的形象。叙事开篇,她是聪明貌美、心怀爱情憧憬的公主,需要英雄的保护和解救,但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经过一次次的人生蜕变,她从传统童话中等待救助的落难者成了能够自我营救、坚毅睿智的强悍英雄,这就打破了传统童话中英雄一角是男性专属的常规,女性从男人的附庸变成了男性的保护者,例如,甄 曾保护过四皇子、弘 等男性人物,这是该剧的一大亮点和突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甄 传》对经典民间故事叙事内核的传承以及一定的创新突破是其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
三、结语
不可否认,《甄 传》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例如,在主人公的命运安排上,有些过于放大人生的曲折性;虽有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做礼仪指导,但在某些方面它和历史事实仍有出入等。不过,其民间神奇故事叙事特色使其很好地吸引不同文化领域的观众,而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使其在多次重播时,仍能吸引大批觀众,这些都为今后电视剧的制作提供了参考,普洛普对于故事形态的总结和对故事结构的揭示,为电视剧制作贡献了新思路,其理论可以用于电视剧等流行文化作品的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一川.西方文论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弗拉基米尔.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3] 任义.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之叙事理论阐释[J].电影评介,2015(7).
[4]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弗·雅·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M].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作 者:荣钰,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唐海东,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