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戈
摘 要:语文是小学教学的重点,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特别是高段语文的阅读教学更是重难点。本文主要是以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工作为基础,结合近年来阅读教学需求,提出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方案。
关键词:小学 高段语文 阅读 有效教学
新课改的提出,加速了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的整改,并对教学课堂的实施提出了全新要求,更加关注课堂资源的开发,以此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范围,激发其阅读语文课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下面以小学语文人教版5、6年级的案例为基础,对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工作进行有效分析。
一、调动学生去感受
一方面,感受文章的内容。高年级的课文教学,可以依据感受阅读的方案,让学生深入品味文章,静心阅读文章,了解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和文章的清新质朴,促使学生与文章作者构建情感沟通的桥梁,获取自己的阅读感知,优化学生的情感素养;另一方面,感受文章的风采。新课改中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要求,不能用教师讲解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构建个性化的教学课堂,促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不同的内容。同时语文的形象意义要高于其具备的理论意义,文本要保障常新,以此为学生提供阅读的依据。当然,也可以依据多样化朗读形式,指导学生掌握文章中有价值的字词句,深入理解文章含义,体会到不同的思想情感。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教最新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并分角色朗读文章,促使学生通过自己表演“苗苗”与季羡林老先生的对话,对季羡林老新生有了更多的认识,体会到他在与“苗苗”交谈中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也要增加课外阅读的数量,以此为写作提供素材,也不能偏科,要全面发展,并多记忆古诗词,提升文化底蕴。
二、依据感动理解文章
美国研究者曾提出,阅读是一个读者和文本彼此影响、构建意义的动态化过程。而构建意義就是指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依据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朗读时间和平台,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拓展其想象的空间,培育创新性思维,促使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一方面,被文本的灵魂所感动。文本的选材可以有效展现作者的中心思想,学习文本通常进行自主阅读,在阅读之前教师不需要进行铺垫,直接让学生阅读、品味、陶醉其中,这样才能更好依据文本的价值引导学生深受感动;另一方面,被文本的境界所感动。感动就是让学生可以依据眼睛的观察去理解文本,并从文本中获取自己所需的养分。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取养分,并且教师、学生要与文本间构建有效的沟通平台,进行心灵上的对话。因为在心灵的沟通中,学生可以与文本产生思维碰撞,体会人生的悲欢离合、理解生命的挫折、感悟成长的艰辛、收获成功的喜悦等。
三、在感悟中获取成功
朱绍禹曾说,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由此,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控制学生的阅读时间和方法,促使其在阅读中学习,在理解中感悟,在静思中获取情感。同时,要想提升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生活情况,促使其结合自身的理解和联想去朗读文章,依据纯真质朴的童心融入到文章的故事中,以此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获取更多的感悟。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发现》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自由阅读,了解课文所说的内容,知道课文写了“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后来因这一发现被老师误解受到惩罚。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去了解文章中的“我”是怎么发现的。通过阅读可知,“我”是“梦见飞行”。此时,教师可以进行示范阅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进行想象,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而后就可以进行拓展沟通,感受“我”的“异想天开”、“天马行空”、富于幻想。
教师:我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可以飞过……
学生:街道
教师:还可以飞过……
学生:湖面、轻轻的草地和清澈的湖水……
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行有感情的阅读。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取知识,提升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才能获取教学成绩,现阶段虽然其展现出的有效性并不是很高,但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势必会得到优化,学生也会变得更加优秀。
参考文献
[1]杜丽华.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13):161-161.
[2]黄全乐.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读写算:教研版,2014(3):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