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强 赵帅 姜昌堃
摘 要: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象精准作为精准资助的前提与基础是整个资助工作中重要环节,本文结合实际案例,以量化测评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评定,并采用抽样的方法,以家访的形式开展了贫困等级的复核工作,以进一步科学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健全和优化学生资助工作机制。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 精准资助 量化测评
精准资助是“精准扶贫”理念的延伸,落实好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一般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以及考核等方面,而精准识别是整个资助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认定工作是落实好精准资助的关键,对于积极响应国家“精准资助”号召,有针对性地落实资助政策,实现资助的激励和引导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案例背景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有效推动了教育公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十三五期间,党和国家提出了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抓手的资助工作思路,这一系列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为创新高校资助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方式方法传统单一,科学理论依据不充分,缺乏复核程序,导致贫困等级认定不准确,从而影响整个学生资助工作质量。
二、案例概述
我校航海类专业2016级某中队,在大一新生入学一个月后开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工作,采取的方式为传统的班级民主评议、投票、辅导员带领学生干部审定三步走的方式。某某,系该中队一名普通农民家庭学生,通过后期走访得知,该生父亲因病去世,母亲身患重病,每年需要花费大量医药费来维持病情,并且需要照顾一个年迈的爷爷,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是母亲打理仅有的几亩薄地,经济状况实为不容乐观。对比其他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该生被评为一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之无愧,但是由于该名学生心地善良,处处为他人着想,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过程中主动放弃了一等贫困名额。
三、案例分析
案例中学生未被认定为与之家庭经济情况相符的贫困等级,直接原因看似为该生主动放弃了名额,根本原因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过程缺乏统一量化的标准,辅导员包括身边同学对认定对象的家庭经济情况掌握不够全面,对认定对象家庭经济情况的了解大都停留在表象。与此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认定工作缺乏身份复核程序,在民主评议环节,难免存在夸大其词的行为,从而给班级同学造成误导,使得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同学往往获得较多的支持票数,从而使资助工作脱离了家庭经济情况实际,造成一部分学生的贫困等级往往与实际贫困程度产生一定的偏差。
四、工作思路及做法
1.解决方案的理念及理论依据
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根据“量化测评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进一步建立完善信息采集-量化评定-民主评议-实地走访“四位一体”的贫困等级认定体系。通过调查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学生基本信息、资助需求、消费数据等,运用数学建模方法,建立学生贫困程度量化评定模型。模型以生源类别、健康状况、教育支出、家庭收入、家庭人口数等多个因素为主要参数,对每个学生的贫困程度进行量化评定。量化评定结果初步确定后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民主评议小组对量化评定结果进行多维度审核。最后,由民主评议小组成员对参评对象家庭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对评定结果进行复核。
2.案例处理的方法、过程
(1)信息采集。首先召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主题说明会,一方面详细介绍学生贫困程度量化评定模型,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选原则以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填写注意事项;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客观事实,通过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对参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信息采集。
(2)量化评定。根据参评对象自评结果,采用学生贫困程度量化评定模型对中队参评对象的贫困等级进行量化评定。
(3)实地走访。采用抽样的方法,对包括案例中学生在内的部分参评对象进行家访,对自评结果进行审核。根据调研走访情况,对比分析多名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后对采用模型的量化评定结果进行验证,并将最终名单进行公示。
3.案例处理的效果
通过抽样化家访对参评对象的贫困等级进行复核,证实大部分学生的自评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家庭经济困难情况与量化评定等级相一致,验证了量化评定结果的正确性,随后对案例中学生的贫困等级进行了及时的调整,有效提高了资助工作的準确性,提升了工作质量。
五、经验与启示
1.加强诚信教育,培育诚实守信校园文化风气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是时期,也是最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的时期,高校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梦工场,应当将诚信意识培养融于日常教育管理,大力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不能因贫矢志,因贫失信。建立健全诚信监督约束机制,采用信用档案,对学生的信用情况进行跟踪记录,使学生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引导学生将诚信做人的准则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2.实行动态管理,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监督反馈机制
精准资助的前提是挖掘有经济困难的学生,现实生活中,难免存在因为家庭临时变故造成经济困难的情况,与此同时,也会存在家庭经济状况有明显改善的学生。因此,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小组的日常监督作用,立足实际,随时调整贫困等级,这一方面有利于有效遏制弄虚作假的行为,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维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权益,实现精准资助。
3.加大走访力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评定指标体系
贫困程度量化评定模型的建立是基于大量的走访调研获得海量数据,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家庭经济情况与量化评定结果进行反复对比分析并不断优化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量化评定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因此,需要通过不断的走访调研掌握第一手的信息并对量化评定结果进行修正和优化,才能保证量化评定模型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