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立“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机制研究

2017-04-15 23:33张建国
求知导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高校学生资助

张建国

一、构建立体的资助识别机制,确保高校资助机制的公正性

高校需要构建立体的资助识别机制,通过查阅、倾听、询问、判断四个环节,构建精确的识别机制。

精准查阅。目前高校学生资助识别主要依靠学生提供的相关材料,这些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失信现象出现。我们要精准查阅,认真审查学生提供的信息资料,善于发现资料中自相矛盾、明显不符合实际的信息资料,以提升识别的精确性。

用心倾听。大学生大多自尊心比较强,在自主识别过程中,不少学生因为虚荣心或者不健康的自尊心,导致学生资助不准确现象的出现;部分学生存在投机心理,导致一些不在受助范围的学生接受資助。因此,我们需要用心倾听,多方位地倾听,以获取真实的信息。

耐心询问。辅导员需要增强工作主动性,耐心地询问,尤其是要加强私密性询问,以保护受资助者的自尊心。

综合判断。高校辅导员在查阅资料、倾听、询问的基础上,要综合分析受助学生的信息,以更加全面、真实地获取信息,最大限度降低因识别不精确导致的误差,构建精准的识别机制。

二、立足于受助学生心理需求,确保高校资助机制有效性

高校要满足受助学生的心理需求,建立受助学生心理分析机制、心理帮扶机制等,确保高校资助机制的有效性,在实现精准资助育人的同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建立受助学生心理分析机制。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加强受助学生的心理分析,充分了解受助学生的特殊心理,如心理脆弱、渴望被尊重、敏感、自卑等,深入剖析受助学生特殊心理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辅导员还应根据受助学生心理分析结果,满足受助学生资助心理需求,为因人而异地实施差异化资助奠定基础。

建立受助学生心理帮扶机制。学生心理帮扶实施主要途径有师生联动、点对点跟进、家校互动等形式,高校辅导员要改变当前孤军作战的方式,加强与教师联动。此外,对于心理危机较大的受助学生,辅导员要积极推行点对点式的心理帮扶模式,做到重点人群重点关注;辅导员还要加强家校互动,现代微媒体为家校互动提供了新渠道,家长在开展学生心理帮扶中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通过建立援助学生心理帮扶机制,推动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机制建设。

三、建立长效的高校资助机制,确保高校资助机制精确性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作为保障,通过健全教育机制、认定机制、评审机制等,以确保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发挥精准资助机制的育人功效。

首先,推动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建设。针对学生资助过程中出现的“伪资助”现象,应追根到底,追究学生的诚信问题。高校辅导员要加强与班主任、学生干部等的沟通,在高校各班级积极推动以诚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其次,推动长效的认定机制建设。受助学生资助资格认定是一项长期工作,这需要建立长效的认定机制。高校要在认定过程中形成翔实的过程资料,包括与家长的交流、学生交流以及与受助学生社区、村委等互动,形成一套完整的认定流程,强化过程管理。

最后,构建科学的评审机制。高校要形成以领导为第一负责人的评审机构,对评审组织结构人员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总之,高校建立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机制是响应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需要,也是体现高校教书育人办学宗旨的内在需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将精准资助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总思想,加强实践探索,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叶醒狮.强化资助育人功能 护航学生成长成才——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吴连臣,田春艳,张 力.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高校学生资助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