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辰
(中共中央统战部,北京100800)
矛盾普遍且永恒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之中,矛盾的运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决定着党在这一时期的任务目标,这个任务目标构成了统一战线一致性的内核,统一战线围绕着这个目标任务灵活调整多样性半径以团结争取更多力量。可以说,社会主要矛盾是制定统一战线政策策略的逻辑起点,也是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的根本依据。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出发,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大判断。只有从历史和现实、内容和性质等不同层面分析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才能回答好新时代统一战线 “力从哪里来、力往哪里去”和 “力要怎么来、力要怎么去”等重大问题,才能进一步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更多人心、汇聚更大力量。
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各有不同,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即一致性内核)和组成范围 (即多样性半径)也不相同。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敌我矛盾。矛盾双方构成非常复杂,发展过程也十分曲折。从大革命时期到土地革命时期,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矛盾一直非常突出,国民党却从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蜕化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由人民大众的阵营转投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阵营。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迅速激化,和国民党代表的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以及以英美为代表的帝国主义的矛盾则趋于缓和。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依赖美国援助发动全面内战,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再次激化。
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党既从总体上对矛盾的内容性质作出了基本判断,又及时准确地分析把握了矛盾在不同具体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使统一战线既能始终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这一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又能随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相互之间的派别分化、营垒变化,及时调整无产阶级所联合的其他革命阶级的组成范围。从大革命时期到土地革命时期,再到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联合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开展民族民主革命。同时也根据具体矛盾变化,在不同时期有策略地团结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等不同阶级,为完成具体革命任务尽可能多地凝聚人心力量。在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上,统一战线总体上以尽可能增强一致性为根本要求,以尊重包容多样性存在但决不鼓励多样性发展为基本策略,将凝聚的人心力量用于暴力消灭敌对势力,服务社会主要矛盾解决。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在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人民内部矛盾。这就决定了统一战线的一致性内核应该由新民主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多样性半径则随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关系变化而不断调整。这期间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内容性质的判断出现重大变化,使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和组成范围也发生重要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随着国家顺利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们党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已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并指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统一战线也通过消灭阶级、保留个体,逐步确立起社会主义的一致性内核,明确了不包括资产阶级但包括资产阶级分子的多样性半径。
但由于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我们党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开始出现失误。在这个时期,统一战线本应在巩固社会主义一致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包容多样性,凝聚更多的人心力量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然而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失误,使我们党将统一战线的力量过多地用于教育改造内部成员、处理内部矛盾上,而且不恰当地使用了敌我斗争的方式,以抑制多样性发展、消灭多样性存在为代价,一味地增强一致性。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观点不断发展。“文化大革命”中,形成了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统一战线也遭到严重破坏。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经济建设取代阶级斗争成为中心任务,通过改革开放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工作主线。
为了更好地实行改革开放,充分调动海内外力量投身经济建设,统一战线的一致性内核由社会主义扩展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多样性半径由一个范围扩展为大陆和港澳台海外两个范围。这中间,虽然经历了国内外政治风波、世界社会主义遭受曲折的严峻考验,我们党也没有改变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始终坚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持续稳定,组成范围有序扩大,在增强一致性、维护政治稳定的基础上,主动包容了更大范围的多样性存在并鼓励一定领域的多样性发展,尽可能多地凝聚人心力量,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效服务了社会主要矛盾解决。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党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在如何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凝心聚力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从中可以得出一些重要启示。
1.要善于从政治上分析矛盾的内容,把握好统一战线 “力从哪里来、力往哪里去”的问题
人类社会的一切关系都可以归结为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社会主要矛盾的层面,这两类关系通常体现为阶级 (阶层、群体)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因此,社会主要矛盾也包括了阶级 (阶层、群体)之间的矛盾和人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两类具体内容。解决阶级(阶层、群体)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人对人的斗争或管理,本质是解决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等一系列人的问题。解决人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人对物的斗争或管理,本质是解决科学技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物的问题。在社会主要矛盾中,人的问题和物的问题往往并不等量齐观,从变化趋势上讲,通常一方面比重上升,另一方面比重下降;从现实状态上讲,通常一方面为主,另一方面为次。只有善于从政治上认识这种变化趋势和现实状态,才能回答好统一战线 “力从哪里来、力往哪里去”的问题。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趋势,决定着统一战线“力从哪里来”。当人的问题比重上升、物的问题比重下降时,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等问题就开始相对增多。由于政治的绝对性、原则性、战斗性,政治上多样性的不断发展,必将越来越多地冲击和挑战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使一致性遭到弱化。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只有通过抑制多样性发展来增强一致性,协调统一战线内部关系,有效地团结已有成员,才能凝聚起更集中更统一的人心和力量。例如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态度出现变化,并发动三次反共高潮,社会主要矛盾中的政治问题发展得更加复杂多样,不断挑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对此,我们党对国民党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总策略,在军事上采取守势,在政治上采取攻势,尽可能抑制统一战线内部政治多样性的发展,以斗争求联合,以斗争促团结,从而凝聚起一致对外的抗日力量。
反之,当人的问题比重下降、物的问题比重上升时,为了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统一战线只有在坚持一致性底线的基础上,包容、服务多样性发展,才能凝聚起更广泛更强大的人心和力量。例如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政治问题缓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非政治问题突出,统一战线坚持以宽为宜、以宽有利,不仅包容广大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有效动员了他们积极服务祖国经济建设;还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状态,决定着统一战线“力往哪里去”。当社会主要矛盾以人的问题为主时,统一战线要把力量配置到与外部敌人进行斗争,把凝心聚力形成的内部一致性用于消灭统一战线之外存在的政治多样性;或者对内部成员进行教育改造,直接在统一战线内部从政治上降低多样性、增强一致性。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还没有获得执政地位,统一战线代表的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 (即人民大众),就要把力量配置到与矛盾的另一方面 (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上。但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已获得执政地位,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也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当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后,统一战线不再只代表矛盾的一个方面,而是涵盖了矛盾的正反两面。社会主要矛盾也就是统一战线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解决内部矛盾,既是凝心聚力的手段,也是凝心聚力的目的。统一战线正是通过改造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资产阶级分子的政治思想,基本消灭资产阶级,服务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当社会主要矛盾以物的问题为主时,统一战线代表的必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即人的方面,就要把力量指向外部,配置到解决非政治问题,将凝心聚力形成的内部一致性用于发展物质文化等方面的多样性。例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就是物的问题,统一战线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向不再是教育改造内部成员,也不是与敌人进行斗争,而是要服务改革发展,丰富繁荣经济文化。
2.要坚持以 “对抗/非对抗”为标准分析矛盾的性质,把握好统一战线 “力要怎么来、力要怎么用”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论述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时指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除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斗争,不断推动着我国社会向前发展;统一战线内部成员之间矛盾的斗争,不断推动着统一战线向前发展。但斗争并不等同于对抗,对抗是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所有形式。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只有科学分析矛盾的性质,正确制定凝聚力量和配置力量的方针策略,才能回答好统一战线 “力要怎么来、力要怎么用”的问题。
统一战线内部成员之间矛盾的性质,决定着统一战线 “力要怎么来”。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虽然不同社会群体、阶层、阶级之间的矛盾会受到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影响,但统一战线可以通过协调关系、调整范围,决定和改变内部成员之间矛盾的内容和性质。统一战线的永恒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根本任务是凝心聚力,本质要求是 “求同”,具体方法有 “求同克异”“求同缩异”“求同化异”“求同存异”“求同求异”等。在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中,一致性应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就要求统一战线内部成员之间矛盾的性质必须是非对抗性的。解决非对抗性矛盾,就要按照 “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采用和风细雨式的民主协商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耐心细致地去解决。
但当统一战线内部成员之间矛盾的对抗性增强时,多样性就会发展,而且通常以削弱一致性为代价。如果多样性在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中开始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内部成员的 “离心力”必定大于“向心力”,统一战线将难以为继。因此,统一战线必须始终注意预防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向对抗性发展。而当矛盾的对抗性显现时,统一战线首先应进行疏导,力争矛盾向非对抗的性质缓和,这既是凝聚已有力量的最优策略,又能为争取新的人心埋下伏笔;如果确实无法疏导缓和,再调整统一战线的组成范围,清除引发矛盾对抗性的成员,并与之进行敌我斗争。例如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国共矛盾的对抗性开始增强,我们党顺应广大中国人民的呼声,对蒋介石优先采取了 “洗脸”政策,而不是“杀头”政策,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力求继续维持两党之间的统一战线,以民主联合政府的形式和平解决矛盾。虽然国民党最终还是撕毁了和平协议、单方面发动内战,但经过上述过程,国民党失人心、共产党得人心已成定局,这为后来我们党建立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人心和力量基础。
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决定着统一战线 “力要怎么用”。一般来说,当社会主要矛盾是对抗性矛盾时,统一战线就要将力量配置到暴力消灭敌对势力;当社会主要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时,统一战线就要以和平方式配置力量,推动共同发展。
但在我们党获得执政地位后,如果社会主要矛盾呈现对抗性,统一战线在 “力要怎么用”的问题上则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灵活的策略。这是因为对抗性矛盾在根本上都是人的问题,执政条件下产生的对抗性矛盾,一定也是统一战线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 (除非国家遭受外敌入侵)。面对这类矛盾,害怕多样性冲击一致性,简单地减小多样性半径,被动地将部分成员作为矛盾对立面排除出统一战线,然后进行对抗性的敌我斗争,并不是最佳选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直接在统一战线内部用非对抗的方式化解对抗性矛盾才是最优策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正是通过制定统一战线政策策略,调整统战成员内部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改造,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性矛盾在中国以非对抗方式得到解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宏大气魄成功开创了党和国家的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统一战线要在深刻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础上,找准新定位,明确新方向,以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作为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激发新作为。
1.社会主要矛盾出现历史性变化,对解决人的问题提出了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既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又揭示了矛盾的性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深刻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必须牢牢把握其中的 “变”与 “不变”。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还是以物的问题为主没有变,矛盾的非对抗性质没有变,统一战线 “力往哪里去”和 “力要怎么用”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就要求统一战线必须坚持把主要力量配置到解决外部的非政治问题上,以和平方式服务更加充分更加平衡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人的问题在不断上升,统一战线 “力从哪里来”出现了新的变化。在政治问题上,随着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全面更加多样,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为代表的政治需要是其中极其重要的方面。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主要通过普遍受益、无人受损的增量改革,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凝聚起广泛的人心和力量。但随着改革持续深化,在不损害任何人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利益分配开始与利益创造一同成为深刻影响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使得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已经引发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对立,如果任其发展,非常容易使利益分配的问题继续升级,引发政治危机。在这样的形势下,解决人的问题对统一战线来说要求更加迫切。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深刻影响着统一战线内部成员之间矛盾的 “变”与 “不变”。一方面,“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一步丰富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内涵,为新时代统一战线提供了更大的公约数、更宽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一致性作为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主要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统一战线内部成员之间矛盾的非对抗性质没有根本改变。这就要求统一战线 “力要怎么来”的根本原则也不能变。
但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统一战线多样性发展的速度、广度、深度都超过一致性发展,对一致性主导地位的挑战越来越大。进入新时代后,所有制形式的多样,使统一战线内部的利益矛盾更为复杂;社会阶层的多样,使统一战线范围更加广泛,成员也更加分化;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使统一战线凝聚共识难度加大。例如,过去我们开展代表人士工作,较多地照顾同盟者的个人利益、物质利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社会群体不断分化和知识大众化又使代表人士的代表性有所下降。以传统方式照顾部分统战成员利益,弊端越来越大,甚至会在统一战线内部引发一些对抗性矛盾。统一战线解决好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之间矛盾的要求更加迫切,防止统一战线内部成员之间矛盾激化的责任更加重大。在这种形势下,统一战线 “力要怎么来”的具体策略必须有新的变化。
2.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统一战线在解决政治问题上要有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这一重要论述,是依据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得出的科学结论,明确了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的统一战线就是要以发展一致性为重点,不断巩固和增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把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观念、不同诉求的统战成员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上来,把多样性统一到一致性上来,进而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把统一战线的多样性统一到一致性上来,根本是政治上的统一。这不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老调重弹,更不是回到 “文化大革命”中的极左政治,而是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和统一战线内部成员之间矛盾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政治领导、政治共识、政治参与等方面的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使统一战线在解决重大政治问题上更好地发挥重要法宝作用。
首先,统一战线要更好地发挥联系广泛的功能优势,坚决防止政治领导问题上的多样性。在深化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统一战线要紧紧盯住行政权力退出的领域,拓展组织覆盖、延伸工作手臂,及时弥补国家向社会放权造成的领导真空,防止引发政治上的分散主义,实现释放经济社会自主活力与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的有机结合。在新的社会群体不断产生的情况下,统一战线要先一步介入,及时开展工作,防止产生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使新的社会群体从一开始就接受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在推进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更加平衡发展的新要求下,统一战线要从整体上服务好边疆地区治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以增强国家观念、法治观念为重点,推进边疆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防止政治上分裂主义的滋长,维护边疆地区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
其次,统一战线要更好地发挥教育引导的思想优势,努力缩小政治共识问题上的多样性。在利益分配问题上,统一战线要更多照顾同盟者的群体利益、政治利益。特别是要掌握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推动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善用政策调节利益关系,进而调节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同时,在兼顾各阶层利益的基础上,统一战线要牢牢把握解决利益分配问题的关键是先富阶层,教育引导他们规范社会行为,增强社会责任。通过一系列实际行动缩小不同社会阶层的认识差距,增强党在利益分配问题上的话语权。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统一战线要坚持 “团结—批评—团结”原则,坚持在内部解决矛盾,强化政治联盟的原则性、方向性、战斗性,通过政治思想领域的斗争纠正统一战线成员的认识错误,实现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最后,统一战线要更好地发挥渠道成熟的制度优势,有序引导政治参与问题上的多样性。要持续增强政治参与的代表性,不断优化各类统一战线组织的社会基础,及时吸纳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优秀代表,适度吸纳所谓 “体制外”人士等,并通过教育培养和实践锻炼帮助他们提高深入了解民情、合理反映诉求、正确参与政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不同群体的政治活动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进行。要注重增强政治参与的程序性,进一步建立健全议题设置、参与范围、议事规则、知情反馈等方面的制度机制,提升统一战线政治参与各类平台的规范性、专业性、严肃性、权威性,使不同方面的政治利益都能在已有渠道中有序地表达。要着力增强政治参与的实效性,依托中共党组织做好不同群体的群众工作,发挥领导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克服议而不决,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决策成果、实践成果从根本上回应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参与愿望和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