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冷僻难解章句的政治哲学蕴意

2018-03-31 19:31胡晓地
三晋基层治理 2018年6期
关键词:章句子贡寓意

胡晓地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宝安分校,广东 深圳 518101)

《论语》作为儒家重要经典,其中的主要内容为人们所熟悉,但也有一些冷僻难解的章句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一些章句因不知所云而常为人所忽视,一些古老器物难知其详而在读时一带而过。挖掘这些章句在整本《论语》中的政治哲学寓意,对于加深理解这部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是极有意义的。

一、常被人忽略章句的寓意

(一)因不解宫廷礼仪或古老祭祀仪式而被冷落的章句

1.《微子》篇第九章(本文分章依据朱熹《四书章句集解》):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意思是鲁国乐官长太师挚去了齐国,负责给国君第二顿饭奏乐佐食的干去了楚国,负责给国君第三顿饭奏乐佐食的缭去了蔡国,负责给国君第四顿饭奏乐佐食的缺去了秦国。打鼓的方叔去了黄河那边,摇鼗的武去了汉水那边,乐官佐少师阳、击打磬的襄去了海边。这反映了孔子自卫返鲁,“乐坏”已到了乐师散落各地、避走他乡的地步。之前一章讲名士如何处乱世,本章讲专业人士如何避乱世,这也是礼崩乐坏的具体写照。两章相接,编者细致刻画了当时的乱世生态学。

治世下,社会分工有序,不从事直接物质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其生存空间,乐师受尊重程度也标志一国精神文明的水准。相反,乱世下,人人为维持生计挣扎,像乐师这样的专业人员不能靠原有的职业生存下来,或放弃专业,或流亡他乡,治世下的“弦歌之声”已成奢望。

本章的政治哲学寓意:政治追求的是政通人和、欣欣向荣。当达官贵人不能继续歌舞升平时,预示社会开始失去繁荣的物质基础;当专业人员纷纷远走它国时,刚好与“近者悦、远者来”显示的兴旺景象相反,预示国家会慢慢向下沉沦,直至危乱状态。

2.《八佾》篇第十章,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意思是孔子说:“禘祭的程序,自灌以酒洒地后,大多违礼让我不想再看下去。”这里的禘(音帝),原为新天子继位后的祭祖仪式,而在鲁国使用即属僭越。“灌”是禘祭的一个程序,接下来的乐舞就要上演“八佾舞于庭”,令孔子“不欲观之”。此前的一章谈到因文献不足,难以验证有关礼制的损益变化;本章讲非礼之祭,对周礼所作的损益,是孔子难以接受的。

“灌”之后的程序,在孔子看来,属于根本违背周礼的乱损益。对此,孔子也不能“救”,而只能感叹自己看不下去。可见,即便圣人对不合己意的潮流变化也无可奈何。要守周礼,的确很难!这里要加以区分的是:一方面,陪臣出于虚荣而冒用天子诸侯的礼仪,孔子加以反对,是对当时礼制的维护;另一方面,对因时代发展而损益有关礼制,就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当时可能不合礼制,其后慢慢才取得合法性,其间充满争议,不可能一帆风顺。

本章的政治哲学延伸寓意:任何制度变革既要不忘初心,确保不犯方向性的根本错误,又要渐进实施,让人有一个适应过程,一蹴而就往往带来的是功败垂成。

(二)因语义难解而被忽视的章句

1.《子罕》篇第二十三章: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意思是孔子说:“老师合乎礼法之言的告诫,学生能不听从吗?但在行动上加以改正才可贵。以恭顺委婉的话去称赞,能不让人高兴吗?但理解其中的隐喻才可贵。如果只是高兴而不能领悟其言外之意,嘴上应承而不在行动上改正,我也拿他没办法。”这里重点在“悦而能绎、从而能改”,这是学生对老师教诲应有的态度,也是得以“闻道”的重要途径,如此才能“语之而不惰”,才能“苗而秀、秀而实”,才能“有闻而足畏”。本章的“改”字,也可看作是对前面的“进”字所作的修正,要边进边改,才能方向正确,事半功倍。

本章的政治哲学寓意:我们只有弄清制度变革的学理基础、理解其原意或者说精神实质,才能融会贯通,才能远离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在具体行动中随时修正制度变革的不当设想,才能取得实在功效。

2.《颜渊》篇第六章: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意思是子张问如何才能称得上明察。孔子说:“谗言如水浸润物细无声,控诉如感同身受切肤痛,都不能打动他,可称得上明察。做到这些也称得上远蔽。”谮(音zèn,怎去声),讲人坏话。愬音诉,指诽谤。之前一章讲如何化解己“忧”,本章讲如何增强己“明”,不受干扰则能“明”,而明者少忧。

孔子眼中的明察、远蔽,是秉持理性,不为他人煽情所感染:不管是润物细无声式的,还是暴风骤雨式的,都不为所动。本章的政治哲学寓意:一方面,洞察力是理性政治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执政理性依赖于依法治理、按规则办事,不能纵容闹事者。用牺牲法律规则来平息民众不当情绪,只会激起对政府更多的不满,让政府失信,令律法蒙羞。

(三)引自经典却不知其所以然而少受关注的章句

1.引自《诗经》的《子罕》篇第三十章:“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意思是《诗经》里讲“唐棣的花,翩然摇动。哪里是我不想你?是我们居室相离太远。”孔子说:“是没有去想,真要想的话哪里会远?”此前的一章讲到进学最难在知通达变,本章讲思念最难在有执着心。

引诗应来自古诗经,其旨或不为孔子接受,可能为其所删而为逸诗。更广义地讲,思而后远,有远虑无近忧,不为私利所忧,更能有仁心、知天命,使本篇的末章与首章“罕言利,与命与仁”相呼应。另外,思者无言,不是嘴上说想,而是心中有念,由此切换到下一篇《乡党》首章的“不能言”。

本章的政治哲学寓意:对于核心价值、基本制度,只有秉持执着的信念,才能排除外界干扰不动摇,这是优秀政治家的基本品质,也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前提条件。

2.引自《周易》的《子路》篇第二十二章: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意思是孔子说:“南方人有这样一种讲法:‘人如果没有恒心,不可以去求巫医。’说得好啊!”(《易·恒·九三》:)‘无恒德者,常招羞辱。’孔子说:“这样无恒德的人,巫士用不着给他占卜了。”之前一章讲“择狂狷”而不应求全责备,本章讲“需有恒”而不论狂者狷者。完人难求,“有恒”可补常人之不足。

趋利避害,人之常情。但上苍只青睐长期坚持不懈的人,“持之以恒”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品行。以“有恒”弥补其他不足的人,将成为命运的强者;而无恒者行为无常,《易》所不占,正所谓“《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1]狂者也好,狷者也好,如果在挫折面前退缩,马上就会遭人嘲笑。相反,基于恒心其上的狂或狷,也不算什么大的问题,照样能担大任。

(四)文字内容过简不知所云而遭漠视的章句

1.《宪问》篇第四十章:子曰:“作者七人矣。”意思是孔子说:“(像上章那样)去避世的贤者有七人。”作,起的意思,这里指起身避开。此前的一章一般地讲贤者有四避,本章点明这种贤者有七人,暗示上章的观点是有依据的。七个贤者具体是谁,无考。笔者大胆猜想,有可能是《微子》篇第八章提到的七位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该章也是对本章的补充说明。

这里的重点在强调孔子此处不是空发议论,而是有历史事实作为根据。本章的政治哲学寓意: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这不仅是学者应遵守的学术准则,也应是政治人物应恪守的政治伦理。大话、空话,是政治语言的腐败,其对政治生态的污染不可低估。

2.《卫灵公》篇第二十五章: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意思是孔子说:“我还能看到史书上有空缺的文字而不敢随意增补;记载‘有马借人乘之’这类寻常事,也不敢随意删除。今天像这样忠实记录的事情没有了。”“有马”句,也有解作“有马者自己不能驾驭而借助别人驾驭”,不必自己硬来,比喻“不必强不知以为知”,[2]此解太过曲折,也无法统一全章上下两段的文意,与前、后章句亦难以贯通。

这里需要联系前后文,之前一章暗示三代史录反映民意,实事求是,较为可信;本章则点明其后的史录残缺不全,原始记录还算真实。这样的编排大概是想强调,不要按自己意志褒贬人物、删改历史。就此而言,它与今天的历史唯物主义主张多少有共通之处。本章体现了孔子的基本史学态度,那种御用史学所倡导的宏大叙事,甚至不惜为此篡改历史真相,以及把切实的历史研究成果随便冠以“历史虚无主义”等做法,不是他所赞同的。

本章的政治哲学寓意:文明是累积的,人类是在不断学习中成长的,重视前车之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史为鉴,首先需要尊重历史记录,对于历史记载本身不应随意增删;洞悉历史演变,需要包容地看待历史实录,那些记录个人生活史、民间生活琐事的内容,反映了当时民俗风尚,并非完全无意义。

(五)被名家认定不知其义而被淡化的章句

1.《季氏》篇第十四章: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意思是邦国国君的妻子,国君称之为夫人,夫人自称小童;本国人称之为君夫人,在外邦人面前称其为寡小君;而外邦人也称其为君夫人。钱穆先生认为本章“其义不可知”而作“阙疑”处理。[3]其实,本章承接前一章,讲称呼上也不能“厚己薄人”,相反要“厚人薄己”。另外,从上面一章陈亢喜闻孔子教子“无差异”,切入本章的“有差别”,以强化“礼”的本质在于差别性。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尚谦,本章讲的就是称呼中的用谦。同一个人有四种称呼,分自称、他称,自称用谦,他称用敬。自称“小童”最谦,在外邦人面前称国君夫人为“寡小君”,次谦;“他称”又分本国人与异邦人,都敬称“君夫人”,不分内外。称呼中有礼节,作为篇末章以此切入《阳货》篇首章:孔子对阳货,虽不喜欢,但也以礼相待。

本章的政治哲学寓意:政治的本质是要与人为善,政通人和首先需要人与人心灵相通,为此尤其需要位高权重者放下身段、尊重他人,自谦是最起码的动作,也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治理对各级官员提出的基本要求。

2.《微子》篇第十一章: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意思是周代有八位有志之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此前的第十章讲周公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本章暗示周朝的成功就在于有众多的名士相助,期望当下也能有更多有志之士站出来“行其义”。

传说这八人是四对孪生子。“伯、仲、叔、季”是古人的排行,古时男子廿岁及冠后称其字,以“排行+字”表示,五十为大夫改用“字+排行”的尊称。这里重点在“乱世思良才”,编者希望此时也有善士临危受命,力挽危局,以此切入《子张》篇首章“士见危致命”。

本章的政治哲学寓意:中国古人名字中也有“礼”,确有其大学问。另外,“士”历来是中国社会的中坚,如果这一脊梁有缺失,不能扛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国家就有危险了。

二、冷僻器物的寓意

1.輗与軏。《为政》篇第二十二章: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孔子说:“为人无信,不知道他可以做什么。大牛车无輗,小马车无軏,它又如何能驾行?”之前一章讲“从政”不一定要做官,本章讲“无信”一定难以做人。编者是在暗示:人可以不从政,但不能无信。輗(音倪)、軏(音月)分别为牛大车、马小车驾驭装备上的关键性接榫。少了这两个东西,牛或马便与其车相脱,车不成其车。它们还能在束缚牛马的同时,保证车体有一定程度的灵活转动。人之信犹如车这两个不可或缺的部件,缺之,人与人之间就无法正常交往,社会也就解体了。

本章的政治哲学寓意:人有信、人守信,这是社会赖以联结的纽带,讲信是做人的基础,更是从政的基础。至少在孔子看来,从政并非人生的唯一价值所在,而无信则使人失去社会性,不再具有人的本质,普遍失信预示社会的崩溃。

2.木铎。《八佾》篇第二十四章: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思是孔子周游列国到仪,仪的当地长官求见。他对孔门弟子说:“贤德君子来到这里,我没有不见的。”弟子通报孔子与之相见,他出来后说:“你们这些小伙子,何必在意你们老师失掉在鲁国的官位,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老天一定会让你们老师手持木铎作为其传道之人。”孔子于鲁定公九年出仕,四年后带弟子离开鲁国去卫国,开始十多年的游列之行。“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实际是宣告孔子周游列国的正当性,即为天下有道,而非为一己私利。这些弟子也因追随传道的孔子而载入史册。

本章的政治哲学寓意:先觉觉后觉(《孟子·万章上》),首先需有坚定的信念。如果自己都不信,如何让他人相信。孔学的传承与宗教传承有异曲同工之处,历史上,士大夫以宗教般的热忱尊奉儒学,它对中国人国民性的塑造无疑可看作一种隐形的宗教。

3.瑚琏。《公冶长》篇第三章: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意思是子贡问:“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你已成器。”又问:“什么样的器?”答:“贵重而华美的祭器。”子贡名赐,古时称别人的字为敬,称自己的名为谦。瑚琏(音湖敛),分别为夏周宗庙盛放黍稷的祭器,贵重而华美,且不可随便使用。此前的一章是说好环境有利于人成器,成为有德君子;本章赞许子贡已成大器,是可用“祭器”来形容的重要干才,因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本章的政治哲学寓意:成器固然好,如何用“器”更重要;德能相配,相得益彰;以德为先才可保证器用适当。身居高位、手握重权者,要把自己的才能用在正道上,随便乱用就会毁了自己。

4.觚。《雍也》篇第二十三章: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意思是孔子说:“觚已不成觚,还算什么觚!还叫什么觚!”觚(音孤)初为四棱之酒器(孤音,取寡少义,喻不贪杯),后人沉湎于酒,为增大容积,去棱成圆,遂名存形变、音在喻失。孔子借以感叹当世很多好东西已名存实亡。

本章的政治哲学寓意:名存实亡才会让人怀旧,时代变迁所淘汰的并非全是不好的东西,这或许正是社会发展难以避免的代价。

5.鞟。《颜渊》篇第八章: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意思是卫国大夫棘(音集)子成说:“君子具备好的内质就可以了,礼文有什么用?”子贡说:“可惜啊!这位先生是这样理解君子啊。舌动话出,速度快过四马套的车(说话怎能不小心),文是质的一部分,质也是文的一部分,去毛后的虎豹皮与去毛后的犬羊皮有何差别?”鞟(音廓)指去毛的皮,皮革。上一章的子贡从孔子那里知道不可失信于民,本章的子贡批评棘子成信口开河,编者或以此暗示失言会有失信之虞。

相对于硬(“质”)的食与兵,软的信也是不可缺少的“文”。子贡以为,去掉文,质不成其为质;去掉质,文不成其为文。本章的政治哲学寓意:君子能借“礼文”升华其内质;统治者可由取信于民,或能众志成城,或能赈贫济困,渡过危机。礼文作为外在的软实力,其作用不可小视,它是制度文明的重要内容。

《论语》作为人类文明的基本原典,是需要通读的。因此,对《论语》中的冷僻难解章句也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只有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尤其是政治哲学寓意,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整本著作的精神实质,在更高的层面上学习和理解《论语》,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本文的论题因而是我国理论工作者发扬自己的文化自信所必须做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章句子贡寓意
刘玥辰
美好寓意品芝麻
Data-Based Optimal Tracking of Autonomous Nonlinear Switching Systems
子贡文化心理释义
盛放的寓意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工夫、历史与政教:“学庸章句序”中的道统说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