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与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的历史与经验

2018-03-31 19:31:47
三晋基层治理 2018年6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民工胜利

汪 勇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0022)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果最丰,是决战中的决战,决定并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人民群众的支援和无私奉献是战役胜利的重要原因,正如陈毅元帅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群众路线是党的工作路线和领导方法,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淮海战役中党坚决贯彻群众路线,领导人民踊跃支前,为决战胜利提供了坚强保障。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胜利。

一、党的群众路线在淮海战役支前中的运用与实践

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的踊跃支前是党的群众路线成功运用与贯彻的鲜活体现,为战役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一)从民众根本利益出发,开展决战,解放全中国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淮海战役从根本上说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群众的彻底解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党成立以来,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解放始终不懈奋斗。旧中国国民党蒋介石政权贪污腐化,经济凋敝,通货膨胀,民怨沸腾。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悍然撕毁和平协议,发动内战。这种背景下,党奋起自卫,发起三大战役,和国民党蒋介石反革命政权决战,正是执行群众路线,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

(二)土地改革,满足人民根本要求,实现经济政治解放

土地问题是旧中国的最大问题。党始终高度重视土地问题,解放战争中,党满足广大农民根本需求,领导开展了土地改革。1947年9月,党颁布开展土地改革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满足了农民的最大愿望,近1亿农民获得土地,坚定地站在共产党一边,积极参加革命,踊跃支前,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成为决定战争胜负最伟大的力量。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胜利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靠这一万万六千万人打胜的。这一万万六千万人给了他们什么东西呢?他们为什么能够发动起来呢?为什么能够组织这么大的军队?就是因为在这一万万六千万人中间进行了土改。”[3]

(三)成立机构组织,统筹谋划,做好后勤保障

淮海战役所需物资空前,党依靠人民,精心组织、统筹谋划支前后勤工作,为战役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党中央、毛泽东高度重视淮海战役支前工作,要求“对全军作战所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内有充分之准备”,[4]贯彻“耕战互助”和兵员随战随补、随补随战的方针。1948年10月2日,华东局决定把支援淮海战役作为头等任务,动员和组织人民全力支援前线。

为了做好统筹,周恩来委派杨立三,协同刘瑞龙和刘岱峰负责筹办淮海战役后勤与支前事宜。战前,山东省支前委员会发布《山东省支援前线委员会组织大纲》,规定支前的任务、职权及工作范围。11月4日,华东局成立新的最高支前领导机构华东支前委员会,下设政治、人力、粮食、财政、交通、民站等6部,统一领导华东地区支前工作,傅秋涛任主任委员。11月22日,华中支前司令部成立,下设政治、民力动员、财粮3部及参谋处。10月18日,豫皖苏中央分局发布《关于加强各级战勤组织机构的决定》,宿西、宿怀、宿蒙、肖宿等县及所属区(市)先后成立支前指挥部。为了加强领导,华东局以县为基础,按照军队编制组成民工团,团以下设营、连、排、班。团设党委,营设总支,连建支部,排、班成立党小组。为了提高支前效率,华东支前委员会把支前区域划为8个行政区,每区分别成立后勤司令部或支前委员会分管后勤支前。为了保证粮食弹药物资运输,支前委员会合理安排民站、兵站、粮站、弹药库、被装库设置,组成庞大运输供应网。各级支前组织机构的普遍建立,加强了支前工作党的统一领导,保证了支前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发扬民主,严明纪律,做好民众表率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5]淮海战役支前中党员干部发扬民主,以身作则,和人民同甘共苦,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大批可歌可泣英雄事迹。在支前基层组织中,党注重将领导工作和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让群众广泛参与到政治工作中。连队支部建立了评功、锄奸、生活、文娱、民运等各种群众性组织,大批功臣和积极分子被选入组织,实现了党组织与群众性组织的紧密结合。支前队伍中党员干部发扬民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各级党政组织的主要负责同志往往亲自带领民工,与民工同吃同住,同甘苦共患难,以良好形象和优良作风,影响和带动了支前工作。各级党组织严明群众纪律,拉近了支前民工与当地百姓的距离,使新区百姓对党及人民军队和群众组织有了全新认知。如苏北行署规定在支前中实施“五不准运动”,即地不扫不走,水缸不满不走,借物不还不走,坏的东西不赔不走,不道谢不走。广大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带动了群众支前,党心民心紧密相连,转化成克敌制胜的强大力量。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民工觉悟

淮海战役中,各级党组织和支前领导机关在民工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启发了民工觉悟,巩固了民工队伍,对完成艰巨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开展形势、阶级、政策、任务教育。通过“反蒋诉苦”、支前保田、形势和支前政策教育,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夺取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提高了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其次,开展支前行军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谈心、思想教育、前后对比等方式启发民工支前觉悟。第三,开展火线运送粮食、弹药等物资和抢救伤员等常识教育,保证粮弹供应和伤员抢救。最后,通过提出政治口号、慰劳活动、立功运动和党的建设,开展火线思想政治教育。淮海战役环境极其艰险,数十亿斤粮草、弹药等物资能够及时运往前线,胜利完成支前任务,支前民工队伍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功不可没。

(六)制定政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保障群众权益

淮海战役中,党把支前工作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制定政策措施,保护民工合法权益,赢得支前民众拥护和支持。随着战役规模扩大,支前工作面临很多变化和困难。党依靠民众解决问题、探寻方法。针对有些民工逃亡严重,抵触支前等状况,负责后勤的党员干部调研原因,制定政策,探寻方法。如华东支前委员会、华东财政经济办事处将民工分为随军常备民工、二线转运民工和后方临时民工三类,分别制定了各类民工编制,对民工的供给办法与供给标准做出严格规定。中原军区颁布了禁止无价派差布告,规定任何机构,任何人所有的搬运武器、弹药、家具、机器及一切粮食物资,依照规定之运费按工给价,或按件给资,一律禁止无价派差,禁止只给伙食不给工资之义务运输制度,并详细规定了各项运费和劳务费用的标准和支取办法。华北人民政府,华北军区司令部联合发出命令,颁布战勤供给制度,对支前民工供给标准方法和手续作出统一规定。同时,一些区委还制定民工支援前线奖惩条例、民工立功标准与等级。淮海战役中各级党组织制定政策措施,保证了民工的合法权益,激发了民工的支前积极性,保证了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

二、人民群众的踊跃支前是淮海战役胜利的根本保证

淮海战役中随着党的群众路线的成功实践和运用,解放区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大批农民参军参战支前,淮海战役获得了取之不尽的人力物力支援。

(一)保卫胜利果实,参军入伍,源源不断提供兵源

解放战争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实现了支前和民众利益的高度融合。淮海决战人民军队来自人民。解放区民众经过土改获得土地,经过宣传教育,他们明白党代表他们利益,参加人民军队,打倒国民党蒋介石就是保田卫家,于是义无反顾参军入伍,投入决战。拒不完全统计,淮海战役开战前后,仅山东解放区就有16.8万名青壮年参军。[6]同时,各地群众掀起拥军优属热潮,消除新战士家庭生产的顾虑。广大农民积极参军入伍,参加决战,为人民军队获得了战胜敌人源源不断的兵源。

(二)积极生产,筹集物资,支援前线

淮海战役物资需求巨大,仅粮食一项前方每天就需要500万斤粮食供应,而这些主要依赖于后方生产发展。党高度重视生产工作,开展“耕战互助”,组织群众统一支前生产。解放区人民提出“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物有物,全力支援前线”口号,掀起积极生产,踊跃缴纳公粮、被服等物资的高潮。解放区工人开展劳动竞赛,农民组织劳动互助,形成了前方青壮年出征支前,后方群众在家生产,踊跃缴粮献粮,筹措油盐菜蔬,昼夜碾米磨面,赶做军衣军鞋,同心同力共同支前的奇观。各地积极筹粮保障前线供应,纷纷制定征借政策办法和粮食供应计划。解放区人民节衣缩食,省下粮食踊跃纳粮支前,有的人家不买年货,省下来支援前线;有的人家改年再娶媳妇,挤出粮食支援前线。老百姓甚至提出“倾家荡产也要支援前线”的口号。据不完全统计,淮海战役期间,解放区人民共筹集粮食9.6亿斤,[7]充分满足了战役对粮食的需求。为了保障前线被服和弹药供应,解放区各兵工厂开展劳动竞赛,日夜突击生产,妇女们则夜以继日赶做军衣军鞋。据鲁西南、渤海、胶东部分资料显示,仅1948、1949两年,人民群众为前线做鞋700余万双,军袜200余万双,军衣20余万套,军被170万床。[8]解放区人民的生产支前,为前线将士源源不断地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粮食、弹药、军服军鞋,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强大物资保障。

(三)支前运输,保证粮食和物资补给

淮海战役所需的粮食弹药等物资,80%是由支前民工以人背、肩挑、车推等方式运送,支前民工们不畏牺牲,英勇顽强,保证了解放军的运送补给。为了保障前线供给,支前民工们推着小推车,吃着自带的红高粱、红辣椒和红萝卜咸菜“三红”,带着蓑衣、竹竿、葫芦瓢支前“三件宝”,冒风雪,忍饥寒,日夜翻山涉水,勇往直前冲向战场。支前民工们宁可自己挨饿,也不吃车上小米白面。淮海战役期间,人民群众用小推车肩扛背驮,克服无数困难,将300多万吨弹药物资,9.7亿斤粮食,156万斤油盐,86万斤猪肉及时送到前方,保证了战役的物资供给,为胜利打下坚实基础![9]

(四)抢修交通,转运和护理伤员

淮海战役发起前后,国民党破坏铁路线556公里,沿线给水、通讯、电网等设备破坏严重,被破坏的铁路桥梁有85座。[10]战役期间,为了保证交通线畅通,党领导铁路抢修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淮海战役期间,铁路员工和后方人民群众共抢修铁桥68座,涵洞228座,修复铁路220华里,确保了交通运输线的畅通和粮秣物资的供给运输。及时把前线负伤战士安全运送到后方治疗,恢复健康重返前线是保持我军战斗力的重要内容。淮海战役前,华东局对伤员转运、医院设置和伤员治疗做出周密安排。转运伤员主要依靠民工抬运。为了安全及时转运伤员,支前担架民工和医务人员,视战士为亲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长途跋涉转运伤员。转运途中军民一家亲,民工对伤员殷勤照顾。伤员安全转移后方后,后方百姓又无微不至照顾,这为伤员及时康复积极创造了条件。

(五)配合作战,慰问将士,鼓舞战斗意志

为了支援前线,各地建立健全民兵和群众组织,配合作战。广大民兵和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担任了保卫生产,肃清土匪、护送物资、保护交通,捕捉散兵、押运俘虏,打扫战场等重要任务,直接支援人民军队对敌作战,为战役胜利做出重大贡献。除了积极支前,各地民众还开展了关怀前线将士和参战民兵民工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华东人民慰问团的慰问袋就多达1531袋,慰问信达10万多封。[11]人民的慰问和期望极大地鼓舞了前线指战员的战斗意志和必胜的革命信念,为夺取决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三、淮海战役中群众路线与人民支前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一)必须不忘初心,牢记宗旨,始终站稳群众立场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解放不懈奋斗的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相继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根源在于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幸福不懈奋斗,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拥护和支持!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的无私支前保证了战役的胜利,启示我们:共产党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立党初心,牢记肩负的使命和宗旨,始终站稳群众立场。

不忘初心,方能始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我们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牢记为民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真心真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增福祉;在工作中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力量;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依靠人民,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最终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二)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维护好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关键就是始终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而赢取民心,获取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土地改革,农民获得土地,从心底里知道只有共产党真正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他们参军参战开展决战就是保卫自己胜利的果实。于是人民群众革命热情被激发出来,转化成无穷无尽的强大力量,转化成人民军队的兵源和衣服粮食,转化成支前民工的车轮滚滚。正如淮海战役时任华东野战军后勤部长的刘瑞龙在日记中写的那样:“当人民把战争的最高目标和自身的最大利益联系起来的时候,认识到共产党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只有打败蒋介石才能翻身得解放,过上好日子;支援前线是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进行战争和自己生死存亡有关的时候,就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战争中去。”[12]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向淮海战役英雄烈士敬献花篮后指出“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必须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把落实党的宗旨、维护人民利益转化为办实事的实际行动上。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那样:只要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13]人民群众一定会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会最终实现。

(三)始终做人民公仆,清正廉洁,密切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革命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人民群众反过来用小车推出革命胜利。据统计,淮海战役中各地支前民工达543万人,大小车辆88多万辆。[14]淮海战役中党心民心紧紧相连,化作无穷力量,令解放军克敌制胜,赢得胜利。

群众路线是党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靠什么?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15]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每个党员必须始终牢记公仆身份,摆正位置、把好方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服务群众,清正廉洁,力戒“四风”,始终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唯有如此,党的执政地位和基础才能不断巩固,党的事业才能攻坚克难,无往不利。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民工胜利
坚持就是胜利
环球时报(2022-04-02)2022-04-02 17:16:43
坚持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澳门月刊(2018年1期)2018-01-17 08:49:29
十九大胜利召开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11-25 10:35:17
浅析“新闻民工”现象
新闻传播(2015年4期)2015-07-18 11:11:30
志愿者“暴走”为民工子弟募鸡蛋款
百姓生活(2012年4期)2012-04-29 00:44:03
民工孩子的“知心爷爷”
中国火炬(2009年12期)2009-10-17 02:27:02
胜利
娃娃画报(2009年5期)2009-06-12 05:18:34
淮海战役中的攻心战
军事历史(2004年4期)2004-11-22 06:50:10
淮海战役
军事历史(1988年5期)1988-08-20 06: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