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价值取向与价值转型

2018-03-31 12:38高宝丽
社科纵横 2018年4期
关键词:价值大学生教育

高宝丽

(贵州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25)

一、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也是价值主体。价值主体主要是解决以什么人的利益需要来确定价值取向,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判断的问题。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价值主体对所肯定的价值对象的选择和追求的指向性。

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作为价值主体是要解决以什么人的利益需要来确定价值取向,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判断,其价值取向就是指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选择和追求的指向性。通常而言,是以自身、家人还是社会和国家的利益需要来确定价值取向,那么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选择和追求的指向性往往是不同的。中国古语“忠孝不能两全”。如何解决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成为大学生确定价值取向的关键,那么矛盾辩证法会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法论的意义。

由于受到了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选择和追求的指向性由原来的单一变得较为复杂。与此同时,个人与社会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评价标准也大相径庭。在现实中,个人主义并不完全被拒斥。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最终要服从于社会价值取向,学校教育也要解决好社会实际与理论教育的关系,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教育中获得希望,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生存的技巧和做人的道理。

但是,在现实中,大学生毕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弱势力量,在强大的社会与历史背景下,只有两种选择:放任自流,在自发的冲突与碰撞中融入历史的潮流中,或碌碌无为为生存挣扎,或如鲁迅所言“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另一种就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认清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这种自觉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或者是有意识的训练中形成的,所以教师要完成双重角色的教育功能,即训练师和导师。

教师的作用取决于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笔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实践活动中主客体间的互动关系——一种思想交流与沟通的关系,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旧唯物主义时指出:“关于环境和教育起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P55)那么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而旧唯物主义者绝对地划分了二者的关系,然而只有在主客体的互动关系中也就是教育实践中达成了环境的改变和自我改变的一致。

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存在两种缺陷:一种是教育主客体间缺乏互动,关系单一;另一种是缺乏意识间或文化间的深度沟通,常常表面化、形式化,受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异化现象的影响,使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偏离了本真意义上的伦理道德关系,沟通只存在于被虚假意识包裹下的虚假空间中,根据这一情况,应给予教育方面相应的教育措施。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强调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在教育中应该提倡逆向思维法,充分认识到在经济魔棒的驱使下人的欲望的膨胀,教育的难度就在于在多大程度上激发欲望和遏制欲望,这一点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并不违背。

二、教育的引导:从“个人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过渡

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教育过程,引导学生从个人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过渡。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使得学生价值取向的转化体现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第一,对当代大学生认识的广度和深度都要加强。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更大的差异产生在不同年龄段的群体中。不同时代的特征烙印在不同年代的人群中,在认知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文化的沟通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这就给学校教学和管理提出了很大的考验和挑战。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提升境界,并且要“不耻下问”,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学生和老师之间很难有严格意义上的分界,所以教师和学校的生存受到了挑战,同时也面临一次转型的机遇。教师要纠正对学生认识的偏差,以开放的态度民主的作风面对这个时代的特征。

第二,学校教学或学校管理的效果不仅仅是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更是要着眼于社会的需要,恩格斯讲:“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2](P732)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仍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特殊社会责任,以超前的领导意识引导学生和教师,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也就是说要建构中国特色的教学和管理模式。运用多元思维视角,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特别是要正视多元文化的冲突,只有正视多元价值观的现实,才有可能在教学和管理中运用灵活的教学和管理手段,着眼于对人才的培养。

第三,改进教学管理方法。无论是中式或者西式的纯粹的模式都不适合当下的中国,只有创造性地运用,并在摸索、体验和实践中完善。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调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教学改革灵活的并且全方位的体现在教育教学中。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根本指导原则。就表述未来新时代的精神、未来社会新纪元的核心思想而言,《共产党宣言》中有一段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294)

第五,明确教育目标:教书是次,育人是主。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家贾馥茗女士著书《教育的本质》,谈到“为什么要教”的本质问题,在书中她梳理了如何教育、如何成人的历代智慧,提出人道教育要旨,认为真正的教育,其责任必须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务,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笔者认为这样来认识教育的本质仅仅是从静态的视角来看问题,那么教育更为根本的本质是关注学习者的活动,不仅仅是成为什么样的人,更重要的是怎样成人。

第六,重新认识教育教学方法。教育不能走极端,以往限于应试教育的弊端,总是嗤之以鼻,完全丢弃考试的合理性。考试能力的强弱与思维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理论思维的概括能力就是组织管理中的综合能力,所以说理性抽象思维的培养还是不能丢掉的。如果只是一味迁就学生的喜好,单纯追求课堂气氛活跃,而弃教育目标不顾,从而亦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的偏失。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是关键。教师充分认识到引导学生从个人价值向社会价值过渡的重要性。马克思看到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6),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但是要阐明当个人价值没有转化为社会价值时,其存在仅仅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存在,最终会如同泡沫一样消失在眼前。那么,如何过渡呢?就是实践。社会的本质是实践,“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P56)。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能够为这一转变提供场所,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设计环环相扣的环节,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学生的团体意识,激发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感。教学环节的设计首先要体现愉快的课堂气氛的创设,快乐开心地读书,积极主动地思考;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集体的意义,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不是唯一的,但是学习的目的是共同的,学习成绩荣誉是归属集体的;再次学会与人合作的技巧与方法,梳理每一个有个性的个体活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往往在行动中学生自觉的就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群体意识;最后,教师语言的运用在沟通中尤为重要,要尽量多的使用积极赞扬正面的语言,在语言的使用上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无论教师对学生是多么的不满意,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人生是失败的,所以说教师是否具有开阔的视野平和的心态会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而且会对学生造成无法弥补的影响后果。

很好地贯彻知、情、意三者在教学中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培养学生哲学思维为基础,掌握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同时一种深厚的对他人情感的培养——即爱的教育,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职业教育中,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简单的工具、机器,提倡理性思维,但坚决拒斥工具理性主义;面对风险社会,学生首先要具备抗拒风险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也要设计这样的环节,训练并且检验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应对能力。所以在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每一堂都可以结合当堂学生的状况设计的精彩,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老师很用心,对于学生的影响就在潜移默化之中。

三、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价值取向的形成

完成从个人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过渡,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价值取向。这种特色的社会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它是指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建构起来的大学生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选择和追求的指向性已经深深地烙上了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从实际出发来看,当代大学生个人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概括来讲:表现为以下几种形态:1.单一功利型。完全受金钱与成绩的左右,这类学生通常很关注如何考试,一开课他们就会问到考试的事情。2.价值取向全面型。成绩不是最终的目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学到东西,最终找到满意的工作,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通常表现为课堂上与老师很配合,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这类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更能够接近社会价值取向,他们是课堂教育教学的主要接受者。3.零取向。对个人和社会没有任何需要和要求,这类学生要么是被逼来读书,要么是习惯性学习的书呆子;要么不关心成绩,要么只关心成绩。4.价值取向不稳定型。对个人与社会的需要并不完全清晰,意志不坚定,缺乏主见,没有特定的行动路径。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由于教师从正面或负面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言行,常常表现出不同的管理与教学策略,结果会造成学生不同程度的与社会价值取向的聚合或疏离。

大学生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价值取向,首先能够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其次,中国特色的社会价值取向以追求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最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价值取向能保证大学生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在实践中体现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精心设计并且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检验从而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5、696.

[3]贾馥茗.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猜你喜欢
价值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