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敏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两面政权”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当中国共产党力量相对弱小时,无法有效地铲除日伪或国民党的基层保甲组织,便另辟道路,将工作的突破口对准那些敌伪保甲人员,故而出现了大批倾向共产党的“两面政权”——表面是为敌伪服务,但暗地里却心向中国共产党或为其服务。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基层组织形式。敌伪基层人员为我所用,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斗争艺术和灵活务实的斗争策略。
对于这种独特的历史产物,由于各种原因,学界开始的较晚,成果也相对较少。目前见到的,以“两面政权”为标题的也不过数篇,但在保甲制度等敌伪基层政权研究的成果中,则有些涉及到了“两面政权”。下面就该领域的研究概况做一梳理。
学界对于“两面政权”的研究,开展的相对较晚。目前,所见的比较早的是上世纪80年代马英民的《试论党的抗日两面政策及抗日两面政权》。[1]马英民认为,抗战时期,我党曾在敌占区、游击区实行过抗日的两面政策,并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在敌人统治区域内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基层政权——抗日的“两面政权”。马英民认为,“两面政权”有一个较长的酝酿形成过程,从瓦窑堡会议党确定团结一切可能反日的力量以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到抗战全面爆发后,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提出在敌后对反共顽固派、汉奸亲日派实行“两面政策”,用“特殊的方法”以在敌后生存。自此,党的抗日两面政策就在广阔的敌占区得到了普遍的贯彻实行,到1941年前后,在这基础之上,抗日“两面政权”在敌占区大量出现。在对敌斗争方面,抗日“两面政权”灵活运用党的抗日两面政策,在应付敌人、保护群众等方面,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经验。作者认为这种特殊的政权形式,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及保存、积蓄革命力量,直至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该文更多的是从整体上的把握,之后,关于“两面政权”的研究开始向区域性方向发展。
90年代,“两面政权”的区域性研究发展起来,首先体现在黄兆康的《论华中抗日地区我党控制的“两面”政权》[2]一文。作者以抗战时期的华中地区为研究视角,涉及对敌伪乡村保甲人员的政策,争取和建立“两面政权”的原则、策略,以及性质与历史作用等等。作者认为对伪乡保长思想、政治态度的科学分析,是我党争取和建立两面派权政的政策的依据,而且建立为我控制的“两面政权”,也是当时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作者提到了在华中地区,当时地方党组织在“两面政权”问题上的一些认识误区,之后经过总结经验教训,成功地创造了一系列的“打拉”策略。经过这些工作,“两面政权”发挥了巨大的功效,对我党、我军坚持斗争,发展和壮大华中抗日根据地起了重要的作用。
华北地区的“两面政权”研究也发展起来,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朱德新的《论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两面政权》[3]一文。朱德新指出,冀东地区的“两面政权”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因冀东地处咽喉之地,日军重兵集结,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所以在这样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建立“两面政权”,利用保甲制度这种“合法”的方式,来为己服务。这种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文中还提到,在冀东地区,秘密实行“办事员制度”——在村中找有能力、灵活的农民出面担任伪保甲长,与日伪打交道,但另一方面却秘密推举办事员为村政权的主要负责人,掌握村落实权,以此来取代日伪的基层政权。
王士花的《抗战时期山东农村两面政权研究》,[4]将研究视角放在抗战时期的山东地区。在文中,作者认为抗战时期山东农村“两面政权”的出现,初期是中共变通抗日策略的产物,后来与中共调整抗战战略息息相关。对其历史作用,作者认为“两面政权”作为潜在的抗日力量,对中共在敌后的发展壮大起了积极的作用。作者认为,敌我力量对比之悬殊、日伪对农村的控制相对薄弱、共产党对伪职人员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巧妙的斗争策略、乡村民众自保的诉求与民族大义意识的相互影响,这些都是抗战时期山东农村出现“两面政权”的重要因素。
目前,关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两面政权”研究,仅见刘敬忠、崔玉敏的《试析国民党对“两面政权”的应对措施》[5]一篇。而且也是目前仅见的,研究敌伪应对“两面政权”的论文。作者认为面对中国共产党大力发展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的举措,国民党迅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故采取加强保甲人员的选用标准、强迫保甲人员进行连坐、给民众发放各种身份证明等措施,以加强控制,尽管也取得了一点效果,但由于国民党政权的腐败以及无尽的勒索,使其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同时,各种勒索也使保甲人员难以满足国民党政府的要求,为此挨打、受罚,甚至有丢命之虞。在这种情况下,保甲人员不得不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成为“两面政权”,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国民党的应对措施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
也有与“两面政权”相关的学术会议召开。1994年,中共广西陆川县委召开抗日战争时期“两面政权”专题座谈会,以广西陆川地区为研究点,认为当时我党选派地方干部渗入敌乡村机构工作,借以隐蔽我党组织,掩护开展工作,掌握乡、村政权,是我党对敌进行合法斗争的重大策略之一,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搞“两面政权”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综上所述,学界对于“两面政权”的研究,不但开展的晚,而且相关成果也比较少,学界也很少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视角。但由于“两面政权”与日伪、国民党政府基层政权有着极大的关联,所以在日伪、国民党基层政权,尤其是在保甲制度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则大量涉及“两面政权”。
“两面政权”的存在与发展,是离不开敌伪保甲制度的,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在对待保甲制度方面。“两面政权”也一直是保甲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朱德新在其专著《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冀东保甲制度研究》[6],专门有一章论及“两面政权”。在文中,作者除提到“两面政权”的产生、发展以及所起的历史作用以外,还涉及到“两面政权”下的两面负担。作者通过史料研究,得出对敌负担远大于对共产党之负担,而且没有开展对敌斗争的村庄,其负担远大于对敌斗争开展得好的村庄。
冉绵惠在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国统区保甲制度的主张》[7]一文中专门涉及了中国共产党与保甲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保甲制度作为国民党的基层组织,也限制了共产党的发展和活动,在共产党看来,保甲不仅仅束缚、压迫人民,而且保甲机构基本不健全,又多被贪污无能之昏庸分子所掌握,产生了诸多弊端,故而中国共产党要求就保甲制度加以变革,贯彻真正民主的原则,达到地方政治的民主化,由人民选举自己信任的能真正为他们谋利益的基层管理人员,实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关于中国共产党与保甲的关系,崔玉敏在《1946—1948鲁中地区保甲制度研究》[8]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山东保甲制度研究》[9]等文中,专门就中国共产党与“两面政权”关系进行了涉及。在文中,作者提到,我党组织对敌伪开展了灵活的斗争,对于死心塌地为敌伪服务的保甲基层人员,则坚决予以打击,此举也震慑了中间派,取得了积极地成果,但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所限,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对于“两面政权”的概念定义,马英民、朱德新等学界前辈都有很严谨的论断。马英民指出“两面政权”有一个非常长的酝酿过程,最终在1941—1942年提出的。朱德新则提出,“两面政权”的特点包括:1.形式是保甲的,具体地说是保甲的一种特殊类型;2.存在于整个抗战时期,分布比较广,在整个北方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3.它是敌伪政权向革命民主政权过渡的中介;4.它有表面为敌伪服务的一面,同时又有暗中抗日的一面,后者是它最为本质的一面。[6](P10)
笔者对于马先生、朱先生等人的论断表示赞同笔者认为,但笔者也认为凡是不在中国共产党控制、领导下,却受共产党影响、制约的基层乡村政权,尤其是被国民党统治的一些区域,都已具备了“两面政权”的实质内容,可以将其称之为“两面政权”。在国共日三方的博弈中,对于中共来说,除去其领导的民主基层政权,以及日伪、国民党控制严密、共产党无法打入的基层政权外,其余的只要被共产党施以影响,那么,这些地区的政权都可以称之为“两面政权”。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出于力量弱小等诸多方面的考量,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而是施加影响于地方政权。这也是中共中央领导人所主张的一种斗争策略。彼时日军兵锋正锐,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最好的斗争方式是避免与其正面交锋,而采取游击战。同时,日军由于兵力所限,必会扶植傀儡,重建基层政权,以加强对占领区的控制。所以中国共产党认为这个时期,通过影响日伪建立起来的基层政权,让其为我所用,是最好的对敌斗争方式。而且这个时期虽说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但老百姓心中的“正统”观念仍然存在,贸然建立起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地方政权,反而不容易被认可。所以中共中央很快就地方工作做出了相关指示,要求地方上所有的工作,都要以争取抗战的最终胜利为原则,所有的斗争方式、方法,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所以共产党要利用原来的一切武装组织,不管是民团、义勇军,还是保安队、壮丁队等等,都要加以利用,还要将群众组织起来,并加以武装,当然共产党要设法取得领导地位。至于日军占领地区,“组织各种合法团体以组织群众。或打入到合法的与汉奸组织中与武装部队中去……在‘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下,经过秘密的或半公开的活动方式去组织伪军与伪保安队的全部叛变与倒戈”[10](P318-320)。在总结对敌斗争经验时,刘少奇指出,日军占领下的民众以及基层行政人员,因为完全被日寇统治,虽然不情愿,但表面上却不得不依从甚至投靠日寇,对于日寇所召集要参加的会议,或是日寇所派遣的勤务,不得不敷衍或是服从日寇,交粮交款。在日寇占领下的区域,共产党人不能够禁止民众这样作,尤其不能把这些人视作汉奸来对待。共产党可以要求他们在暗中秘密地来做些抗日的事情,例如将日寇的军政情报传送给游击队或是帮助游击队购买所需的物资以及带路、送信、掩护军事活动等等。这样一来,就有了“两面政权”的基础。
刘少奇还指出,在日军力量强大,占据优势的地方,有些人是被迫加入“维持会”的,甚至有些是为了保护自己以及全家老小家的性命,所以,共产党对这些人不能简单地把他们视作汉奸进行处罚,但是可以而且必须责备他们,责成这些人悔过,让他们以后帮助共产党和游击队,接受派给他们的任务[10](P845)。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很多“维持会”里的人,“不见得个个是汉奸。有的人不是自愿的,而是被日寇强迫的”,这就使得他们“一方面不得不与日寇敷衍,一方面仍旧不忘记他是中国人”,所以说这些“维持会”里的人“并不是各个都是死心塌地的汉奸,有一部分还可以动摇的,所以我们对于那些坚决做日寇的走狗,反对中国、破坏抗战、刺探消息的这种汉奸,要立即毫无迟疑的枪毙,但对那些动摇的还有中国人良心的,我们可以原谅他,利用他”,当然,再利用的时候要注意“进行要秘密,因为如果是公开进行,一来使日寇知道会杀掉他,二来使当地民众知道,会对我们发生误会。”[11](P205-206)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地方党组织灵活的开展对敌斗争,利用好日伪的保甲,在日伪占优势的区域,一定要采用“两面政权”的形式来应付敌人,这样不但避免群众受到迫害,而且也可以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正是由于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各地党组织在不适合直接建立根据地的地方,大力发展这种“两面政权”式的组织,为之后组建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以及创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所以笔者认为这种政权,也可以算作“两面政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纵观学界对于“两面政权”的研究,可以发现,涉及到了“两面政权”的诸方面,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对“两面政权”的政策、斗争方式以及带来的积极影响等,研究得比较透彻。近年来,研究视角不仅仅集中在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两面政权”,也开始涉及,研究区域逐渐扩大。但总体来说,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且出现“两面政权”现象的大部分地区,都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甚至根本就未涉及,所以,借用朱德新先生关于保甲研究的一句话——今后的研究要“分区域、划时期,定专题”[6](P4),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两面政权”的研究做大做深。
参考文献:
[1]马英民.试论党的抗日两面政策及抗日两面政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
[2]黄兆康.论华中抗日地区我党控制的“两面”政权[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0(5).
[3]朱德新.论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两面政权[J].抗日战争研究,1993(2).
[4]王士花.抗战时期山东农村两面政权研究[J].史学月刊,2013(9).
[5]刘敬忠,崔玉敏.试析国民党对“两面政权”的应对措施[J].兰台世界 2013(1).
[6]朱德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冀东保甲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7]冉绵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国统区保甲制度的主张[J].中共党史研究 2008(2).
[8]崔玉敏.1946—1948鲁中地区保甲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崔玉敏.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山东保甲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0]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