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乾 杨晓峰
(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 甘肃 兰州 730101)
每年年末,甘肃电视台都为全省人民送上一份足以温暖一年的感动。这份感动源自于一台朴实无华又光彩夺目的晚会,没有耀眼的明星,没有华美的特效,短短的时间内,时而掌声雷动,时而催人泪下,时而振奋人心。与其说这是一台晚会,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台精神的盛宴。十余年来,从崭露头角到风生水起,不遗余力地带给陇原大地无数感动、鼓励和回味。
《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既是甘肃省的一个品牌节目,也是那些为甘肃省做过杰出贡献的优秀个人的荣誉平台,这项评选活动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明办、甘肃省广电总台联合主办,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西部商报、甘肃经济日报、中国甘肃网共同协办。每年都从社会各界、各行各业评选出十人进行表彰。十余年来,陇人骄子们用具体行动诠释了甘肃精神,用先进事迹鼓舞了数以万计的甘肃人。
在电视泛娱乐化的今天,各类综艺节目占据荧屏。虽然《陇人骄子》这样一档主旋律的节目在传统媒体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但是在这十余年传播感动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在人文关怀的考量和节目制作的模式等方面逐渐浮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和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电视荧幕上总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年度人物评选节目,不论是在电影界,还是在体育界,还是学术界等等各行各业,都能评选出一些典型的人物代表。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人物评选类的节目暂时没有专门的界定,有部分学者将这类节目归入电视媒体活动。
《陇人骄子》自2006年启动以来,在社会各界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对典型人物的推荐和选举过程中,始终秉持和突出“感动”和“骄子”的主题,在推举候选人的方面,兼顾诸多因素,综合考量模范人物的先进性和代表性,同时也兼顾职业和性别等因素。首先是各地区各部门推荐候选人参评,然后社会各界通过登陆专题网页、拨打热线电话、编发手机短信以及网络投票等方式,为候选人投票。
最终获奖的陇人骄子,有些爱岗敬业,有些见义勇为,有些诚实守信,有些助人为乐,他们来自陇原大地的角角落落,代表着各行各业各个民族,每位当选的陇人骄子都分别从一个侧面诠释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层面,同时向大家汇报了甘肃省每年在各个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这档节目对于感动的解读和传递既宣传了主流的价值观,又打动了人心。达到了相当好的传播效果,是一档可圈可点的节目。
美国新闻学家和社会评论家李普曼认为:“新闻媒介会影响到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在各类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大量的节目都开始追求传播的分众化,不同类型的娱乐节目应运而生。越是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精神文化的熏陶就变得越发重要,传统媒体担负的责任也就越重。这档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明办、甘肃省广电总台联合主办,多家媒体协办的《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就为受众设置了这样一个感动又充满正能量的议题。
这档节目采用媒体主办,群众参与的模式,不仅选出了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和道德模范,而且同时有普通百姓和网民的投票参与,让当选的传统的正面人物成了观众一票一票投选出来的结果,无形中拉近了观众和获奖人物的距离。媒体在对这些获奖者进行议题设置的时候,同时体现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其中包含了爱国爱民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自强不息的品质等等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以及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陇人精神。这些品质在每一位陇人骄子的身上得到了展示。其中,在他们身上体现最多的都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社会的精神。
目前,《陇人骄子》作为甘肃的一档品牌节目,自然而然承担起了引导舆论导向的作用,培养了大批忠实的观众,传递的奉献、进取的精神,在电视泛娱乐化的今天,主动引导大众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些获奖者从不同角度向观众阐释了陇人精神的含义,体现了不一样的生命价值,给社会传递了大量的正能量。他们从事不同的行业,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阅历,但有一点格外的一致,不同的获奖议题体现了不一样的价值选择,但基本都是从全民利益出发,关注人性的闪光点。因为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和人之间变得冷漠,诚信友爱经常被视而不见甚至忽略。因此《陇人骄子》节目通过设置相关的议题,再加上对节目及相关资料片的反复播放和宣传,希望这些来自观众的模范人物能够用其职业、地区、年龄等方面的共性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感化和教育的作用。
每年当选的这群陇人骄子,不论团体个人,他们都来自甘肃省不同的地市,从事着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民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阶层。笔者通过统计发现,获奖的人群有知识分子、军人武警、医生、教师、学生、居民、农民、商人、工人、演员、基层干部,其中也有残疾人和少数民族,女性获奖人数也在逐年提高。自2006年到2016年,陇人骄子十届的年度人物评选中,共选出了100位优秀代表,在这些人中,基层干部占29%,警察武警军人占16%,知识分子占14%,工人占12%,医生占6%,教师占6%,学生占6%,农民占5%,城市居民占5%,商人占5%,演员占3%,而在这些人中,女性占21%,少数民族占10%,残疾人占5%。
其中,获奖的知识分子共有14位,他们主要是为甘肃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军人武警共有16位,获奖的原因主要是为百姓的平安付出了心血甚至生命,英勇无畏;医生共有6位,他们用行为阐述了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教师共有6位,他们教书育人,淡泊名利;学生6名,获奖的原因主要是在学习功课之余还能舍己为人助人为乐;居民共有5名,农民5名,这些普通人的身上主要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些是孝敬老人,有些是维持正义,有些是守护良知;商人共有五位,他们艰苦奋斗,为行业树立楷模;工人12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些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事业;演员3名,他们用艺术诠释完美,震撼人心;基层干部29名,他们虽然工作在基层,但是心里装着国家和百姓,用顽强的信念服务大众。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多数节目已经不再追求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开始面向特定的人群提供信息,进行分众化的传播。例如《爸爸去哪儿》这类亲子节目定位的受众主要针对年轻的父母和小孩,《蒙面唱将》这类歌唱类节目的受众主要是喜欢唱歌,或者对唱歌有兴趣的人群,《脱口秀大会》这类网络综艺主要针对有个性有想法的年轻人。《陇人骄子》却剑走偏锋,面向所有观众,给所有人奉上一份精神盛宴。
陇人骄子却能够面向各个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人。之所以被这么多人接受,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当选的骄子来自于普通老百姓,而是渗透在节目制作播出的每一个环节上。其一,在这些人物的推选环节,候选人来自各行各业,各个民族,各个市州,他们的行为在地方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跟受众没有距离感,容易引起共鸣。其二,投票环节是最直接让观众参与节目的方式,获奖者都是有广大群众投票产生的,相比媒体树立的典型和模范,这不仅提高了受众的关注度,而且群众自己推选的陇人骄子更容易产生自豪感。
节目中有少数获奖者已经去世,或者曾经在心理上受到过巨大的创伤。在节目现场采访当事人,固然可以起到催人泪下的节目效果,可是对于获奖者及其家属,却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对他们形成了二次伤害。例如2007年的陇人骄子黎秀芳,她一生把部队当成家,把病人当成亲人,成为中国军队第一位获得“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奖”的医护人员。但是这位老人在2007年的7月去世,代她领奖的是他的儿子,为了能引起观众的感动,在晚会上主持人对逝者生平事迹的反复追问,仍然不可避免地触碰了亲属伤心的回忆。在今后的节目中,应该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当事人的情感,对于主持人的提问环节反复推敲打磨,尽量避免为了制造节目效果,设置相关议程,一味煽情。
在《陇人骄子》节目开播的十一年来,评选年度模范人物的标准几乎没有发生过改变,这些获奖人物的身份背景也都十分相似。例如坚持在边远山区任教的乡村教师,在平凡岗位上坚守的工人,为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普通人等等。虽然这些人的行为和实际确确实实代表和宣扬了社会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可是每年都固定的人物和事迹容易让观众形成审美疲劳,失去了节目本来应该呈现的新意,长期下去,也很难再达到打动人心的效果。因此,节目应该在典型人物的树立方面再下功夫,让典型人物更加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有带入感。同时也在节目本身制作模式上有所突破,避免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虽然《陇人骄子》前期宣传造势和播出期间,都能引起全省的关注和轰动,很多陇人骄子的模范事迹甚至在百姓间口口相传,也达到了感动和鼓舞人心的良好宣传效果。但是,综合来看,节目播出之后对获奖人物的后续宣传和报道十分欠缺,对当事人的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难以全方位展示,缺乏相关先进事迹的学习活动,导致节目难以在群众中引发长期的话题和热议,保鲜度较低。因此,今后应该在渲染节目效果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节目的深层内涵和传播引发的中长期效益,对于当选人物的先进事迹的报道不应该局限于节目播出阶段,而是应多加跟踪报道,配合新媒体进行长期有力的宣传,加深观众对于模范人物及先进事迹的记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应,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向陇人骄子靠拢,身体力行地实践陇人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普曼.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刘莉,马若龙.有感而动方是真正的感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过后的思考[J].学习月刊,2008(4).
[3]陈龙.“霸权理论”与电视意识形态宰制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3).
[4]王炎龙.社会荣誉分配的公益表达和价值诉求[J].现代传播,2014(5).
[5]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6]欧阳宏生.电视文化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7).
[7]郑征宇.电视文化传播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