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丹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成都体育学院75周年校庆会徽为例
刘 丹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61004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分析法,在社会符号学的视角下,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对成都体育学院75周年校庆会徽图像进行分析,以揭示一同作为社会符号的图画和文本的表意作用。研究发现,图像的再现意义,图像的互动意义和图像的构图意义在成都体育学院75周年校庆会徽的表意功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符号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成都体育学院75周年校庆会徽的表意功能。
多模态话语;社会符号学;会徽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语篇世界呈现多模态的趋势。“图像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图像在媒体、教育和儿童文学中的大量生产使我们无法忽略多模态话语。[1]”在多媒体进人话语以前文本模式占据着话语的主导地位,但在人类进入日趋视觉化动态化的二十一世纪话语更多的展现出多模态化的特点,表现在图画、动画、声音、图表、颜色、编排等方面[2]。在理论研究方面,从功能语言学发展起来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将其研究视线转移到了图像、动作、声音等的多模态研究上,将单纯的语言社会符号性研究放大到话语的多模态研究[3]。因此,语法框架是由勒文和克瑞斯创立的,在视觉和图像的研究于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了以动作、图像、视觉和声音为主要内容的多模话语分析的重要依据和研究方法。文章以成都体育学院75周年校庆会徽图像为研究对象,在运用社会符号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多模态话语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图像与语言作为符号共同构成意义的方法和手段。
针对本论文研究需要,笔者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利用中国知网、万方,通过符号学,多模态话语分析,会徽等关键词,对核心期刊进行检索。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关键词可在核心期刊和CSSCI中检索出的105篇期刊,其中涉及的学科相当广泛,包括中外语言学、文学、教育、艺术、新闻与传媒、经济等。而我国学者对符号学的研究肇始与上世纪80年代,截止目前就社会符号学的研究而言就有五百多篇,涉及符号学理论,翻译理论、原则、多模态话语分析等多种角度,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关于社会符号学介绍和研究有300多篇,最早的有时和平(1987年)的《功能翻译理论的补充与发展——介绍奈达近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4],胡壮麟(1994年)《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5],李明(1997年)的《社会符号学的历史渊源及其翻译原则》[6]等。关于社会符号学的研究的热度在本世纪初迅速增长,2011年甚至达到46篇,之后稍有下降但到2016再次达到顶峰,作品数量达到49篇,尤其以潘艳艳和李战子(2017年)的《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综论(2003—2017)——以CSSCI来源期刊发表成果为考察对象》[7]最具代表性,文章在综合讨论多模态话语的定义、源起、发展以及研究路径的基础上以国内2003年10月至2017年2月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的相关论文为观察对象,对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归纳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多模态话语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讨论其发展趋势,为今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提供借鉴。
多模态话语的概念首次由Kress&van Leeuwen提出,克瑞斯和勒文(1996年)认为语篇的多模态性是当今世界人们各种交际语篇中一个重要特征。多模态话语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8]。在多模态话语模式中,语言和其他种类的符号资源一起存在,其有着一样的构建意义。
系统功能语法是由韩礼德首次提出的,他明确的地指出,语言可以实现三个特定作用,其分别是语篇表达作用、人际沟通作用和经验总结作用。除此之外,其他种类的社会符号与语言相同,也具有这样的特定作用。在克瑞斯和勒文的研究中,语法被延伸到包括视觉模式。他们认为:“正如语言的语法决定如何组成小句、句子和语篇,视觉语法将描写所描绘的任务、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具体不同复杂程度的视觉的陈述[9]。”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将语言和其他相关的意义资源整合起来,它不仅可以看到语言系统在意义交换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而且可以看到诸如图像、音乐、颜色等其他符号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从而使话语意义的解读更加全面、更加准确,进而发现人类如何综合使用多种模态达到社会交际的目的[10]。成都体育学院75周年校庆会徽图案整体形似阿拉伯数字75,与校庆活动不谋而合,同时数字75又像是运动的健将,与体育学校的运动特色相得益彰。成都体育学院75周年校庆会徽以及会徽下方的释义的文字说明共同构成了一个多模态文本。整个图像由意象、文字和数字组成,形似数字75的图案在上方,由红、橙、绿三色组成,共同构成图像的意象部分。下方蓝色跑道由窄向宽逐渐延伸,与跑道上的数字1942-2017相呼应。学校名称及75周年校庆字样在图像最下方,同时配有学校校训“行健不息,积健为雄”。
2.1.1 图像的再现意义 多模态话语的再现意义是勒文与克瑞斯对应于功能语法的概念和意义而提出的。概念的再现与叙事的再现共同组成了他们提出的图像的再现意义。然而,叙事的再现与概念的再现又分别包括不同的内容,前者主要是由言语、行动、心理和反应这三类过程组成的。而后者与功能语法中所阐释的存在过程和关系过程大体相同。
成都体育学院75周年校庆会徽图形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分别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跑道图像和抽象的文本元素。会徽将数字“75”作为主要设计元素,将燃烧的火炬,舞动的人形,抽象的跑道及数字“1942-2017”等元素融为一体,突出我校已走过75年的光辉历程,展现了学校所倡导的“坚韧不拔的集体人格,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和谐包容的人文氛围,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中间图案是有一条通向远方的跑道变形而成,融合了我校从建校至今的历史时间,代表了我校的发展历史,体现了行健不息,积健为雄的精神,跑道由窄变宽,逐渐扩展延伸,寓意我校的发展将会越走越宽。上方舞动的运动员在跑道上尽情跳动,与跑道形成反应过程,表现成体以及成体学生发展越来越好。跑道上方勾勒出的数字“7”象征着积极向上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彰显着活力和热情;数字“5”由红、绿两条彩色飘带和一个圆形组成,动感十足,弘扬了成体人“勤学苦练,自信自强”的精神。
2.1.2 图像的互动意义 会徽上方的两条飘带自在飞扬,充满生机与活力,尤其是飘带“5”由红、绿两种颜色组成,跑道由蓝色组成,下方黑色字体印刷而成。其中红色代表热烈、激情和喜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红。绿色高饱和度表示生机、美丽、大方,表达一种愉悦的情感意义,具有高情态。另外,绿色是大自然的代表色,象征着青春与律动,这与体育学院的运动气息相契合,凸显了成都体育学院所有体育学子的精神风貌。蓝色代表智慧、清爽,寓意成体的辉煌是一代又一代成体人智慧的结晶。黑色代表庄重、沉稳、内敛,警醒人们要稳扎稳打,切忌锋芒毕露、急功近利。同时飘带“5”与上方的圆形组合,在整体上形似一个舞动的人,充满了动感与进取精神。亮丽的色彩与灵动的线条相结合显现出强烈的跳跃性和对比性。亮丽的色彩往往能带给人温暖和快乐,富有生命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充分表达了成都体育学院全体师生对学校母亲生日的深切祝福以及对学校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和激动心情。
2.1.3 图像的构图意义 多模态话语的构图意义对应于功能语法的语篇意义。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是构成构图意义的三大资源,在克瑞斯和勒文看来,置于图片上方的因素是“理想的”,而置于下方的是“真实的”。从会徽图像的构图元素的安排上看,成都体育学院75周年会徽像是一个在运动场上跑步的青年,会徽上方运动的青年占据了会徽近3/4的位置,构成了校庆会徽的主体,象征着成体全体师生喜迎校庆、献美好、送祝福的美好心愿,寄寓着对学校深深的祝福。蓝色的跑道在中间,“1942-2017”在跑道上从窄到宽排列开来,代表成都体育学院走过的75年风雨历程,同时象征着学校脚踏实地开拓未来的决心。实际上跑道及“1942-2017”是中介,即通过75周年校庆让全校进一步迸发青春与活力。而最下方的学校名称、校训和75周年校庆的字样则是更加具体的信息,整个会徽视觉标志是“真实的”,确定的、具体的信息,它提供的信息真实可感、可信,具有真实性,即成都体育学院75周年校庆这一具体事件。
在成都体院的校庆图像里数字“75”占据了整个图像的2/3,而且色彩鲜明,非常显眼。意象下方的跑道与跑道上的“1942-2017”,以及最下方的校名、校训和75周年校庆信息巧妙地使意象、数字和文字构成一个整体多模态的语篇,传达出成都体育学院校方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图片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受众的语境、文本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会徽等非语言符号做出多种不同解释,即分岔衍义,因此,需要用具体的文字说明对会徽图片做出限定。成都体育学院75周年会徽符号识别式关系过程包括“意寓”“形似”“表达”等,被识别的对象是“会徽”和“75”。图案下方的75周年校庆、校名、校训等虽然具体位置、字体大小不同,但作用是一样的,即对会徽解读的限定。左边的文字以学校为主位,右侧的文字以“75”为主位,意在突出庆典活动是成都体育学院的75周年庆典活动。
当下,图像、颜色、字样等多种符号通过系统优化组合,逐渐从现代交流中的辅助地位中“走”了出来,具备了构建和解释标志的整体意义,同时,它们和语言符号共同组成了更加丰富的符号资源共建意义,对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得影响作用在逐渐增大。文章以成都体育学院75周年校庆会徽为例,借助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理论,对其进行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探讨图像和文字两种模式如何相互作用。
[1] 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05):1~8,80.
[2] 成 文,田海龙.多模式话语的社会实践性[J].语言学研究,2006(08):141~147.
[3]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1):1~10.
[4] 时和平.功能翻译理论的补充与发展——介绍奈达近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J]. 中国翻译,1987(03):42~44.
[5] 胡壮麟.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J].北京大学学报,1994(02):49~57,127.
[6] 李 明.社会符号学的历史渊源及其翻译原则[J]. 上海科技翻译,1997(04):7~10.
[7] 潘艳艳,李战子.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综论(2003—2017)—以CSSCI来源期刊发表成果为考察对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49~59,168~169.
[8]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2009,6(01):24~30.
[9] Halliday, M.A.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10] 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 外语学刊,2007(05):82~86.
A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 Multimodal Discourse on the Logo of 75th Anniversary of CDSI
LIU Dan
Chengdu Sport Institute,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Discourse analysis is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current linguistic research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Image Semantic Models based on Han lied’s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the research uses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 to the multimodal discourse on the logo of 75th anniversary of CDSI and revealsthe expression function of social symbol like character and graphic.
Multimodal discourse; Social semiotic; Logo
1007―6891(2018)04―0026―03
10.13932/j.cnki.sctykx.2018.04.07
G80-054
A
2018-04-09
2018-05-13